在水仙門度過了童年的少年的19個春秋歲月,我的家在騎樓上,樓下是個好地方,50米外有兩家咖啡店,一家叫芳園,是瓊籍人士開的,鑲著金牙穿著汗衫睡褲的肥老板掌管鋪面,坐在門口櫃台後面,中氣十足,跟算錢的夥計一唱一和。
肥老板也負責一整個的面包和糕點的門市生意,收錢後用回那雙沾滿銅臭味的雙手拿面包切面包,我們就這樣吃著面包長大,肥老板就這樣衰老。祖母愛喝咖啡烏,我就提著咖啡唛(容器)走到咖啡店後面的廚房,跟頭手買了一毛錢苦咖啡,回家自己加糖,夠我們兩人喝了。後來芳園在競爭壓力下求變,租了五分一的店面給海南雞飯攤,黃澄澄帶油的海南雞飄出誘人的芬香,也帶旺了傳統咖啡店。
(祖母愛喝咖啡烏,我就提著這種咖啡唛,跟頭手買了一毛錢苦咖啡)
在1930年由黃才源和黃人能共同創辦的芳園,當時是海南咖啡店的老牌子。在50年代,以芳園爲招牌的海南咖啡店總共有八家,分別由楊、黃、韋、曹等姓式的海南人所開設,包括芳園、芳園總店、芳園分店、芳園三店、芳園四店、芳園泮記、芳園興記和芳園明記。
海南人的咖啡店普遍喜歡用“園”這個名字,比如由王義元開始的新加坡第一攤海南雞飯就搬到小坡海南二街的桃園咖啡店裏。根據王琨(新加坡瓊僑咖啡酒餐商公會執行秘書,聯合早報2008年5月16日)的說法,一個可能性是早期咖啡店多數在空曠的園地上擺攤,連店面的形式都沒有,因此攤主都喜歡用“園”字來做招牌。回顧來時路,華人移民南來時,在街邊或店前擺攤是很普遍的現象,最原始的咖啡店就是這樣開始的。由于“園”字用開了,即使以後賺到錢搬進店鋪裏,也沿用有“園”字的招牌。
大華肉脞面的發源地
另外一家叫大華的咖啡店剛好就在新加坡河邊,大華肉挫面和鄭金泉潮州鹵鴨是兩大亮點,午餐時間人頭湧湧。大華的老板本是瓊州人,但因賭馬而傾家蕩産,將咖啡店賣了給人,新老板是瓊州人還是後來取代海南人咖啡店的福州人就不得而知了,但至少我們還記得大華是唯一的一間讓街坊借電話的商店,在那個電話號碼還是五位數,電話還不普遍的年代打造了一絲絲的人情味。
至于鄭金泉潮州鹵鴨,父親記得當年他還在附近印刷館當學徒,跟幾位師傅一起用餐,鹵鴨是貴貨,他們吃不起,有時鹵鴨攤的老板還會斬幾塊免費鴨肉給他們加料。今天的大華肉脞面還鬧雙胞,叔侄倆爲了大華的金字招牌甚至對簿公堂。
(新加坡河邊大華咖啡店的鄭金泉潮州鹵鴨(前)和大華肉挫面(後)是美食的亮點。NAS c1970s)
天下風雲逃不過咖啡店
咖啡店是中下層人民工余會友的地方,下班後跟一班老朋友圍在一起,海闊天空,咖啡結家寶錨標黑狗啤,互相交換情報,從天下風雲到東家長西家短,已經不是阿嫂的專利。坐落一個黃昏後,咖啡店也打烊了。咖啡店沒有特別營造的燈光,也沒有懷舊的音樂,有的是呀呀的吊扇聲,但對普羅大衆來說卻具備了悠閑的格調,吃喝是形式,聯誼是內涵,拍拖都可以拍到咖啡店裏頭去,是個典型的情感聯絡站。
傳統咖啡店多數使用大理石圓桌和花梨木椅子,香濃的咖啡是自家烘焙的咖啡籽泡出來的,類似私房菜那般,家家的口味都不一樣,各花入各眼。
在面對過江龍如Starbuck,Coffee Bean等深受年輕人歡迎的美式咖啡屋的競爭下,傳統咖啡店必須求變才能生存,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從新包裝,以複古作爲裝潢,販賣懷舊感,然後以本地式沖泡的咖啡和茶、烤面包、獨門秘方的咖椰醬和半生熟雞蛋來應戰。亞坤和Killiney咖啡店就是傳統咖啡店出身,隨著時代潮流演變出來的佼佼者。
1690年左右咖啡已經由荷蘭人傳入爪哇栽種,1819年新加坡開埠後,咖啡傳入新加坡,成爲日常飲料。今天因爲開路而生人搶死地,引起注意的Bukit Brown,中文咖啡山,據說就是英國人Mr Brown在19世紀買下來種植咖啡的地方;也有傳聞說由于咖啡是褐色的,brown colour,所以華人就將Mr Brown這塊地稱爲咖啡山。
是誰喝了我們的咖啡?
20世紀初,經營咖啡店和雞飯店是新加坡海南人獨特的傳統行業。1985年12月瓊州咖啡茶業前輩吳可仕先生接受《聯合晚報》記者韓山元的訪問,他說打從1931年就租下陳桂蘭街2號樓下的店面開了“怡和”咖啡店,當時美芝路(Beach Road)及海南一街、二街、三街(Middle Road, Purvis Street, Seah Street)是海南人的集居地,已經有不少瓊籍同鄉經營的咖啡店和咖啡攤了。
1930年代是瓊籍人士開咖啡店的高潮。那時發生全球性經濟大蕭條,膠錫價格暴跌,新馬的經濟蒙受嚴重的打擊。日本人在小坡經營的商店陸續頂讓給本地華人,接手的多半是海南商人。由于咖啡店的開業資本不高,海南人在這行業占盡優勢。
二戰後咖啡店業起了變化,有些瓊州人士覺得新加坡不是久留之地,把自己的生意結束後,返回中國,店鋪由福州人接手。據1949年的統計,全新加坡共有1400家領取政府營業執照的咖啡店,至于三大遊藝場(新世界,大世界,快樂世界)中的茶座,街邊及後巷的咖啡茶檔,估計也有上千個。以咖啡店而言,福州人開設的有664家、瓊州人開設的有467家,印籍人開設的約200家,馬來人的則有20多家。
(典型的咖啡店。NAS c1960s)
本土咖啡文化
喝傳統咖啡少不了陶瓷制作的咖啡杯和咖啡碟子,從前商家還通過咖啡杯來打廣告,喝咖啡吃早餐之余,還獲得新産品的信息。咖啡碟子是用來吃半生熟雞蛋用的,以黑醬油和胡椒粉來調味,吃過雞蛋後,把咖啡倒在吃完生熟蛋的瓷碟中,一來容易散熱,二來連雞蛋的殘漬都不錯過,雞蛋的余香和咖啡一起喝進肚子裏。銷魂!
大廚帽子三百褶,雞蛋吃法三百種,煮生熟蛋可考功夫呢!水量熱量時間都得控制得恰恰好,過生過熟的雞蛋都缺乏潤滑性。與生熟蛋以不同形式出現的是荷包蛋,蛋黃五分生,蛋白八分熟,口感特佳。
至于那杯傳統早餐少不了的香濃咖啡,北方人喝咖啡,廣東人不喝卻‘飲’咖啡,潮州福建海南人不喝不飲卻‘吃’咖啡。不論是喝是飲是吃,目的都是一樣,讓那杯咖啡流入胃裏,齒頰留芳。
咖啡杯中有一款是以大紅花圖案來裝飾的。大紅花也叫木槿花(Hibiscus),是馬來西亞的國花,但在馬來亞(1963年新馬合並後才易名馬來西亞)的年代,新馬人民互相往來,大紅花的咖啡杯在新馬共用,沿用至今,咖啡杯所保留的正是新馬一家的曆史。
(當年典型的咖啡杯還打廣告。第二排右邊的咖啡杯以大紅花圖案來裝飾)
(大紅花的咖啡杯在新馬共用,沿用至今,咖啡杯所保留的正是新馬一家的曆史)
此外,新加坡華人咖啡攤,還反映了融合各種語言的民間創意。比如:
-咖啡加奶:Kopi
-咖啡加糖: Kopi-O(O就是烏,福建話)
-濃咖啡加糖:Kopi-O-Gao(Gao就是厚,福建話)
-咖啡加少量的糖: Kopi-O-Xiu-Dai(Xiu-Dai就是少糖,源自廣東話的“少底?”)
-咖啡加多些糖: Kopi-O-Ka-Dai(Ka-Dai就是加糖,福州話)
-咖啡加淡奶:Kopi-C(C就是Carnation Milk,老字號“三花淡奶”)
-咖啡不要奶和糖:Kopi-O-Kosong(Kosong就是什麽都沒有,馬來話)
-濃咖啡加糖:Kopi-O-Pao-Dai(Pao-Dai就是加冰塊,福州話)
-濃咖啡不加水加少量的糖: Kopi-O-Ti-Lok-Xiu-Dai(Ti-Lok就是直落,福建話)
-近來還在小販中心看到由cappuccino轉型的Kopicino,咖啡加熱奶。
關于咖啡加少量的糖: Kopi-O-Xiu-Dai,到底Xiu-Dai就是少糖來自什麽方言?我原本以爲是海南話或福州話,但這個方言籍貫的老人家都說不是。有行家指出Xiu-Dai可能源自廣東話的“少底”,因爲在香港若想吃較多飯量的炒飯,可以說炒飯加底,同樣的小時候吃雲吞面如要多些面條,可以說“孖底”。以此類推,咖啡洋茶的杯底指的是白糖,所以要少糖可以說“少底”。
喝其他飲料也有許多江湖術語,比如:
-踢球:Milo,因爲Milo的罐子上有小孩踢球的圖案
-大家好:Horlick好立克,因爲當年好立克的電視廣告有“大家好”的歌詞
-Clementi:檸檬茶Lemon tea,音似
-釣魚:中國茶袋,通常是茉莉花茶,因爲拿著茶袋一上一下,好像在釣魚
-忘情水:礦泉水Mineral water
在本地喝飲料竟然有那個多花樣,請問你會不會“buay tahan”?(福建話+馬來話:受不了。)
感謝作者李國樑授權新加坡眼平台轉載此文。原文鏈接:http://navalants.blogspot.sg/2013/10/blog-post.html
———講座來了———————
對南洋咖啡風味及掌故感興趣的網友,歡迎參加由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和口福有限公司聯合呈獻的《南洋咖啡香》講座,現場品嘗一份本地傳統面包和一杯濃濃的南洋咖啡,還可以參觀同期舉行的《活力華彩-新加坡華族文化光影展》。
時間:2016年1月10日下午2點;
地點:新加坡大會堂二樓排練廳 (7 Shenton way)
主講人:口福有限公司董事主席 龐琳先生; 入場免費,座位有限,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