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嚙花熊
轟炸機是軍用飛機中最早出現的型號之一,其特性決定了這是一種專門用於進攻的機型。戰略轟炸機概念出現在二戰時期,這是一種多次改變戰爭走向,並最終為法西斯敲響喪鐘的戰略兵器。戰後核武器與戰略轟炸機的組合更是所向披靡,在50年代曾是最具威懾力的兵器。如今這一機種逐漸式微,除了少數落後的戰術轟炸機,目前僅有中美俄還在裝備著戰略轟炸機。
B-29與原子彈的結合,開闢了空中戰略威懾的時代。
戰略轟炸機從40年代末開始成為三位一體核威懾中的重要一環,美蘇英法四國相繼開發了不少型號的戰略轟炸機,而中國也在50-60年代從蘇聯接收了圖-4戰略轟炸機和圖-16中程轟炸機。不過隨著60年代彈道導彈的崛起,戰略轟炸機的重要性逐漸降低,戰略核潛艇的出現更是讓空基核威懾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了裝點門面的尷尬存在。戰略轟炸機的研製和維護成本也是冠絕所有軍用飛機,所以在冷戰後期,英法兩國相繼退役了所有戰略轟炸機,僅存蘇俄和美國空軍還保留戰略轟炸機群。
圖-95戰略轟炸機
中國在引進圖-16後,於80年代成功量產了其國產型號轟-6轟炸機,中國引進圖-16的目的就是為了空投核彈,雖然圖-16僅僅是中程轟炸機,但在中國確實不折不扣的空基核打擊手段之一。在中國空軍多年的服役歷程中,轟-6從純粹的轟炸機轉型為電子戰飛機、海上遠程反艦平台、空中加油機等各種類型的飛機,不過最新的轟-6K還是回歸了對地打擊的傳統任務。得益於技術的進步,轟-6K相比之前的家族型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動力、電子設備、武器系統和人機介面上全面進化。
轟-6K戰神轟炸機
在AKD-20空射巡航導彈的加持下,轟-6K已經可以對第一島鏈內所有目標進行有效壓制和打擊,還能前出第二島鏈進行攻擊。轟-6K的性能基本滿足了中國空軍現階段的作戰需要,成為「攻防兼備」戰略中的中流砥柱。雖然轟-6K有了種種可喜的進步,但基於50年代圖-16的基本設計還是限制了很多基本性能,如航程、載彈量、武器掛載條件、突防性能,重新研製一款貨真價實的戰略轟炸機就成為空軍遠景規劃中必須的項目。
航展上的轟-6K及掛載武器展示
戰略轟炸機發展70餘年中,除了早期的活塞動力型號(B-29類型),大致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是以渦槳和渦噴發動機為動力,為了追求大航程和大載荷都使用4發甚至8發布局。第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特點是大航程、大載荷、亞音速和基本不具備突防能力,攻擊手段以空投核彈為主。第一代戰略轟炸機的代表就是圖-95和B-52,其中英國的火神和法國的幻影4較為獨特,兩者航程較短,且以發射導彈為主要核打擊手段。圖-95和B-52這對冤家還因為性能可靠以及生產時間較長而堅持到了現在,經過現代化改進後仍具備較強的戰鬥力。
老而彌堅的B-52
第二代戰略轟炸機開始強調突防能力,那個年代最有效的突防就是速度,正所謂「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美蘇兩國在高速轟炸機上還走了彎路,也就是XB-70和T-4這兩冤家,雖然衝壓發動機看上去很美,但過高的指標和較差的技術基礎還是讓這兩者相繼下馬。最終修成正果的還是採用可變後掠翼(VG)的圖-160和B-1B轟炸機,這也是60-70年代VG翼大行其道的一個縮影。
北美XB-70,被譽為最美的戰略轟炸機
蘇霍伊T-4,這是蘇霍伊設計局設計過的最大的作戰飛機。
第二代戰略轟炸機擁有了和戰術轟炸機一般的低空超音速突防能力,而且在服役之初就普遍配備了空射巡航導彈,無論是機體性能還是配套武器都比第一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在第二代戰略轟炸機批量服役已經是80年代末了,一邊是防空系統的不斷進步,一邊是冷戰結束的壓力變化,這使得第二代戰略轟炸機的生產數量明顯減少。不過目前B-1B和圖-160仍是美俄兩國的空基戰略支柱,畢竟第一代已經足夠老了,而超低空突防的戰術過時並未影響第二代的戰鬥力。
B-1B槍騎兵轟炸機
第三代戰略轟炸機是冷戰末期出現的,由於各大國防空系統的不斷進步,高速突防還是超低空突防都變得不太現實,而隱身技術的興起讓戰略轟炸機的生存性能得到了空前提高。第三代戰略轟炸機目前僅有美國的B-2A「幽靈」修成正果,其飛翼式布局幾乎成為全隱身轟炸機的標桿設計,這也是諾斯羅普公司自40年代開始孜孜不倦探索的成果。
臨空轟炸的B-2A
B-2A轟炸機的研製難度極大,飛翼式布局對飛控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以至於其在90年代服役時,原本的對手早已煙消雲散。原定採購135架的美國空軍最後僅僅購買了21架B-2A,這也導致其單價高達20億美元。B-2A由於全隱身設計,攻擊手段反而回歸了最原始的臨空轟炸,不過掛載武器的除了核彈還有精確制導炸彈,相比第一代戰略轟炸機攻擊效率成倍提高,相比第二代轟炸機突防性能更是有了質的變化。B-2A目前仍未和空射巡航導彈整合,也是全隱身優勢下的自信表現。
諾斯羅普定義了什麼叫隱身轟炸機
B-2A的飛翼式布局看上去特別詭異,幽靈之名實至名歸。
中國下一代隱身轟炸機即網傳的轟-20,也面臨著選型的難題,雖然我們很難知道西飛公司的最終設計,但也可以通過自身技術條件和作戰環境進行一番推測。目前可供選擇的戰略轟炸機設計構型主要有兩種,一者是強調超音速突防,即圖-160的加強版;二者是亞音速的全隱身設計,也就是國產版的B-2A。當然有朋友要問了,超音速突防和隱身不能兼顧嗎?戰略轟炸機如此巨大的體型,在高速飛行時是非常明顯的目標,且不論隱身塗料在高速摩擦下的壽命幾何,光是紅外特徵就能讓雷達隱身設計形同虛設。所以高速與全隱身只能取其一。
前文提到超音速突防戰術已經過時,但這只是針對美俄之類的大國,對付其他國家還是綽綽有餘的。當然戰略轟炸機這類國之重器自然是要應對最強的戰略對手,之所以B-1B、圖-160甚至是圖-95和B-52這類轟炸機還能擁有旺盛的生命力,還要歸功於空射巡航導彈和精確制導彈藥的快速發展。這些大航程高載彈量的空中平台在掛載空射巡航導彈和精確制導彈藥後,突防壓力大大降低,而在臨空轟炸模式下大量的精確制導彈藥可以一個架次消滅大量目標。轟炸機最重要的突防能力重要性不斷下降,這也是轟-6K出現的重要原因。
B-1B投放減速炸彈
如果轟-20採用高速突防的構型,並輔以適當的隱身設計,一方面保留了高速性能,一方面自身RCS值又低於圖-160這類二代戰略轟炸機。更重要的是這種設計的風險更小,有圖-160和B-1B的珠玉在前,設計一款加強版對於中國航空業來說並非難事,更何況這兩者都是典型的70年代技術,中國若是採用這種構型,後發優勢決定了會比這兩者更優秀。
俄羅斯高速戰略轟炸機想像圖
B-2A的優秀性能和巨大隱身優勢也使得全隱身構型的擁躉頗多,目前全隱身設計的對地攻擊飛機幾乎都帶有飛翼布局的特色,比如已經退役的F-117和已經下馬的A-12「復仇者II」攻擊機。飛翼式布局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其結構設計、隱身塗料、飛控、紅外信號抑制等都是很大的難點。美國若非諾斯羅普多年的技術探索,也很難在90年代研製出B-2A轟炸機。
下馬的A-12艦載攻擊機
不過在當下,這些難點對於中國也並非無法邁過的難關。沈飛601所的「利劍」無人機就採用了飛翼布局,雖然機體大小和B-2A無法相提並論,但也證明中國已經初步掌握了飛翼布局的關鍵技術。隱身方面,殲-20和FC-31兩款隱身戰鬥機的相繼亮相,隱身塗料和紅外信號抑制技術已經不再神秘。WS-20的進展順利也讓中國在幾年內就可以擁有可靠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戰略轟炸機的相關技術門檻均已得到不同程度的突破。
俄羅斯下一代戰略轟炸機也有採用飛翼布局的設計方案
採用較為保守的高速構型可以保證研發周期較短,成本較低,但在面對美俄這種級別的對手時,在使用上會有較大限制。而採用全隱身的飛翼布局,突防能力可以得到最大保證,但研製周期、風險和成本也都將大幅度增加。
在中國軍工領域驚喜不斷的當下,採用比較激進的全隱身飛翼設計的可能性更大,畢竟戰略轟炸機這類國之重器,值得頂著更大的風險和成本壓力去研製,轟-20或許會給我們一個驚喜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