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現在財大氣粗,不停翻新擴建,助學金、獎學金發個沒完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簡稱國大),也曾有有揭不開鍋的時候?國大曾經“窮”到向世界銀行借錢辦學校,簡直是寫實版“再窮不能窮教育”啊!
昨天(9月10日),世界銀行設施與城市發展中心主管施瓦茨(Jordan Z Schwartz)在國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競爭力研究所舉辦的亞細安經濟論壇上,將當年新加坡向世界銀行貸款興學的簽約照片,交于教育部代部長王乙康留念。
▲圖:代表新加坡簽署貸款合約的前新加坡駐美大使蒙特羅(中),時任世界銀行副行長納普(右),世界銀行新加坡執行董事友蘇達拉(左)
上世紀70年代初,國大前身——新加坡大學(簡稱新大)爲滿足不斷增長的師生人數和需求,決定興建肯特崗校區(Kent Ridge Campus)。然而,工程需要巨額資金,當時的新大無法拿出這樣一筆天文數字。1972年2月,世界銀行同意給予新加坡950萬美元貸款,作爲新大擴建和搬遷的經費。
▲建校前的肯特崗
之後,建築學院從淑女山校園遷至肯特崗新校園,成爲首期工程中第一個落戶新校園的學院。隨著1980年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由新馬華人社群集資興辦)的合並,全新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正式成立,並將其校園從武吉知馬聯合校區遷至肯特崗,後來這裏也成爲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主校區。
▲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武吉知馬聯合校區
肯特崗校區擁有世界最大規模文學院之一的藝術與社會科學學院;世界知名的工程學院;新加坡唯一一個設有建築系的設計與環境學院;長期霸占畢業生薪資首位的牙醫學院;堪稱亞洲伯克利的楊秀桃音樂學院和東南亞規模最大的理學院等等。
▲即將完工的工程學院
在貸款後的九年裏,新加坡國立大學連本帶利還清了貸款。而這段鮮爲人知的曆史,隨著時間的沉澱,早已被世人遺忘。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所長陳企業副教授就說了:“1972年,新加坡窮到連950萬美元都沒有,需向世界銀行借貸籌建大學,這令許多出席論壇的國人都感到驚訝。”
▲老當益壯的中央圖書館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早已經完成了“一個億的小目標”。僅2005年國大百年校慶期間,就收到了來自楊潞齡基金、李氏基金及陳振傳基金會總共捐獻的1億5900萬新元。
楊潞齡基金所捐獻的1億元是新加坡大專院校從私人捐贈者獲得的最大一筆單項捐款,國大醫學院因此改名爲“楊潞齡醫學院”。爲肯定李氏基金及陳振傳基金會的貢獻,國大將新落成的大學堂(University Hall)的兩座相通的大樓分別命名爲”李光前大樓”及”陳振傳大樓”。其實,在國大走一圈就不難發現,有不少建築都是以“金主爸爸們”的名字命名的呢~
▲李光前自然博物館
同年,教育部接納“大學自主、管理及資助”(University Autonomy, Governance and Funding – UAGF) 指導委員會的建議,2006年中旬之前,讓國大改組成私立大學。
之後,國會通過了國大企業化法案,國大將以非牟利機構的方式經營,而且享有更大自主權。之後國大還成立了一個10億元多種貨幣中期票據計劃,售賣票據所得將用來資助國大的資本支出及一般營運資本需要。至此,國大開始走向了壕得一發不可收拾的道路。
面對日趨嚴重的肯特崗校區建築老舊、使用面積不足、硬件落伍等問題,國大決定再擴校園,興建大學城(University Town)。只是這次,國大不需要再去借錢,而是可以“自費”了。
▲國大地圖(2016)
大學城于2013年10月開幕,是對現有肯特崗校區的延伸。事實上,興建大學城的初衷之一,還想做2010年第一屆青奧運的奧運村的。只是建設過程因嚴峻的經濟形勢而拖宕,本著務實的精神,那年的青奧運村最終安置在了南大。
大學城最壕氣沖天的部分,就是在斯蒂芬李文正中心(Stephen Riady Centre)頂層建了無邊際泳池,和金沙叫板。李文正,又是一個金主,印尼富豪。
大學城不僅緩解了老校區的人流壓力,它集教育資源中心、寄宿學院、研究生公寓、餐廳、活動中心和新興行業公司研發中心于一體,極具現代化的軟硬件設備爲國大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