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李大哥的大女兒正經曆惱人的青春期,倔強叛逆得令他束手無策;同事小孟的兩個女兒一個剛入小學一個正在幼兒園,正處于對世界無限好奇的狀態,小孟每天都要被她們無數奇怪的問題連番轟炸;而小柳剛剛晉升准媽媽,懷的也是千金。
▲(示意圖)
于是,我們的辦公室每天除了討論國際風雲、政變八卦,就是各種如何教養女孩的問題。在我們這個以女性爲主的小團隊裏,教養女孩的問題往往也會上升爲女性的自我成長和性別意識的爭論。
碰巧,以“女性主義”爲賣點的影星艾瑪·沃森攜新片《美女與野獸》席卷各大影院,大家都期待嘗嘗這個舊瓶裏裝了怎樣的新酒,我的同事們也期望能從新版“美女”身上得到如何教養女孩的啓發。
盡管艾瑪飾演的愛讀書的美女靠著自己的勇氣拯救了王子,這跟白雪公主、豌豆公主、睡美人、美人魚這些傳統上指望王子來拯救的公主們已經有了天壤之別,然而,公主夢的終極實現仍然是要靠王子來完成的。
野獸在影片最後幾分鍾露出了盛世美顔,解除了詛咒的破敗城堡恢複爲華麗宮殿,萬衆矚目的王子公主終于幸福地在一起。不少人立刻以艾瑪和她飾演的美女爲標杆,以新女性的姿態教導大家如何把女孩教養得內外兼修,俘獲王子,成爲人生贏家。
而在我看來,“如何教養女孩”本身就是具有性別歧視色彩的僞命題。法國女權主義者西蒙娜•波伏娃有個著名的論斷:“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因此,將“女孩”“男孩”對立起來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刻板的性別教條主義。
▲(示意圖)
完整而健康的人格品質是不分男女的,比如:正直、善良、誠懇、慈愛、寬容。即使那些看起來似乎有男性傾向的品質,例如勇敢、堅強、豪放、敢作敢當,用在一個女性身上也毫無違和感,甚至會爲她增添更大的魅力。同理,那些被視爲女性特質的詞彙,例如:溫柔、體貼、細膩、善解人意,放在一個男性身上,只會讓他更受歡迎更令人親近。
教育一個孩子的終極目的是幫助他/她成長爲一個獨立的人,掌握必要的知識、了解社會規則,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她認識自己,學會跟自己相處。不少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表現出跟父母和他人的嚴重對抗情緒,其根源是內心深處自己跟自己的劍拔弩張,是處在迷惑又敏感、自戀又自厭的狀態,無助而恐慌,卻又不知該如何求助。
▲(示意圖)
人的成長是不斷地斧斫原始天性,雕琢爲社會性的過程。伴隨著成長的歡愉、收獲的喜悅,也難免疼痛、對抗、扭曲。從童年到少年,人對自己的認識多從外界反饋而得。獲得比較多的正面反饋,自我認識會更加積極、肯定,成年後對抗外界摩擦的韌性也更強;反之則會表現出自我否定、消極、叛逆的情緒,成年後的社會適應性也較差。
社會的寬容度不斷提高,性別刻板印象正在瓦解。因此,在成長中,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是比所謂的性別角色、性別標簽,更重要的事。而了解性別差異的最大意義,在于了解自己的身體,照顧自己的健康,跟異性更好地分工合作。僅此而已。
作者介紹
徐李穎,廈門大學曆史學博士,目前任職于新加坡隆道研究院。作者著有《佛道與陰陽:新加坡城隍廟與城隍信仰研究》一書,系統研究了在新加坡華人社會頗有影響力的城隍廟和城隍信仰。城隍本是中國人的城市保護神,佛道兼容。在跟隨華人移民來到新加坡之後,城隍廟的社會功能、城隍神的信仰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社會化和商業化較爲成功的城隍廟,在時代機緣之下,更承擔起建立制度型道教的使命。本書收集了豐富的一手資料,是新加坡華人民間信仰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本篇文章原載于2017年4月11日聯合晚報《吟嘯徐行》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