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來新加坡時,第一次翻開《聯合早報》,大驚—-滿版的訃告,不少還是彩色的。心裏突突跳著大概掃了一眼,感覺文字是夠古雅,版面設計也規整,只是多少有些晦氣,就趕緊丟一邊了。
久而久之,發現這幾乎成了新加坡報章的一大特色,就處之泰然了。畢竟一個現實因素是,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家裏若有人去世(就俗稱的“白事”),通常不過停靈三天時間,就得火化了,辦個白事本來就千頭萬緒,實在做不到逐一通知親朋戚友,畢竟有些人因爲年事已高,平時已甚少走動,在報章上發個訃告,是最有效的方法了。
還真認識一些老人家,看報紙時絕不錯過訃告,一個個仔細看過去,看到有舊友或老親戚的照片,就趕緊去治喪處道個別的。
就算是外人,也能從訃告上看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端倪。之前就看到曾擔任李光耀首席私人秘書,現任陸交局主席陳慶鏻的父親去世,有人從中國給發了1/4版的訃告。誰?盛大網絡的董事會主席和CEO陳天橋及他的雒芊芊。
果真是大有信息含量的訃告!今天就來說說這堪稱獅城(或者可說南洋)文化的報章訃告(據說報社都有人專門負責寫),是怎麽煉成的。
通常格式大同小異,唯視死者的身份,具體說法有差異。先看一則樣本:
這裏說的“先室/先慈”,是指女性;若是男性,就是“先堂/先嚴”了;當然也可以丈夫或妻子的名義爲已故配偶出訃告,寫成“先夫”或“先妻”等。
恸于*年*月*日*時,就是逝者離世的時間了。
壽終內寢,這裏有講究。一般有配偶又有子女的中年或更年長的男女去世,就叫“壽終”,男的稱爲“壽終正寢”,女的就成爲“壽終內寢”。順便說一句,未婚的,通常稱爲“淨男”、“淨女”。
享年積閏*歲,一般這個歲數會比實際年齡多寫3歲或以上,原因就在于“積閏”,死者一生中過的閏月會在估算之後折成年歲加上去。也有種說法,70歲或更老的人去世,歲數就不加了,畢竟已經“人生七十古來稀”了。
隨伺在側,親視含殓,即日遵禮成服。基本是套路。一般除了突發意外事故往生的人之外,人在臨終前會有征兆,比方說彌留之際,突然意識清醒、回光返照等,家裏親人會守在床邊,等候交待遺言……,就叫隨伺在側。過後在喪葬業的專人指導下,要幫死者淨身穿衣入殓等,就是“親視含殓”,接下來照著程序走,就是“遵禮成服”了。
恭請會真道壇,特別說明遵守的是道教喪葬儀式。
淚涓于*年*月*日*時出殡,引致*處火化 —- 送別死者最後一程的時間和地點,就是告訴來不及趕到下面會提到“治喪處”吊唁死者的,這是最後機會了。
姻親族世鄉友 誼,代表家族後代、包括配偶,兄弟姐妹,子女媳婿,內外孫子(女),還有誼親(幹兒子/女兒)等。能想象一些年長的所謂“五代大父/母”,家族興旺的,這裏的名字真的會多到寫不下嘛!
所以後面一定要寫“服內尚有內外親屬衆多,恕不盡錄”,意味著萬一寫漏了誰的名字,請多包涵。
吊唁死者的地方,通常也是治喪處,就是在死者靈柩停放的地方了。一般家裏夠大,好比說有院子可以搭棚的,可以在家裏操辦;住組屋的,可以向市鎮理事會申請,在組屋一樓的空間或空地亭子裏辦;一些人的喪事,也可能因某些考量,放在聖所或其它地點辦。
好啦,有朋友說“文字內容頗具民國範”的訃告,就解讀到這裏。最後說兩個細節:
1)一般上我們去巴刹買菜,攤主會拿舊報紙包蔬菜,他們都會避免使用帶這種訃告的章頁,畢竟對死者或買菜的人而言,都是起碼的尊重。
2)這則訃告中的死者,就是前兩天被印尼女傭殺死的女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