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南京-新加坡,東方航空公司,MU771,09:50-16:00. 這是自己第一次買到新加坡的機票,也是自己的第一次出國。當時選擇從南京出發,是因爲自己在南京已經呆了整整五年。2005年9月2日從貴陽飛南京,在南京大學數學系讀了四年,加上一年的休整。在南京的幾年,得到了很多老師,同學和親戚朋友的幫助,在南京的這幾年應該是自己比較快樂的時光。
在來新加坡之前,通過強大的南京大學數學系的校友群,得知2003級的學長姜開封在07年已經過來,于是請求他幫忙在NUS附近找房子。當時的NUS不像現在,PGP宿舍是只提供給本科生住,是不給研究生住的,UTown宿舍也沒有修好,Kent Ridge地鐵站也沒有修好。于是研究生就只能夠去外面租房子住或者去學校的Common Wealth附近的宿舍住。在種種不利的情況下,爲了能夠離學校近一點,研究生就只能夠在NUS外面租房子住。
當時多虧姜開封師兄的幫忙,在距離學校不遠的地方找了一個屋子,離West Coast Plaza很近,Block 602,#11-28。要是沒有師兄的幫忙,估計當時真的只能夠露宿街頭了。說起來師兄也夠給力,不僅幫我找到了住的地方,還專門跑到機場去接機,讓人十分感動。這樣也就罷了,連租房子交的押金都是師兄先墊著了,說以後發工資了再還給他,因爲剛來的PHD一般資金都比較緊張。以至于後來只要有南大的來新加坡,我如果知道的話,一般也會去機場接機,買張公交卡和電話卡,然後帶到宿舍,簡單的介紹一下NUS的生活情況,算是給後來人一點點微小的幫助吧。
來了新加坡之後,當然一開始就要去辦理銀行賬戶。當時和同學去Clementi的POSB銀行辦理銀行賬戶,由于剛來的時候是NUS開學季,排隊的人格外多,人山人海,排了兩個小時,終于搞定了一個賬戶,這個賬戶就伴隨著自己在新加坡的這幾年。獎學金的發放,學校住宿費的扣除,都要靠這個賬戶。搞定了銀行之後,然後就去學校辦理各種各樣的手續,首先就去NUS的University Health Center體檢,然後參加英語的等級考試。
說起這個英語考試(DET),自己也真的是好運,在花了兩三天准備英語作文之後,居然拿到了Band 3,也就是不需要在NUS修任何的英語課程。然而在通常情況下,NUS都會要求中國來的研究生學習ES5001和ES5002。之後需要的就是去NUS的MPSH辦理簽證的各種事情,辦理學校注冊的手續。然而這一切都非常的順利,以至于讓人根本想不到後面在NUS讀PHD這幾年會那麽的艱辛。
2010年8月的第一周,是NUS傳統的Orientation Week,新生都要參加,由各個學院的領導來介紹NUS的基本情況,和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一些基本要求之類的。當時自己的英語也不行,有的東西也聽不懂,稀裏糊塗的過了一周。
碰巧那一周趕上新加坡的45周年,2010年8月9日,于是和同學去City Hall附近轉了一圈,人山人海,當時的手機還是Nokia,定位系統都沒有。新加坡這邊的公交又不報站,Kent Ridge地鐵站還沒有修好,只能到Buona Vista或者Clementi轉公交,因此出門之後就必須要記住路。當時8月9日在外面瞎跑了一天,晚餐吃的也是快餐,總算體驗了一下新加坡熱鬧的國慶。
Orientation Week過了之後,就開始了正式的PHD生涯。當然第一年主要是修課。NUS數學系的要求是在系裏面修八門課,然後達到學校要求的英語就可以了。當時自己選擇了四門課,Graduate Analysis,Graduate Algebra,Topology,PDE。分析課作業實在太多,每周要花一整天才能夠寫完作業。代數課的課程難度太大,講到最後都是非常抽象的範疇論(Category Theory)。拓撲課也比較抽象,算了算去也就PDE比較容易混。這個學期還讀了一些論文,總之課程的壓力十分大。
當時NUS數學系由于剛從S14搬過來,座位十分的緊張,自己也算倒黴,抽簽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抽不到座位。沒辦公室座位也要學習啊,這個時候就只能夠去圖書館寫作業看書,和那些本科生搶位置。這個時候終于知道了什麽叫做傳說中的小組學習(Group Study),一幫人坐在圖書館的桌子上討論問題。于是當時每天都去圖書館看書寫作業,從8月份到10月份,幾乎都是在圖書館-食堂-宿舍三點一線度過。
到了10月底的時候,突然驚奇的發現NUS一個學期非常的短,總共也就13周,很快就要面臨期末考試了,于是就開始緊張的准備期末考。特別辛苦的准備了一個月,終于考完了四門課。
一開始拿到NUS的Offer的時候,就被告知要給本科生講課改作業監考之類的。然後第一個學期就被指派了這些任務,其中有一個任務是給本科生改作業。改作業的時候如果遇到錯誤,不僅要指出來,還要指明爲什麽學生錯了,還要把正確的答案寫給學生,總共改五次作業,每次可能70份左右吧,具體的已經記不清了,每周還要花半天來處理作業。
除此之外,還被系裏面要求給本科生講Maple這個軟件,一共五周,每周兩節課,于是備課講課也占用了不少的時間。于是第一個學期就被四門課和助教的任務占據了,科研的事情幾乎沒什麽進展。
到了2010年12月份,假期開始了。對別人來說,假期開始就是娛樂的開始,但是對于自己來說恰恰相反。由于2011年1月份要參加數學系的博士資格考試,考分析和代數兩門課,整個假期都要用來准備考試。在那個時候,在S17仍然沒有自己的Office,但是必須要准備考試,只能夠繼續去圖書館幹活。
假期的圖書館和平時不一樣,平時是從8:00am -10:00pm,假期則是8:00am-7:00pm。到了傍晚,圖書館准時關門,自己又沒辦公室,只能夠在圖書館門口的桌子上繼續看書。12月份那個時候,公共假日又比較多,在公共假日,圖書館整天都不開門,食堂也不開門,那幾天爲了看書就只能夠到處找桌子看書,當時住的地方離Central Library比較近,于是經常去那裏的長凳桌子上面複習課程。
複習了一個月之後,在2011年1月份的資格考試中輕松通過兩門。當然之後入學的研究生每個人都擁有了自己的辦公室,然後仍然有人考QE死活不過,也許不是能力的問題,而只是一個態度的問題。
過了QE之後,在2011年2月份順利的分到了自己的辦公室,一打聽,原來是有一個PHD退學了,決定拿master走人,所以位置就空出來了。自己終于擁有了自己的辦公室。這個學期就沒有選擇那麽多的課程了,隨便選了三門課,Manifold,Probability,Topics。由于少了一門課,于是自己終于有時間來處理自己的科研了。拿到論文之後一看,90頁,感覺比多上一門課來說難度不降反增。不過也沒辦法,哪個讓自己來讀這個PHD呢,只能堅持一點一點的讀。只不過這次的工作地點從圖書館換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助教的任務這個學期也不重,教課的任務仍然沒有,就剩下改作業了,這個學期的作業非常簡單,隨便改改任務就算完成了。除了系裏面的專業課,自己還修了一門CELC的英語口語課,總算修了一門英語課,雖然這門英語課不屬于自己應該修的範疇內,但是總算體驗了一次NUS的英語教學,也認識了幾位至今還有聯系的朋友。
2011年是自己第一次不在國內過年,不過這邊也沒啥過年的氣氛,都是自己過自己的,無非就是PHD自己做點飯來吃吃。而且過年也只有兩天的假期,何況系裏面不讓PHD在這段時間用自己的假日回家過年,理由是有助教的任務。于是沒辦法,只能夠在新加坡過年。過年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店鋪都關門,超市也關門,只能夠自己提前買好吃的,儲備好自己的食物,免得沒飯吃。
這個學期和上一個學期有很大不同,上個學期幾乎不出門玩,幾乎都在學校度過,但是這個學期在新加坡反而去了不少的地方。動物園,植物園,中華園,聖淘沙等,該吃的東西也吃了不少,回去之後總算可以給親戚朋友說一下新加坡的一些基本情況。
說到2010-2011年這一學年的NUS,PGP宿舍不讓研究生入住,Utown宿舍還沒有修好,研究生住宿好像在Boonlay和Commonwealth那邊,每天有校車來回Kent Ridge和宿舍區。Kent Ridge地鐵站沒有修好,黃線(Circle Line)也沒有通車,每次出門都要坐95路到Buona Vista地鐵站或者96路到Clementi地鐵站。至于數學系則是從S14剛搬到S17,當年的General Office還在七樓,六樓還沒有完全裝修好,至于四五樓則是一點都沒有裝修,研究生的座位都十分緊張。數學系的課程當時安排在S16,一直到S17四樓裝修好了之後才搬到這邊來上課。理學院圖書館(Science Library)門口的山頭正在一點一點的被移走,每天在圖書館都能夠看到吊車拖車之類的從門口經過。當時據說是要修一棟樓,直到2015年,這棟樓才竣工。
由于當時住在西海岸,每天都要往返數學系,圖書館和宿舍,Clementi Woods便成了自己每天的必經之路,每天早上起來穿過Clementi Woods,到了C車的起點Kent Vale,就坐校車C從起點到終點理學院(Science)。回去則是全程走路返回宿舍,必定穿過Clementi Woods。有時間的話就去盛松超市買點零食,或者去West Coast Plaza裏面購買壽司。
除了普通的學校生活,在新加坡吃吃喝喝就成爲了第一年的主要任務。當年West Coast Plaza的川江號子和清香館,盛松附近的添一點自助火鍋,Clementi的福苑家傳菜,Jumbo海鮮樓,Novena地鐵站的維也納海鮮。
到了2011年5月份,NUS的第二個學期結束,于是Block S17開始了巨大的裝修工程。于是每天白天停止裝修,晚上開始裝修,搞得在S17都沒有辦法安心學習,于是就開始在youtube上面浏覽各種視頻,七七八八的也看了不少,于是在6月份回國,在新加坡讀博士的第一年這個時候也結束了。
(張戎,微信號數學人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