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多少座橋?這個問題目前爲止還沒有人統計過。除了連接山與山之間的橋,如亨德森波浪橋。還有連接河兩岸的橋,如新加坡河上就有有十來座橋,其中安德遜橋、加文納橋和埃爾金斯橋是最著名的3座橋。今天眼哥就帶大家去看看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幾座橋,順便給大家說說他們背後的曆史小故事。
1)亨德森波浪橋(Henderson Waves)
它是新加坡最高的人行天橋,造型別致,橋身猶如波浪,有四個波峰和三個波谷,給行人提供了觀景的新高度,其波浪狀的設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力,動感十足。它銜接了花柏山公園和直落布蘭雅山公園。全橋采用無障礙設置,橋面防滑,沒有梯階,設有扶手。
2)愛琴橋(Elgin Bridge)
它就是俗稱的大馬路橋,在北面的是橋北路,南面的則是橋南路。愛琴橋是橫跨新加坡河的第一座橋,而且是新加坡重建次數最多的一座橋梁。
最先出現在新加坡河上的,是一座名叫Presentment Bridge的木制吊橋,,也俗稱Monkey Bridge。橋就建在今天的愛琴橋的位置,窄窄的,也不甚堅固。據說,渡船擺渡過岸的效率都高過這第一座橋。風吹雨打飄零去,修修補補的Presentment Bridge被一座新的木制人行橋所替代,它叫Thomson Bridge,建造者的名字命名。1862年,木橋變成了鐵橋,由于鐵橋從印度加爾各答進口而來,新加坡便以當時的印度總督Lord Elgin的名字命名大橋,沿用至今。1927年鐵橋拆除,2年後,今天的愛琴橋就橫跨河上。
說起這位印度總督Lord Elgin,中國人應該都會討厭他吧!他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的英法聯軍最高統帥和全權談判代表。當時,開赴中國的英軍途經新加坡,就駐紮在離新加坡河畔不遠的政府大廈前的大草場。而在他們動身去中國前,突然接到急電,要求他們折返印度鎮壓當時爆發的印度兵變,于是一場血腥的屠殺先于中國在印度爆發。可以說,埃爾金斯(Elgin)一手沾滿了中國人的鮮血,另一只手沾滿了印度人的鮮血。他也因爲這兩大“功勞”,被任命爲印度總督,統轄包括新加坡、馬六甲和槟城在內的海峽殖民地。新加坡華人說,埃爾金斯橋已經成爲曆史的“烏龍”,雖然不能拆掉它,就讓我們常常奮力地跺它幾腳吧!
3)加文納橋(Cavenagh Bridge):古老的浪漫之橋
橫跨新加坡河口的加文納橋,建于1869年,起初名叫愛丁堡橋,紀念建成那年英國愛丁堡公爵訪問新加坡,稍後就以當時的海峽職民地總督加文納上校(任期1859-1867年)的名字來命名。它是新加坡唯一的懸索橋,也是該地區跨最古老的橋梁之一。該橋橋身離水面較低,緊跨流經新加坡金融區的新加坡河而築。在新加坡河衆橋之中,被古迹保留局宣布爲“值得保留的橋梁”,也以新加坡現存最古老的橋梁聞名,成爲新加坡市區和新加坡河的著名標志的橋。
加文納橋建成時,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甚至沒有開幕典禮,通車當天,馬車靜靜地駛了過去,這樣罷了。加文納橋建成後20年,周遭商業發展迅速,手推人力車、運貨馬車、電車和汽車來往橋上,交通擁擠,市政局遂決定另建安德遜橋來取代它。現在的加文納橋是一道行人橋,夜幕低垂,站在古老的加文納橋上,看著粼粼水波和周圍的新舊建築,富有詩情畫意,這座鐵橋也成了戀人樂于流連的浪漫之橋。
4)安德遜橋(Anderson Bridge)
安德遜橋建來是爲了取代不敷應用的加文納橋。 這座橋位于新加坡河河口,邊上就是魚尾獅公園,這座外觀宏偉的鐵橋,兩端擁有裝飾華麗的拱形鐵門--這是舊一代橋梁的最主要特色,同時有提醒司機橋梁開始與結束的作用。在1910年3月12日建竣啓用時,安德遜橋可算是當時最現代化的鐵橋,不過,它也是新加坡最後的大鐵橋,之後的橋梁建築材料便由鋼筋混凝土取代了。
安德遜橋以海峽殖民地總督約翰.安德遜爵士(任期1904-1911年)的名字命名,據史載,安德遜處理政務頗具創見,新加坡港務局和新加坡幣都是由他創立的。
5)哥裏門橋(Coleman Bridge) :紀念新加坡公共建設功臣
哥裏門橋其實已經是第四代,第一代建于1840年,是一座磚橋,建築師是哥裏門(Coleman)本人,後來的重建雖然不是由他進行,但爲了紀念這位對新加坡的公共建設做出貢獻的人士,續用了哥裏門之名。
哥裏門是一位愛爾蘭民事建築師,31歲來新加坡擔任城市測量師,是萊佛士在擬定1822-1823年城市設計的顧問,在新加坡早期城市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833年,哥裏門成爲新加坡第一位公共工程總監,帶來了18世紀英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巴拉甸風格(Palladian),特色是恢複使用古希臘和羅馬的格式,並將它加以調整,以適應熱帶氣候。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可以在新加坡很多曆史保護建築尤其是舊時代市政建築上看到。
現在的哥裏門橋從路面上看顯得平平淡淡,但如果從河兩岸側面看去,就會發現橋面下的四個拱形構架非常優雅迷人,橋的支柱也別具特色,雕塑得很華麗,而且高過鐵制欄杆,非常突出,支柱的頂部安裝了細長的鐵燈柱,古色古香,增添了典雅的氣氛。
6)渥橋(Ord Bridge):第一任總督橋
渥橋(Ord Bridge)建于1886年,曾經繁忙一時,隨著時代的改變,這條本來就其貌不揚的橋風光不再。關于渥橋名稱的由來,較爲人肯定的說法是它以新加坡第一位由倫敦直接委任的總督--亨利.喬治.渥(Colonel Sir Harry St George)中校的名字命名,其任期爲1867年至1872年。據說他上任以後,就扭轉了新加坡財政赤字的局面,不過,他爲人卻相當專制,不愛聽別人的意見。
7)李德橋(Read Bridge):反對黨橋
克拉碼頭的李德橋(Read Bridge),前身是馬真橋(Merchant Bridge),在1889年改建時,以出資者、當時著名蘇格蘭商人威廉.亨利.李德(William Henry Read)之名改稱李德橋。李德還是第一位非官方立法議員,對新加坡公共服務貢獻良多,對不愛聽意見的渥總督來說,李德應該就是反對黨吧。
8)克裏門梭橋(Clemenceau Bridge)
建于1920年,紀念當年法國總理克裏門梭(Mousier Georges Clemenceau)訪問新加坡而命名。
9)The Helix Bridge
2010年建成,是一座連接濱海灣和金沙酒店的行人橋,整個設計模仿人體的DNA螺旋結構。
怎麽樣,走一圈新加坡,看一遍橋,就能大略讀一遍新加坡的曆史。誰說新加坡沒有古迹?只是古和今、舊和新都揉合在一起,並天天在用著罷了。
(圖文來源于YourSingapore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