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廈門酷暑伴著海風,我們來到了位于廈門市體育路95號的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廳。
在這間不到300平米的展廳裏,看到讓人出乎意料的“高大上”的設置。容納答嘴鼓、講古等多項與曲樂有關的閩南非遺項目的“聆聽牆”; 表演歌仔戲、高甲戲等閩南戲曲類非遺項目“全息影像”;還原了珠光青瓷、影雕、保生大帝信俗等傳統技藝及民俗類非遺項目的三維立體圖。這些都是大多數廈門人對小時候的記憶。
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廳一角
Ⅰ 傳承
廈門作爲閩南文化的發源地,漫長歲月裏,孕育出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長期以來,在廈門市委、市政府、市文旅局的領導下,在各級文化部門和全體非遺人的共同努力下,廈門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不斷得到創新性發展。
廈門市文化館副館長、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蘇華琦介紹說:“廈門市從2005年開始啓動非遺保護的系統工程,到現在也有了一小部分熱愛非遺的忠實群體逐步産生。同時,項目和傳承人隊伍也越來越壯大。截至到今年一月份,全市各級非遺項目103個,其中市級以上是64個;傳承人是261個,市級以上是113個。”
近年來,廈門市除了利用一些非遺保護單位帶動傳承人開展非遺傳承,還建立了一批傳習中心。同時,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還聯合了社會各界機構,讓他們一同參與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自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廈門市非常重視和落實非遺活態文化傳承。閩南方言作爲廈門非遺傳承的重要載體,普及閩南話就成爲非遺活態傳承的一項重要工作。十多年來,廈門市積極推進“閩南方言和文化進校園”活動。
蘇華琦指出:“我們印制了閩南語教材,包括一些非遺內容的教材,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傳承活動,對孩子們進行輔導。有的學校以南音特色爲主,有的就以歌仔戲和高甲戲爲主等等。比如北師大廈門海滄附屬學校,自2016年起,就開設了歌仔戲校本課程,面向全體二年級學生,學期一年,短短兩年,成績斐然,自主編寫的歌仔戲教材,獲得省級戲曲賽事獎項,電視平台展播68次,下鄉公益慰問演出17次,得到社會媒體的一致好評!去年更是開設了高甲戲校本課程,已成爲廈門開展非遺進校園最有特色、最有成果、最有影響的學校之一。”
多年來,廈門市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遺傳承活動,逐步形成一系列活動品牌,並以品牌促發展所取得的成果。
海峽兩岸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從2007年起每年舉辦,發掘和推出了一批閩南語歌曲原創作品和新人,成爲閩南語歌壇的權威平台。還有一項舉辦了21年之久培養南音弦友無數的品牌賽事——廈門市南音比賽,吸引了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對普及推廣世遺南音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而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品牌活動,當屬“閩南文化走透透”系列活動。活動始于2008年,至今已開展數以千計的展示展演活動。被作爲全國20歌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案例之一, 2018年活動內涵形式升級提升,以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慶日爲節點開展八大系列傳承活動。重點打造集講座、培訓、互動體驗爲一體的“非遺大課堂”。
蘇華琦表示:“非遺的品牌就是要讓人家一看到這個名稱就希望來參與、推動和傳播,這個和我們平常所說的品牌效應是一個道理的。打造品牌更爲重要的是要讓更多人知道、了解、喜歡非遺。”
蘇華琦在辦公室接受采訪
Ⅱ 創新
“如果只是一味的保護,非遺就是失去了它的生命力。所以我們更爲重視活態傳承,而要傳承就必須要創新發展。”蘇華琦如是說。
近幾年,廈門非遺保護和傳承逐步走向深入,不斷從內容和形式上加大創新力度。從去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開始,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整合了社會力量進行以傳統節慶日爲時間節點的八大系列的活動,如中秋、重陽、春節、元宵甚至包括結合文化與自然遺産日、暑期夏令營等等系列活動。每一次活動都是幾十場的表演在全市同時開展,也獲得了幾十萬人次的參與。
在傳承非遺文化的過程,如何利用新手段把這些老傳統拓展出去,也是“蘇華琦們”關心的事情。
蘇華琦指出:“因爲長期只在線下的開展,沒有利用一些新媒體、新手段,我們的效果不是那麽明顯,現在在南音比賽、講古電視大賽等比賽中,我們都利用了一些微信、網站這些新媒體平台進行傳播,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活動,拉動一些人氣,也取得非常好的成效。”
與此同時,廈門市大量開展青少年品牌賽事。南音比賽的參賽年齡涵蓋了從六歲到七十五歲等不同年齡段的人。還有青少年的講古電視大賽,還有蓮花胞歌等等一系列的比賽來帶動我們青少年對非遺的這種喜歡。
蘇華琦說:“雖然他不一定會從事這個或者是長期去鑽研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可以從他們每一次參與的笑容或者歡呼聲,我們知道我們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他們會喜歡。”
非遺展示
Ⅲ 交流
爲了做好非遺活態傳承,廈門市充分發揮和台灣地區與東南亞國家之間血脈相通優勢,積極走出去和請進來,對外交流合作頗爲緊密。
蘇華琦介紹說:“兩岸非遺是同根同源,這兩年在已經開展了非常多的交流。比方說市文旅局在2003年就已經開始舉辦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一年一次,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效果非常好。”
據了解,不僅僅是廈門,這個活動已經擴大到了全國優秀的團隊共同參與。
蘇華琦表示:“現在我們和台灣交流,不僅是閩南的傳統文化和非遺,還因爲大家看重了兩岸交流的這一平台。想要通過這個平台可以欣賞到更多優秀的文化。”
蘇華琦介紹非遺內容
Ⅳ 心願
蘇華琦的母親是歌仔戲福建省省級傳承人,受母親影響,蘇華琦從小就對廈門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感情;特別是自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中心建立以來,蘇華琦就在這裏工作,至今爲止已有十余年了,讓他對非遺的傳承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懷和見解。
他表示:“不管是從工作還是我個人的情感,所有(非遺)項目的活動我都盡量會參加。去年我還舉辦了個人攝影展,裏面三分之二的作品都是跟非遺有關的。在攝影展的開幕式上,我說爲什麽用這麽多的非遺的攝影作品,就是希望讓更多的攝影師、社會各界來共同關注非遺的內容。”
在蘇華琦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做的不僅是保留它的精髓更需要去弘揚。
民族之神,文以化之,城市之魂,文以鑄之。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圖騰,它不僅代表過去,更屬于現在和未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護、創新、傳承,讓這些非遺文化成爲更多廈門人的記憶。
廈門市景
(作者:華人頭條 秋霖 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