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作者王江雨教授授權新加坡眼轉載本文,“希望起到某種‘心靈雞湯’效果,促進正確看待這個問題。”
近日來一部分香港人集會抗議大陸遊客(包括一部分水貨客)訪港代表團購物事件,又在網友間掀起罵戰(其實在大陸網絡上主要是內地網友內部的對罵)。抛開大陸香港之間圍繞諸多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由來已久的一些“舊怨”不談,此類沖突裏面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觀光客給當地人的生活帶來大量不便,甚至是騷擾。
就在網友因爲港人抗議罵戰正酣之時,2月27日紐約時報國際版發表了兩篇和中國遊客有關的長篇報道,其中一篇指出,隨著中國遊客和投資的在短期內大量湧入,韓國濟州島政府和居民開始擔憂中國的“入侵”(invasion)。去年訪問韓國的六百萬中國人,其中一半去了濟州島。中國遊客在島上亞洲最大的家庭主題公園和賭場揮金如土,中國投資者在那裏蓋房高樓建賓館,按說這本是再好不過的事,是當地政府懷著發展旅遊業和招商引資的美好抱負求仁得仁的結果,可現在當地人居然爲此煩惱不已,考慮將中國“財神”推出門外。
開門揖客,客至心煩,這其中的原因何在?濟州島官民所擔心的,一是中國遊客的某些行爲破壞了當地的風俗習慣,二是整個或部分區域的“中國化”。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一面想賺遊客的錢,一面看著這些外地人煩”的狹隘心態。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認,蜂擁而入的遊客也在世界各地造成與本地人的緊張關系。如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西蒙庫柏在“喧賓奪主的觀光客”一文(《金融時報》中文網2015年2月17日)中所指出的,遊客擾亂當地人的日常生活,這是一個世界性現象。一年要接待八百多萬遊客的阿姆斯特丹,遊客和當地人在自行車道上差點打架;威尼斯只有26.5萬居民,每年要接待2000萬遊客,重負之下,當地甚至考慮收入城費。盡管還是希望賺遊客的錢,當地人更擔心那些美麗的歐洲城市成爲“屬于遊客而不屬于當地居民的城市”。此外,西蒙特別指出,歐洲當地人“對中國遊客抱有一種成見,和上世紀70年代他們的先輩對美國遊客的成見如出一轍:認爲這些遊客堵塞交通,對文化漠不關心,只知道購物”。
平心而論,這種成見所針對的行爲,並不缺乏實證根據。事實上,很多中國遊客在海外的低素質表現衆所周知,在國內也是大家普遍譴責的對象,甚至國家旅遊局和外交部都得在網站上反複提醒中國人出去旅遊注意素質,連習近平主席出訪馬爾代夫時都親自對中國遊客耳提面命素質問題。在飛機上打架、潑空姐方便面、在寺廟裏踢鍾、旅遊場合隨地吐痰、地鐵上讓孩子大小便、在景區爲了拍照而互相大打出手、在盧浮宮水池泡腳、在埃及神廟浮雕上刻下“XX到此一遊”,這些都是公開報道過的不良行徑。我本人行走四方,親眼見過不少。一次在韓國首爾機場過安檢後等候過關,排在我前面的是個韓國人,再前面是個中年女性中國同胞。隊伍朝前移動了一小會,忽然那位女士轉身興奮地大喊,招呼剛從安檢出來的五六個親友到她前面插隊。前面的韓國人面色很難看,嘟嘟囔囔幾句,不知是在抱怨還是咒罵,隨後扭身走了。我采取了半綏靖的手法,說了他們幾句,但鑒于那個親友團有兩個老人,也沒有堅持要他們排在我後面。毫無疑問,這種情形之下,旁觀的韓國人對中國遊客能有多少好印象?
當然,低素質並不是中國遊客所獨有。新聞報道過的某些行徑,如脫鞋洗腳牛背照相等,其他國家遊客也有,有些確實是媒體吹毛求疵甚至有些嘩衆取寵的成分。但有一點在國人身上比較明顯,即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好好排隊,凡事爭先恐後,不管是上交通工具還是景區進門,都生怕落在別人後面,盡管其實人人都有位置。
但必須認識到,素質這東西,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不可改變的。低素質僅僅是源于缺乏教養而已,而教養之形成,需要時間和金錢的投入。部分中國遊客的“低素質”行爲,其實是長期物質和精神匮乏後導致的 “疾病”,在物質精神雙豐盈的條件下,假以時日,完全可以 “治愈”。 “倉廪實而知禮節”,這並非虛言。事實上,在過去幾年,若幹調查說明中國遊客的素質確實是在逐步提高。曆史角度講,這也符合其他國家的情況。以前美國人韓國人都因爲在外旅遊時言行粗魯而被稱爲“醜陋的美國人”和 “醜陋的韓國人”,但現在其形象已經大爲改善了。
毫無疑問,某些素質的改善需要一個過程,也許要幾十年的時間。這其實就是說,關于某些中國公民在海外的低素質表現這個問題,一時半會是沒有解決方法的,有關各方都得懷抱希望忍一忍。
另一方面,中國人揣著財富四海遊曆,這本身也是自我教育的一個過程。行萬裏路,見萬國人與事,一定會增廣見識,逐步學會恰當的言行方式和別人相處。而那些“大地方”,包括國內國外的大城市,應該認識到它們本身就是一個大學校,承擔著教化的功能,這也是它們爲自身的繁榮發達開放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作者王江雨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亞洲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爲其專欄文章,發表在《南風窗》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