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刷屏的那篇上海外公的叫《牛蛙之殇》的文章,觸動了無數人脆弱的神經,尤其是家長。堪稱字字血聲聲淚。把深埋在很多家中心中的對教育的恐慌、無奈一下子激發出來,得到了強大的共鳴。
然而教育移民就皆大歡喜了嗎?未必。
大家都知道國內教育競爭激烈。這一點我不否認,畢竟我有朋友被小學折磨了一年後,把孩子轉到國際學校了。還有更多的家長爲了孩子的教育移民國外或正准備移民國外,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上海外公。可是國外就輕松了嗎?
很多家長向往美國的所謂快樂教育,可事實上,這些年即便沒有親曆美國教育,我們也能從不同的渠道了解到美國也同樣存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簡單地說,美國也存在好學校和差學校,美國的家長一樣竭盡全力讓孩子上好學校。也存在競爭。
下面著重說一說我所了解的新加坡教育。
新加坡作爲世界上除中國以外唯一的華人執政國家,以其花園城市的美名、安全的環境、號稱第一的基礎教育吸引了大批中國人移民新加坡,他們很多是爲了孩子的教育。
可是新加坡學校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你看到的宣傳是新加坡小學只上半天課,下午學生可以參加學校的CCA(類似課外社團活動),或者回家做自己喜歡的事。聽起來很輕松吧。然而事實是,新加坡的小學上學時間普遍比中國早,並且沒有課間休息,孩子們一直坐教室不挪窩,除非下一節課要在另外的教室上。中途只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午餐時間。他們真正上課的時間一點不比中國的孩子少,甚至更多。
也許你要說,這樣也好啊,課集中上完孩子就可以早點放學回家了呀。差矣!大部分孩子一放學就奔向遍布全島的補習班了。新加坡號稱“補習大國”絕對“實至名歸”。一部分不去補習班的孩子會去學校附近的托管班。還有一部分家境好的孩子直接在家請私人補習。
那麽有沒有孩子不需要家長操心的呢?有。一種是天才,他們完全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學習。就像我同事的孩子,考進了劍橋、國大這些名校,我問她們是怎樣培養出這麽優秀的孩子的,她們表示很慚愧,因爲她們根本就沒管孩子的學習。還有一種是孩子需要管,但是家長沒有精力去管的。坦白說,據我所知,這部分以馬來人居多。從世界範圍來看,華人還是很注重教育的一個群體。所以通常來講,學校裏面馬來學生的整體競爭力要弱于華人以及印度人。所以我個人以爲,從這個層面講,華人孩子在新加坡的壓力會小于在國內的壓力。
但是別高興得太早。新加坡有一個很殘酷的分流制度。所謂分流,就是層層選拔,選出好的學生進入好的班級配備好的師資和資源。
第一步,幼升小,拼血統、拼學區房、拼運氣,就是爲了給孩子拼進好的小學,拼一個好的起點。雖然新加坡的總理說每一所小學都是好小學,但事實上名校和普通鄰裏小學的差距不可謂不大。
第二步,小一升小二的時候根據母語水平(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分班,比如華人的孩子會根據華文成績分成高級華文班和普通華文班。而華文成績對小六會考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第三步,小二升小三的時候分快慢班。顧名思義,成績好的孩子進快班,成績差的進慢班。
第四步,小三下學期有全國統一的天才班選拔(GEP programme)。選拔考試分爲兩輪,第一輪選出大概10%的學生,第二輪再從10%裏面選出10%的學生。也就是說最終選出1%的孩子進入天才班。全國只有10所小學設立天才班,考上天才班的孩子可以在升四年級的時候選擇任意一所設立天才班的學校就讀。天才班的孩子配備最頂級的師資力量,課程設置也和普通班不同,政府全程跟蹤天才班孩子的學習成長狀況。
插一句,關于名校和普通小學的差距,一個朋友這樣說過:她的孩子在普通小學就讀,當年通過了GEP選拔第一輪考試。然後她親自陪著孩子去考點參加第二輪選拔考試。因爲她孩子所在學校一共只有幾個孩子通過了第一輪,所以他們都是由各自家長自行陪考。結果他們到了考點後發現人家名校是專門用校車送一車孩子去參加二輪考試的。名校和普通小學的差距尚且如此,那麽可以想象,天才班和普通學校普通班級更是雲泥之別(當然,這裏的差別主要指學業成績)。
第五步,小學階段最後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分流,那就是堪比中國高考的小六會考(PSLE)。學生根據會考成績進入初中的特選班、快捷班、普通班。這幾個班學生的未來發展,簡單來說,有的人已經一步踏進了大學,而有一部分人基本無緣大學了,剩余的一部分人是升是落看造化吧。要知道這才是小學畢業啊,在我們那個年代有多少人這個年紀還沒明白學習爲何物呢!
注:以上所述分流制度可能因學校不同略有偏差。
新加坡分流的殘酷之處不僅僅在于過早給學生貼上標簽,更殘酷的是它以因材施教、精英教育之名剝奪了一部分人本可以擁有的機會。對于一些晚熟的孩子是極爲不利的。因爲它的每一步分流對應的就是配備差別化的師資和資源。這個差別有多大?我記得曾經知乎上一個作者寫道:她當時在新加坡的一所普通中學讀書,有一次考試,他們學校最高分都沒有某所名校的平均分高。在新加坡這樣一個彈丸之地,這個差距是巨大的。
說了這麽多,可能有人會覺得不自在,會懷疑新加坡的教育。其實大可不必。我們應以開放、包容、理智的心態接受我們未知的一切。我認爲新加坡的教育即便有宣傳過度之嫌,也一定有它的可取之處,不然也不會有那麽多人趨之若鹜。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只是想逃避國內的教育壓力,那麽出國留學真的未必是一個好的選擇。
所以我們更應該探討的應該是哪一種教育模式更適合自己的孩子,更適合自己的家庭。畢竟哪一種教育模式都不乏成功的例子。
曾經在新加坡遇到一個來自東北的陽光大男孩。他的基礎教育是在國內完成的。然而他是個妥妥的學渣,中考的時候考得一塌糊塗,幾乎無學可上。他爸急了:這可咋整啊!這樣下去這孩子不廢了嗎!不行不行,得想辦法讓他出去讀書。于是他們選擇了新加坡。短短幾年,曾經的學渣完美逆襲,考上了國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加坡拯救了他。
然而也不乏一些令人扼腕痛惜的例子。比如新加坡的SM1計劃,每年從中國一些特定的初三畢業生中選拔優秀的學生赴新加坡公費留學。這些學生可以說是中國現行教育體制下相當優秀的。然而到了新加坡後可以說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的孩子適應不了多方面的轉變,成績一落千丈,默默無聞,甚至有的出現了心理問題。人生命運從此被改寫。
所以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裏的適合不僅是指教育本身,還要適合家庭狀況。有的家庭爲了孩子出國留學砸鍋賣鐵,犧牲了全家的生活品質;有的家庭爲了陪讀,犧牲親情、犧牲夫妻感情,個人覺得代價太大。
當然,上面所講的都是相對來說比較顯見的利弊。然而我今天特別想說一說那些沒有辦法拿出來比較,個體感受差異又特別大的一些東西。
比如情感疏離,比如文化認同,比如身份認同,比如歸屬感。
首先,一旦選擇教育移民,就意味著孩子及其主要撫養人和已經存在的親情、友情的一定程度的疏離。就好像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外公,一旦外孫移民,他和外孫接觸以及見面的時間會很少。對于一個一直陪著外孫成長的垂暮老人而言,何其痛苦。而且,他還要面對和自己女兒的分離。而對于孩子和媽媽來說,放下國內的一切,重新適應新的環境,也一樣不容易。
其次,不管你去哪個國家留學,不管它的教育多麽優越,可以肯定的是,你一定會犧牲孩子的中文,犧牲程度因留學國家不同以及家長對中文的重視程度和投入程度不同而不同。比如說留學新加坡肯定比留學歐美擁有更好的中文環境。家裏重視中文的孩子也比其他孩子的中文更好。但是如果你想讓孩子擁有跟國內同齡孩子一樣的中文水平,幾乎不可能,無論你怎樣努力。這就是環境的力量。就好像國內的孩子再怎麽努力也很難達到國外孩子的英文水平。
留學孩子的中文能力自然也難以支撐中國文化的深入學習。孩子跟你在完全不一樣的環境成長,自然會跟你越來越不一樣。你會發現,即便他能講中文,但是很多你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他理解不了。你一句簡單的玩笑話,他可能聽了半天一頭霧水。因爲這中間隔著文化,隔著長長久久的浸潤。當然他們可以更容易地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所謂有得有失,就看你怎麽看待和取舍了。
再者,關于文化認同、身份認同以及歸屬感。我覺得這種感覺很難描述。而且個體差異太大。
比如,我看著兩歲多的女兒把小手握成拳頭放在胸前,熟練地、一臉認真地唱起新加坡國歌,我的心裏會不舒服。那一刻你會覺得,縱使你的國家再不好,可當你真的要讓自己的孩子遠離那片土地的時候,心裏會有不安和不舍。
比如,當你在異國他鄉聽到鄉音,見到同胞會産生天然的親近感。你對你的族群有著天然的認同,身處這個族群中,你會天然地安心。
因爲我們的身體是有記憶的。那些生命早期刻進去的東西慢慢地變成了習慣,變成了脾性,變成了你不可描摹的安全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這種感覺就是你聞到紅燒肉的味道會興奮,而不是咖喱。
這種感覺也是當我身在異國他鄉的時候聽到國歌會感動,聽到普通話會覺得親切。
當你看到飛檐翹角,看到朱門微啓,當你聽一首曲,看一出戲,或者僅僅是目睹一件舊物,你的思緒便會飛回那個有金戈鐵馬、有歌舞升平、有戎馬一生、也有兒女情長的世世代代。
還有那些楊柳青青,草木枯榮,青磚黛瓦,小橋流水,槳聲燈影,門前小路……
記憶裏的東西是很難抹去的。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裏面有一段讓我很有感觸。作者講到她有一個朋友,一直在辦移民,在好不容易拿到登陸紙的時候,卻選擇晚幾年再走。原因是,她希望孩子長得更像一個中國人再出去。
這裏的像是指精神和內心發育得更像中國人。那麽精神和內心發育得更像中國人會怎樣呢?我想,這樣的人即便以後走遍萬水千山,他的心是有著落的,那就是他的祖國,是他生命的最初階段成長的地方。
就像曾經胡*錦*濤在海外留學生座談會上講過的:樹的影子再長,根都在那裏。
這就是爲什麽當年《舌尖上的中國》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尤其是海外華人,戲稱《舌尖》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片。一碗熱氣騰騰的美食,翻騰著多少海外華人記憶中的味道。
有人說,你盡管給孩子插上翅膀,等他長大了想去哪裏就去哪裏。可是親愛的,有些東西,一旦割裂,便漸行漸遠。
心之所向,何枝可依。
也許撥開浮躁和功利,我們也該思考內心歸屬這個問題。
最後,我想引用和菜頭的一句話: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作者:清月,感謝過走心生活寫走心文字的公衆號“清月說”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