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出現首起茲卡病毒感染個案。一名48歲的男性本地永久居民從巴西返回新加坡以後,在5月10日出現症狀,並在12日被送入醫院接受隔離。
這名男子曾在今年3月27日至5月7日期間,到巴西聖保羅旅遊。他在本月10日出現發燒和紅疹,並入住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進行隔離。他將被轉往陳笃生醫院傳染病中心接受隔離治療,降低被蚊蟲叮咬和社區傳播的概率。
這位病人居住在華登嶺公寓(Watten Estate)。這雖然不是活躍的骨痛熱症黑區,但是環境局已經加強這一區的滅蚊行動。衛生部和環境局也勸請華登嶺公寓和附近的Hillcrest Arcadia、The Arcadia和Watten Hill公寓的居民要觀察自己的健康情況。
當局表示,由于感染茲卡病毒的多數病患不會顯示症狀,所以有可能在接獲第一起病例之前,病毒就已經開始傳播。
環境局呼籲居民同他們合作,允許環境局人員進入他們家中檢查,並噴灑殺蟲劑滅蚊。
茲卡病毒的潛伏期爲3-12天。
症狀與登革熱等其它蟲媒病毒感染類似,包括發熱、皮疹、結膜炎、肌肉和關節痛、全身乏力、眼窩痛以及頭痛。這些症狀往往較輕,持續2-7天.
如果孕婦感染,可能導致胎兒小偷畸形或死亡。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孕婦盡量暫緩去疫情高發區旅遊。如果必須前往,一定要事先與醫生商討,並做好防蚊措施。
今年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召開緊急會議後宣布,將茲卡病毒及小頭症列爲全球緊急公共衛生事件,國際社會需要協調應對。
茲卡病毒之所以會引起這麽大的關注,是因爲疫情最爲嚴重的巴西自2015年5月確診第一例茲卡病毒感染病例後,疫情迅速蔓延,短短8個月內有150萬人感染。
據巴西衛生部說,去年10月以來,該國已知有3893起新生兒小頭畸形症,其中49個夭折。而在去年以前,巴西平均每年只有160起這類新病例,這麽高的新生兒小頭畸形症發病率伴隨著直線上升的茲卡病毒感染病例,不得不讓公共衛生部門強烈懷疑茲卡病毒導致小頭症。
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20個國家地區發現茲卡病毒病例,多數在中南美洲。此外北美的美國、加拿大,歐洲多國,包括英國、法國、西班牙、荷蘭、丹麥、瑞士,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加勒比地區,以及中國台灣地區都出現了茲卡病毒感染,多爲輸入性病毒感染。
泰國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爲茲卡本土疫情國家。
台灣已經把泰國的茲卡疫情提升爲第二級警示,呼籲孕婦暫緩前往。
台灣出現的那例境外移入茲卡病毒感染個案,就是來自泰國。(中國的茲卡病毒則是由委內瑞拉感染而來)
如必要前往疫情國家,務必做好防蚊措施,返國後兩周內如有發燒等症狀,應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