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這個小小的城市國家裏,在小學、初中和高中(新加坡稱“初級學院”)階段,除了政府開辦的中、小學和相當于民辦公助的“自主學校”之外,還有幾十所“國際學校”。加上一些補習性質的“私立學校”,形成了獨立于主流基礎教育體系之外的另外的升學通道。
這些國際學校嚴格說起來,都是私立的性質,其投資方有的是新加坡國外的教育集團,有的是海外或本地上市公司,更多的是本地的私人有限公司,甚至有的只是本地的投資者個人。就興辦者的國家背景而言,除了少數有有限的外國的官方背景,如受本國使館的一定的道義支持外,並沒有真正的外國官方背景。所以,盡管大多命名爲XX國際學校,決不能望文生義,把它當成是XX國人開辦的學校,更不能理解爲XX國家政府開辦的學校。近年來,這一群體中還出現了幾所新加坡基礎教育體制內的“自主學校”開辦的所謂“國際部”,如英華自主學校國際部,華僑中學國際部等,他們自主招生,獨立運作,類似于中國國內的“校中校”。
上述國際學校課程體系,大致有兩種類型:其中大多數都是采用國際文憑課程IB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的所謂IB World School(IB國際學校),由于IB課程分爲小學課程(Primary Years Program簡稱PYP)、中學課程(Middle Years Program 簡稱MYP)和大學預科課程(Diploma Program 簡稱DP),所以,這些國際學校因其所得到的IB課程授權的不同,有的開設了全部IB課程(即從PYP,MYP到DP),有的只開設了部分IB課程(如只有DP,或只有PYP等)。有關IB課程,筆者將另行詳述。另外,還一些國際學校,如日本人學校、新加坡法國學校等,實際上是在新加坡的“僑民學校”,他們采用的是各自國家的國內的課程,服務對象也是本國僑民子弟。當然,也有二者兼顧的,如德國歐洲國際學校(German European School Singapore簡稱GESS ),它同時開設IB課程班和德國課程班,學生可以選擇進入其中一個課程體系,兩個體系的教材、教學方法直到教學語言都有很大的區別,一校兩制,也是一種很奇特的景象。
新加坡政府教育部領導下的主流的基礎教育系統品質很高,辦學條件優越,爲什麽還會有這些體制外的國際學校存在和不斷發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由于新加坡大量的國際背景的流動人口的存在。作爲區域金融、貿易中心,總部經濟爲大批高階公司主管、專業技術人士提供了就業機會,這些人大都攜家屬來新履職。他們在新居留的時間也許三年五載,也許十年八年,其子弟大都不會定居新加坡,他們不會爲了進入新加坡政府學校花費太多的時間、精力,同時也不願犧牲掉回國深造的機會。同時,由于學業基礎不同,他們也很難適應考試、升學體系嚴整的新加坡的基礎教育環境,于是,入口、出口相對寬松,課程具有較大彈性的國際文憑課程(IB課程)或者僑民學校的本國課程就成了這部分家庭的首選。
第二,是由于國際學校滿足了很多新移民的過渡性需要。新加坡以其安全舒適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成爲舉世公認的宜居城市之一,新加坡政府積極引進外資的政策,吸引了一批海外投資者到新加坡投資、創業,新加坡優厚的稅收政策也同時吸引了許多年輕的企業高管和專業技術人員到新加坡發展。這些人構成的新移民的主體,其子弟正處于接受基礎教育的年齡段,他們最終的升學路徑也許會並進新加坡政府的主流升學體系,但作爲過渡,很多人還是看好國際學校(主要是IB系統的國際學校)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和語言環境,把它當做是進入主流教育體系的鋪墊。
第三,是由于新加坡主流基礎教育系統比較高的入門條件,使得國際學校成爲必要的補充。小學必須參加相關的AEIS考試,進入初中、初院(高中)等必須分別有小六會考和“O”水准考試成績。在擇校等方面,還會遇到諸多限制性條件。這些對于非新加坡裔的國際家庭背景的學生而言,有時是一道道難以逾越的城垣。即使能夠入學,由于學業基礎不同,他們很多人也很難適應通過考試進行篩選,決定升學的新加坡的基礎教育環境。所以盡管新加坡政府學校的教學條件很好,學費相對較低,家長和學生權衡利害得失,還是把國際學校作爲重要的選項。
第四,是出于不同的教育理念,一些家長和學生更青睐國際學校。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家長對子女期望值越來越高,對教育服務的要求,也日益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的趨向。無須諱言,作爲國民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新加坡基礎教育,其在滿足教育機會公平,保證國民基本教育水平的同時,其教學手段和方法還難以達到很多家長所期待的個性化、高水准、國際化的要求。其生師比及其他教學資源生均占有率還達不到某些國際學校的水平,作爲保證教育公平的手段的考試、選拔制度,畢竟同時造成了應試教育所共有的弊端。其主要基于爲本國需求培養後備人才的教育目的,也很難滿足家長培養未來國際化人才的教育的期待。在這種情況下,有經濟實力的家長自然選擇其所中意的國際學校。近年來,這種情況已經擴展到很多新加坡籍的家長和學生群體,很多本地學生在“O”水准考試後,放棄新加坡本國初院或理工學院的升學機會,進入國際學校修讀IB(國際文憑)課程。更有甚者,小六會考後也有放棄本地初中學籍,進入國際學校的。前述“自主學校”開辦的“國際部”中,50%的學生都屬于這種情況。
第五,是近年來出現的以中、韓籍學生爲主的“小留學生潮”,爲國際學校推波助瀾。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許多家長把子女的教育寄托于國外發達國家。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西方發達國家作爲最終的留學目的地國。作爲過渡,將新加坡作爲中間階段的過渡跳板。他們看中的是新加坡的地緣優勢,安定、安全的社會環境,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融合東西方文化的語言、文化環境。用家長們的話講,把孩子放在新加坡,比較放心。這些學生在國際學校完成IB的DP(大學預科課程)後,往往選擇進入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深造。同樣由于新加坡的地緣、環境、文化優勢,在這個小留學生群體周圍,還存在著“陪讀媽媽”的獨特群體,和寄宿家庭、中小學生公寓等關聯産業。使得新加坡這塊“留學跳板”顯得更加堅實、可靠。也進一步推動了國際學校的發展。
總之,由于上述綜合因素的作用,近20年間,新加坡的國際學校迅速發展,近年來,又有新開辦的國際學校加入其間。在校生總規模約在3、4萬人。其中,中國籍學生將近4成。有的學校,中國學生的比例很高,在學生的半數以上。
作者介紹:
石明培 中國北京人,滿族。新加坡永久居民。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研究方向:哲學史,比較文化。著有比較哲學、宗教學著作多部。資深教育管理專家;國際教育專家。長期任教于北京師範大學分校(後爲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 ,並擔任系、學院行政領導工作。曾任北京聯合大學教務處長,北京彙佳職業學院常務副院長,新加坡中國國際學校校長等職。本文爲作者爲新加坡特邀稿件。近期也會請石明培先生對公衆做一期關于在新加坡選擇國際學校的講座,近期關注我們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