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昨日發布的《2014-2015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瑞士連續六年拔得頭籌,新加坡緊隨其後,美國連續兩年競爭力增強,排名前三。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排名升至第28位,大幅領先“金磚五國”其他成員。
根據該報告的全球競爭力指數(GCI),中國、日本和東南亞最大的五個經濟體取得了積極進步,進一步拉大了東盟和南亞的競爭力差距。亞洲有三個經濟體跻身前十,分別是新加坡(第2位)、日本(上升3位到第6位)和中國香港(第7位)。報告主要從兩方面著眼,即結構性改革和創新實力,兩者對競爭力的評判起到決定性作用,然而前者仍進展不足。
近年來,創新不斷成爲可持續發展的命脈。報告指出,中國創新實力持續改善,但仍非創新強國(innovation powerhouse),不能驕傲自滿。世界經濟論壇中國區執行董事施力偉(Olivier Schwab)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稱:“中國目前和歐美等發達國家站在同一創新的‘起跑線’上。在當前技術創新的形勢下,對于長期依賴低成本勞動力的中國而言,自動化、加強供應鏈效率等至關重要。”
中國稱冠金磚國家
根據該報告的全球競爭力指數(GCI),中國今年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上升一位至28位,鞏固了自己作爲最具競爭力的“金磚”國家地位——俄羅斯(第53位)、南非(第56 位)、巴西(第57位)、印度(第71位)。印度大幅下滑11位次,這已是印度競爭力的“五連跌”。
報告稱,中國在這一指數的某些領域有小幅上升,這也爲企業家精神和創新造就了更有益的生態系統。具體來看,中國的高等教育和培訓較前攀升五位(第65位),商業成熟度上升兩位(第43位),長期作爲中國最薄弱環節的科技就緒度今年上升兩位(第83位)。
報告指出,中國的政府效率有所改善(第31位),但中國在一些領域仍然較弱,包括腐敗(第66位)、保障問題(第68位)以及可靠度較低(第80位)和缺乏透明度(第43位)。
此外,隨著中國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賴廉價勞動力將無以爲繼,一些問題的重要性日漸突出:受到銀行業相對脆弱性的拖累,中國金融部門問題仍存(第54位),大部分中小企業仍面臨融資難問題,市場運作競爭力仍受到各種准入門檻和投資規則的削弱。
不過積極面也不容忽視,報告指出,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情況依然喜人(第10位):通脹小于3%,預算赤字有所下降,公共債務占GDP比例爲22.4%,處于全球最低水平區間。不過,報告指出,中國儲蓄率仍高達50%,考慮到中國經濟從投資轉向消費的再平衡需要,儲蓄率可能仍舊太高。
報告特別指出,中國目前總體趨勢良好,創新實力持續改善,但仍非創新強國,不能驕傲自滿。中國目前已逐漸不再享有廉價勞動力,必須創造高附加值工作,以迎合不斷改善的生活水平。
“許多跨國企業認爲,部分中國企業比其更具創造性,且部分中國企業對于研發的投入正在加大,已可與歐美的高科技研發中心匹敵,專利申請亦不斷增多。”施力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美國榮登第三寶座
美國連續兩年提升了競爭力排名,位列第三,這主要歸功于其在制度框架(第30位)、商業成熟度(第4位)和創新(第5位)所獲得分數的支持。隨著美國不斷步入複蘇軌道,其可進一步發揮結構性優勢,擴大生産力。此外,其卓越的大學系統鼓勵科研商業化,這也進一步激發了企業的創造力。
然而報告顯示,美國在浪費性政府支出、政府官員徇私和公衆信任度等指標上仍呈弱勢。此外,盡管美國貿易赤字繼續收窄,且公共債務也小幅下降,但美國的宏觀經濟環境(第113位)亦是其主要短板。
歐洲國家的競爭力呈現出新面貌——正在進行改革的國家與未實施改革的國家之間出現了分化。西班牙(第35名)、葡萄牙(第36名)和希臘(第81名)等幾個受到經濟危機重創的國家在市場運作方式和生産性資源分配方面有明顯進步。與此同時,某些國家在競爭力方面仍然面臨重大挑戰,尚未表現出全面參與提升競爭力的進程之中,例如法國(第23名)和意大利(第49名)。
爲了增強經濟韌性並保持過去幾年的增長勢頭,拉丁美洲的主要經濟體仍然需要實施改革,並進行生産性投資以改進基礎設施、提升技能和創新。智利(第32 名)繼續在該地區的排名中領先,巴拿馬(第48 名)和哥斯達黎加(第51 名)位列其後。
受地緣政治不穩定的影響,中東和北非有喜有憂。阿聯酋(第12 名)上升七位,在該地區領先,超過了卡塔爾(第16 名)。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繼續保持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接近5%。要保持這種增長勢頭,該地區需要開展更多的生産活動,其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人力和物質基礎設施。
聚焦創新和結構性改革
報告的兩大關鍵詞便是創新和結構性改革,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了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緊張的全球地緣形勢、收入不平等的擴大,以及財務狀況可能出現的緊縮,都會給前途未蔔的暫時性複蘇帶來風險,這就需要結構性改革,以確保更加可持續且具有包容性的增長。”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說。
至今,全球複蘇仍靠寬松的貨幣政策驅動,而要實現長期增長、創造高質量就業、實現可持續繁榮,結構性改革不可或缺。
對于如歐美等發達國家而言,勞動力市場改革、技能人員再培訓等需求凸顯;而發展中國家近中期內面臨的結構性改革壓力遠超發達經濟體。“中國政府改革的決心和勇氣值得嘉獎,也必定會産生理想結果。但改革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滲透,正如攻克環境汙染不可能一夜間就轉變能源模式。”施力偉對本報記者表示,相信中國在2020年前會完成其改革目標。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馬丁(Xavier Sala-i-Martin)亦稱:“能夠快速增長的經濟體的顯著特點是,它們有能力通過結構改革來獲得競爭力。”
《全球競爭力報告》的競爭力排名依據是“全球競爭力指數”(GCI),該指數由世界經濟論壇在2004年推出,從12個方面衡量一國綜合競爭力狀況,即采用12 個衡量指標,分別爲:制度、創新、宏觀經濟環境、醫療衛生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與培訓、商品市場效率、勞動力市場效率、金融市場發展水平、技術就緒度、市場規模、商業成熟度及創新。
(來源:搜狐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