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快放秋假了,身邊幾乎所有的媽媽們都在焦灼的撓頭:怎麽辦怎麽辦,又要放假了熊孩子該怎麽辦?
國際學校的教育一年四個假,春夏秋冬。如果在國內你已經爲孩子的寒假暑假煩惱了,那麽在這裏你豈不得把頭發撓光!
出國旅遊是最普遍的選項。剛抱怨完怎麽又放假了,默認的下一句話就是:“你們准備去哪玩兒啊?”好像不去旅個遊,出趟國,就如異類般的特別。
我也曾經是這樣。大兒子三歲進入國際學校,學校的假期時間和上學時間幾乎一樣長。剛開始我也是抓耳撓腮,然後糾纏著老公讓他陪我們一同外出旅遊。仿佛只要一出門,便會萬事大吉似的!可老公每次都是不耐煩的揮揮手,搖搖頭:我要上班,我很忙。再逼急了,他便直接轉身離開,然後身後飄來五個字,“要去自己去”…
自己去?你讓我自己帶著兩個小不點出國旅遊?我有病啊!不是我不敢帶,是性質完全不對啊!本來是想全家一起共享親子時光的,幹嘛還是要自己單槍匹馬,披荊斬棘?平時帶孩子就是我自己,還不夠累嗎?現在還要獨自帶著孩子行萬裏路,這豈不是累上加累嗎?wait,幹嘛要讓放假比上學還累呀!
老公幽幽的轉過身,正中下懷般的壞笑:“就是說嘛,所以我說啊,放假了,好好在家裏休息吧~”
休息?說的容易,這麽小的孩子,不是哭的讓人心煩,就是吵的讓人頭疼,怎麽好好休息?!
可是既然不想咬著牙外出,就先按住火在家吧,至少不折騰身體,圖一頭。
于是簡單安排了一下孩子的假期時間表:
上午:運動/買菜,學習/家務
下午:藝術,和小朋友玩/煮飯
晚上:閱讀
蝸在家的假期開始,試行計劃,沒想到效果奇好!
每天早上,我帶大兒子輪滑跑步,或者領著小女兒去買菜,回家後孩子們吃點心,學習,畫畫,我收拾家務,隨時關照,井然有序。
午睡後,我陪大兒子彈琴,小女兒在一旁伴唱伴跳,然後要麽帶著孩子們下樓和小朋友一起去遊泳,遊樂場,要麽在家裏一起准備迎接爸爸的晚飯。
晚飯後,一家人可以手拉手的散散步,回家後肩並肩的讀讀書。看一看平時沒時間看的繪本,講一講一個人看不懂的文字。靠著墊子,照著月光,我們相依相偎,溫暖甜蜜。孩子睡去時,我依然繼續獨自翺翔在書的海洋裏。我,一點也不累。
這是完全在家的時候。若再加上一些近距離的外出:博物館,動物園,逛商場,看演出之類等,再加上時不時和其他小朋友的play day,不出國旅行,在家撐一個月完全沒有問題啊。
不光孩子,我自己也因爲在家的日子而變得更加健康,平和和豐富。平時工作生活忙碌,哪有精力天天鍛煉?哪有心情閱讀閑書?哪有時間准備晚飯?即使平日下班後也盡量在爭分奪秒的陪孩子學習玩耍,可哪有放假時的從容和質量?
在家的日子讓人有機會做做平日想做沒機會做的事,做該做沒時間做的事。一直想練好馬甲線,平時累的半死,現在可以天天練啊;一直發愁沒空閑寫文章,平時工作有壓力,現在可以天天發啊;一直沒得空折騰屋子,平時沒興致,現在可以天天作啊;一直該讓孩子多從事體育運動,平時來不及,現在每天兩小時啊;還有家裏買的的繪本怎麽還沒看完?好吧,平時功課多,那現在看你們還有什麽借口!
在家的日子更像是和自己的對話,它幫助你收心,沉靜,反思。其實大量的input就來自身邊,來自書裏,不需要花錢,卻得此機會機會理家理心,薄積薄發,何樂不爲?
當然外出的日子也會獲得大量input,但這些見聞能否內化成見識,成爲日後用的上的output,則是另外一說。如果自身沒有足夠的積累,即使登上了埃菲爾鐵塔,也不會沖天喊出埃菲爾的愛情宣言,只是覺得和“世界之窗”裏的也差不多吧;即使來到了威尼斯河劃船,也看不到文藝複興時的精華,只會抱怨河水好黑;即使去到了京都賞櫻,更不會在樹下談天小酌,一坐一天,只是覺得和國內的櫻花並無不同,趕緊拍完照就走吧!
因此,走萬裏路固然重要,但若沒有一顆能夠統攬萬卷書的心智和渴望,走去哪裏或許都只是打發時間,虛榮作祟,和在朋友圈上的聊以自慰。最後倒是把不少的“output”貢獻給航空公司旅遊機構了。
尤其對于孩子,旅行的目的到底是什麽?是從此和學會了享樂,消費,攀比?還是不得不跟著大人周車勞頓,走馬觀花,拍照留念?抑應是擁有獨立探索空間,走入他人世界,獲得無需買票得來的真實生活體驗?
小女兒五個月時的秋季,我們全家帶著姥爺一起去了東京。朋友圈上一片點贊,評論裏面聲聲豔羨。可實際呢, 誰會了解我到時不時需要找地方餵奶的窘迫;誰會聽到我們無法兼顧孩子和大人需求時的爭吵;誰能看到在寒風中抱著女兒躲在“天空之樹”下苦等我們登塔回來的老公,那時女兒早已已餓到咆哮;誰又知道我們最後不得不要提前結束行程,只因大的小的同時生病發燒還忘記帶藥!
清楚記得提前回家的那天星期一,天空蒙蒙細雨。老公公司有事要留在東京,于是我攙著姥爺,抱著女兒,領著兒子,擁擠在熙熙攘攘的東京車站。買票,上車,擡眼一看,整個車廂都是西裝革履,打著筆記本電腦,趕回京都大板上班的男人。
我們一家的座位還不在一起。先安頓好姥爺兒子,再回到自己的位置,一邊輕聲對著坐在外面的男人說聲:すみません(不好意思),一邊抱著女兒擠入最裏面的座位坐下。車開不久,女兒因爲不舒服開始放聲大哭,我試圖安撫無效,正難爲情時,姥爺晃晃悠悠的從後排走過來,默默遞上了安撫奶嘴… 這時,坐在我身旁的男人再也忍不住了,嗚啦嗚啦說了兩句,我們還沒反應過來時,他已獨自拿著筆記本走到了後排,然後把姥爺和兒子送到我的身旁就坐…
三個多小時後,冒著大雨,終于顛簸到家。姥爺下廚給大家煮了一大鍋西紅柿雞蛋面,我吃進嘴裏時眼淚都快下來了:回家真好啊…
可見,外出旅行並不就是萬事大吉。甚至 更清楚的思考,更多的准備,並接受更多的挑戰。 行程上要盡量照顧到每個人的需求,計劃時預見到可能出現的問題。然後在大人和孩子都ready的時候,再擇機而動。
如果條件還不允許時,我就會先等一等,靜一靜,畢竟成長的方式不只旅行一種。
最後,我也熱愛行萬裏路,就像我熱愛讀萬卷書一樣。我只是希望我們的出行是建立在對自己,他人和環境的了解,進行的自身和世界的合拍互動。希望每一次,我們都能在對大自然的感歎中,對陌生人的感激中,爲孩子成長的感動中,被心靈震撼的感化中,滿載而歸。
昨天,又被問及放假去哪,我笑著回答:“我們就呆在家裏,哪也不去。”是的,終于放假了,這次我們會在家裏好好睡覺,隨便看書;每天做菜烤蛋糕,跑步遊泳,彈琴下棋;時不時購物看戲,會友玩耍… 或許我會計劃一下下一個假期去哪,但現在,我只想呆在這裏,享受家中。
作者簡介
王小卓,韋妙韋嘯的媽媽。曾在全球最大消費品公司任品牌公關經理。現居新加坡,轉戰于教育領域,任教于國際學校。曾在新加坡眼上發布《一個關于故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