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來源:新華網 http://gb.cri.cn
2013年,中國和新加坡的經貿合作邁上了新的台階。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超過馬來西亞成爲新加坡最大貿易夥伴;新加坡也成爲中國最大的投資來源國。與此同時,中新兩國在建築工程承包領域的合作也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數據顯示,2013年,中資建工類企業在新加坡獲得的合同總額同比增幅達86%,在新加坡市場名列前十。爲深入了解數據背後的人物和故事,新華網新加坡頻道近期走訪了多家公司和機構,推出“中國建造在新加坡”專題。
沿著新加坡大士區一路向西,直到接近馬來西亞新山,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觀:一座座鋼筋水泥立柱緊密排就,由遠及近,在藍天白雲映襯下,猶如一條白色“長龍”盤雲而來。這是目前新加坡在建的城市軌道線路之一,即連接市內和大士工業區的大士西延長線。這條長7.5公裏的城鐵高架軌道也被稱爲“中國線”——項目主體工程由兩家中國公司承建。
“去成熟市場試身手”
中鐵十一局集團新加坡分公司總經理鄧雪松還清晰記得中標前後的經過:“起初是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在國內辦了一場推介會,邀請有實力的企業進來。當時公司就覺得,既然我們有實力做,新加坡又是非常成熟高端的市場,何不一試身手呢?”當時他並沒有想到,2011年公司剛到新加坡市場,就拿到了大單。
當年11月29日,LTA將價值5.07億新幣(約合25億人民幣)的兩個大士西延線標段授予中鐵十一局。根據合同,公司將負責修建總長4.6公裏的地鐵高架橋和3個地鐵站。在此之前,上海隧道已經中標該線的另一個標段,施工任務包括2.8公裏的地鐵高架橋以及一個地鐵站,合同金額1.9億新幣(約合9.4億人民幣)。至此,建設整條線主體工程的任務落在了兩家中國公司肩上,“中國線”也因此得名。
大士西延長線是新加坡目前在建的4條地鐵線路之一,根據LTA發布的《2013陸路交通總規劃》,2030年前還將開工並建成6條線路。屆時,新加坡軌道交通總裏程將在現有的180公裏基礎上翻番。在這個宏偉目標背後,中資建工企業扮演的角色也愈加重要。
統計顯示,目前在建的地鐵線路中,中國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在LTA軌道工程高級總署長沈偉明看來,從市區線3期開始,來自中國的面孔多了起來:“這是一個積極的現象,我們歡迎富有經驗、有競爭力的承包商以及咨詢機構加入,無論它來自哪個地區。”
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公使銜參贊鄭超表示,自上世紀末開始涉足新加坡地鐵項目建設以來,經過近20年的拼搏,中國企業已經成爲占據近四分之一市場份額的重要力量。
“新加坡地鐵市場是一個完全開放、充分競爭的成熟市場,投標、審核、授標全程公開、透明、公正。LTA作爲業主負責組織地鐵的招投標工作,只要是通過了資質審核的企業,他們都非常歡迎。所以說,這個市場完全靠實力說話。”他表示。
據了解,新加坡地鐵市場原先份額較大的是韓日、歐洲公司。但近年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一些公司面臨虧損,個別甚至破産倒閉,給工程帶來不確定性。去年奧地利建築業巨頭ALPINE的破産,更是造成市區線2期的部分標段工期延遲。考慮到這一風險,LTA近年來對承包商的財務體系進行嚴格審查,同時提高了財務要求,這給“身體很好”的中國企業帶來了機會。
根據LTA公布的招投標細節,目前在建項目中裏程最長的湯申線上,中國企業已成爲最活躍的一股力量。數據顯示,在21個主體標段(隧道和地鐵站)中,包括中建南洋、上海隧道、中國水電、中鐵八局、中鐵隧道在內的8家中資企業參與了其中16個標段的投標,共計拿下4個合同。在新加坡這個高度成熟和發達的市場上,中國企業憑借自己的努力,在與國際知名同行的同台競技中脫穎而出。
“豆腐”加“石頭”的挑戰
有人曾將新加坡的地質條件形象地比喻爲“豆腐”加“石頭”。島嶼南面地底以海泥爲主,土質松軟;北面則多花崗岩,經過地質運動形成夾層褶皺;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一層軟一層硬的“夾心地層”。目前在建的工程中,中資企業啃下了不少“硬骨頭”。例如大士西延線的工程大多處于夾心地層;而貫穿南北的湯申線,也有80%的施工區域處在地質較硬的複合地層,中間段又穿過新加坡最繁華的商業區烏節路,地下管線錯綜複雜,施工難度可見一斑。
據了解,複雜的地質條件對工程的技術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很容易出現事故。同時也要求承包商具備很強的施工進度把握能力,因爲一旦延遲,將大幅增加成本,甚至出現虧損。
考慮到項目的重要性和工程難度,中鐵十一局集團特別委派副總經理李小紅擔任兩個標段的項目經理。據其介紹,針對大士區的地質條件,公司采用了創新式的蓋梁殼澆注砼技術。“按照傳統方式,蓋梁施工首先要加固地基,然後做好支架,立模,現澆砼,成本高又費時。在大士西延線上,我們采取了預制蓋梁殼,吊裝就位後灌澆砼的施工方法,雖然工藝要求大幅提高,但成本卻降了下來。”
實際上,對經驗豐富的中資企業來說,技術上的難題並不難解決,更大的困難則來自于市場、文化的差異。新加坡是高度發達的成熟市場,對工程的軟性要求非常高。包括環保、噪音控制、安全標准都要精益求精:搭一個腳手架、砍一棵樹要報多個部門批准;每一個排汙口都有環境局的攝像頭實時監測;一旦因爲噪音投訴馬上會被停工等。近年新加坡多發伊蚊傳播的疾病,因此施工期間的積水也受到嚴格監控,據了解,一個工地整個工期下來僅滅蚊費用就要200余萬人民幣。
上海隧道新加坡分公司總經理金愛平在接受新華網新加坡頻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投標的時候就要把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這要求公司對市場非常熟悉。因爲一旦不了解運作體系,低估了項目的風險和程序難度,都會影響工期並最終導致賺不到錢。 ”
他透露,要在新加坡這個質量、安全以及環保標准極高的市場高質量完成任務,除了技術實力外,適應能力也是硬功夫,“我們的項目主管基本都是本地人,非常了解當地的市場和規則。”
另外,數據顯示,中鐵十一局新加坡分公司項目管理人員中,當地員工占到近6成。中國水電新加坡分公司共計28人的工程師團隊中,有23人是新加坡籍。據了解,這一現象在當地中資建築工程類企業中非常普遍。
在新加坡市場,中國企業也逐漸開始從建築承包商轉型爲建築服務商,從承包工程領域向上遊的咨詢設計服務領域拓展,例如中鐵五局的拿下的湯申線T209標段,就囊括了從設計到施工的全部工程。
在鄭超看來,中國建設企業要實現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的可持續發展並在這一過程中完成轉型升級,最重要的是提升實力,除了技術以外,還要不斷提高管理以及適應能力,融入當地市場。“對外承包工程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最成熟的模式。從發展中國家走到要求嚴格、競爭激烈的發達國家,對中國企業是一種挑戰。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苦練內功,屬地化經營也是必由之路。”他表示。
安全質量比肩一流名企
位于新加坡市中心、緊鄰烏節路的市區線2期牛頓站即將完成施工。統一用護欄圍起的工地附近,以往熙熙攘攘各種膚色的工人已少了許多,除了在過去兩年每天上下班路過這裏的居民,大概很少新加坡人能將這個重要工程和一家中國企業聯系在一起。
牛頓地鐵站以及相關隧道的建設由上海隧道新加坡分公司完成。作爲最早進入新加坡市場的中資隧道工程企業,上海隧道先後參與完成了15個地鐵相關項目,完成隧道推進工程約43公裏,占到新加坡現有地鐵隧道總長度的近三成;累計中標額15億新元,已成爲新加坡當地知名的地鐵隧道施工總承包商。
新加坡是全球最成熟、發達的建築市場之一。一方面政府規劃清晰,稅收低並且稅種單一,另一方面沒有外彙管制,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全球知名建築工程企業,包括日本的五洋、清水、西松、大成以及韓國的SK、現代、三星、大宇等。據了解,日本前十大建築商中80%都已涉足新加坡市場。可以想象,人生地不熟的中國企業開拓市場初期的不易。
作爲進駐新加坡市場的首批員工,金愛平感慨頗多。1998年剛大學畢業的他作爲工程師被派往新加坡時,公司只能接接小活。他說:“那個時期大家普遍覺得新加坡是高端市場,缺乏去闖一闖的底氣。當時總部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應該去國際發達市場看一看,剛進去沒有資質做總包,沒關系,先從分包做起。”
經過三年的摸索,2001年,積累了豐富分包工程經驗的上海隧道開始將目光瞄准更大的市場,通過與新加坡本地擁有百年曆史的和合建築成立聯營公司,從建造城市排汙水管出海段入手,正式跨入主承包領域。在地鐵環線1期項目中,聯營公司又引入瑞典NCC,三家分工明確,優勢互補,上海隧道主打技術和施工,和合的優勢在于對市場的了解和采購實力,NCC的強項是合約管理。至此以後,這種“2+N”的發展模式可以說是無往不利,一直持續了7年。在新加坡地鐵環線4期項目中,上海隧道都有參與。
2008年,已經在新加坡市場摸爬滾打10年的上海隧道拿下首單獨立主承包項目——工程總額爲1.6億新幣(約合7.9億元人民幣)的金沙娛樂城地鐵接入段及地下車庫建設。在兩年多的施工過程中,公司不僅培養了自己的團隊,也在新加坡市場上正式亮相。2009年從市區線1期開始,上海隧道開始大量參與地鐵投標。
“剛開始時,即便我們已經有了多年的本地操作經驗,業主方面還是有顧慮。”金愛平談到。據了解,由于之前沒有單獨承攬過LTA的項目,盡管上海隧道是最低標,但LTA內部爭議仍然很大,當時部分項目主管甚至堅持認爲中國公司不能勝任。在力排衆議拿下第一個項目後,上海隧道定下了兩個目標,一是高質量按時完成,二是安全至上。到交工驗收時,項目經理對上海隧道的印象已經完全改觀,並且在後續項目中強烈向業主推薦。
據了解,新加坡對工地施工安全非常重視,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非常健全,任何一個工地發生施工安全事故,馬上就會被媒體廣泛報道。對地鐵項目,LTA更是把工地安全記錄作爲分發工程合約的重要考量,在招標合約中安全表現的比重已增至25%。
在沈偉明看來,和上海隧道的多次成功合作也大大增強了LTA對中國公司的信任:“以上海隧道爲例,其安全標准和工程質量全球知名的韓企和日企比肩。” 2012-2013年,上海隧道連續兩次獲得LTA頒發的年度安全獎並獲得LTA最高獎項——承包商挑戰盾獎。此外,公司還多次獲得人力部以及建設局的表彰,獎勵其在環保、安全方面做出的成績。
《2013陸路交通總規劃》用卡通圖片展示了16年後新加坡居民出行的便利程度:80%的新加坡家庭可以在5-10分鍾到達最近的地鐵站;75%的高峰期出行將通過公共交通。“行者有其路”目標的背後,所有參與者在謀求自身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做出了對安全和質量的承諾。
“對中資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盡快熟悉市場,度過適應期,今後項目還有很多,如東區線、跨島線等”金愛平說。
李小紅每天奔波于工地和各個項目相關的單位之間。他表示,現有的工程一定要做好,未來也會積極參與其他項目的投標:“這個市場我們剛剛進來不久,無論之前學習過多少經驗,在實際中也不夠用,路要一步一步走。”
鄭超表示:“中國企業在新加坡地鐵項目上取得的成功,說明我們完全有能力在發達市場上一展身手,也標志著中國企業在對外承包工程領域的成功轉型升級。在新加坡市場,隨著中國建設企業自身能力的不斷提高,未來將大有可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