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某一個時代的通病,當人們無法擁有深入了解魔幻現實的權利時,空氣、八卦或者其他,和金錢一起,成爲了永恒的話題。而對于獨身女性的關注,甚至趨向于歧視的畸形壓力,也往往成爲媒體的焦點。
前一段時間,又有一個新聞橫空出世。據某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第四次單身潮正在襲來,而“罪魁禍首”便是都市“剩女”群體的逐漸壯大。據資料顯示,中國內地曾經出現過幾次單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首部《婚姻法》帶來了全國的離婚潮;20世紀70年代末,知青爲了返城紛紛離婚,引發了第二次單身潮的出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引發傳統家庭觀念的轉變,第三次單身浪潮來臨;到現在,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女性自主意識的提升,第四次單身浪潮逐漸顯現。
事實上,“剩女”現象已成爲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這是近年來的經濟發展促使女性自主意識提高,及女性職業地位的相對提高所衍生的結果。“不會爲了任何人結婚,也不會對結婚後的狀態保持任何幻想。”這是我和周圍的很多女朋友的共識。都市裏的獨身女性大多接受過良好教育,擁有具備成長性的工作,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夠應付席卷而來的生活壓力,雖然常常覺得揾食艱難,但從未放棄過作爲專業職場人士的努力和追求。
她們更趨向于弱化自己身爲女性的性別屬性,希望摒棄通過原始生殖能力獲取社會價值的傳統女性生活方式,當然她們也並非反對婚姻,並非完全同意女權先驅波伏娃關于“婚姻就是長期賣淫”的激進觀點,而只是希望成長爲以專業能力和職能技術便能贏得成功的獨立個體,而並非僅僅是“女性”。
當然,這一種努力是艱難的,不管是曆史發展的原因,還是許多個體不約而同的選擇,和多年前美國、日本相似的發展階段一樣,在現在和未來,有一大部分生于80後的女性,將成爲中國這一代單身浪潮裏的卷入者。但中國多年來形成的傳統家庭價值觀念,卻未曾跟上社會風尚發展的腳步,因而對這一代承擔實驗品後果的獨身女性形成了極大的精神壓力,甚至伴隨著洶湧而來的“剩女”恥辱,並且間接導致其在職場上面臨的天花板壓力。
比如,作爲一位非公衆人物,多年來,我很少有必要在社交媒體上談論自己的私人狀態,但即便只是曬了一支口紅、或者旅行風景照,或者在公開場合發言的照片,大家便能好意或無意地和“孤單”、“剩女”或者其他想象結合在一起。是的,即使你工作努力、成績突出,但如果你是單身,那麽更多人對你的印象莫過于“個人生活的不成功”。我相信,很多和我同年代的同性,也遭遇過這樣的評價和誤解。特別是過年的時候,七姑八姨的關心,簡直應接不暇,似乎當你選擇了和這個世界逆向而行的生活方式,便活該承受長達整個青年時代的“催婚”魔咒。
之前,我讀蕭紅的書,即使在民國時期那麽多出色的女作家裏,她的才氣也堪稱如牡蛎般閃閃發亮,然而她卻在哀歎著“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爲我是一個女人”。中國近代史上的女性運動,剪斷了裹腳布,穿上了高跟鞋,才使得今天的女性得以在職場和男性一起拼搏、工作的權利,獲得相對平等的競爭地位,可以說,對于想走出家門闖一闖的女孩子們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了,所以當你擁有了自由,關于“剩女”的嘲笑和詛咒,又算得了什麽。
我的很多朋友,特別是女性,在美國、新加坡或者中國,他們大部分處于單身的狀態,也是人們常常所關注或同情的“剩女”“剩男”,可是,天啊,他們的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對于世界的認知又是如此深刻和理性,這反而是囿于廚房和孩子的中年男女所無暇顧及的盲點。所謂婚姻,除了合法身份得到法律庇佑之外,事實上,或許只是生命的一種體驗,它意味著成熟、負責和寬容,但絕非是屈從于社會輿論壓力的妥協,或者是隸屬于工作以外的鐵飯碗的生存方式。不要敏感于年齡,不要惶恐于性別,把自己視同于實現個人價值的平等個體,這或許是在新一輪單身潮來臨時獨立女性們所要做的心理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