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廉鳳原籍湖南長沙,1923年5月8日生于上海。她在美國加州密爾斯大學獲得化學學士,原在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做研究生,但她對科學救國的熱情,終不及對文學的喜好,于是轉入康奈爾大學念英國文學獲文學碩士,並在康乃爾大學與讀農業學碩士的何日華相戀。
李廉鳳和企業家丈夫何日華,在1946年結婚,兩人育有兩男一女,一家對社會都有所貢獻。何日華曾經是新加坡駐泰國、比利時和西德大使;大兒子何光平除了繼承父親創立的悅榕莊(Banyan Tree Hotels and Resorts),也是一名教育家,是新加坡管理大學董事主席;二兒子何光正是著名的建築師,悅榕莊的建築設計都出自他的創意;而居住在美國的女兒何明芳,也是本地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她的父親李國欽博士是早年旅美華商領袖,紐約自由女神像基座的銅牌上刻著他的名字,美國國會圖書館內挂著他的肖像。母親羅步歌生于清末,靜娴淑婉,知書達理,深受傳統文化熏陶。生長在開明富裕家庭,受過良好教育,又出過洋見過世面,李廉鳳是那個年代非常少見的先驅女性,本該生命完滿無缺,不想她一出生就遭遇父母婚變,父親在紐約,母親在上海,16歲之前她沒被爸爸抱過,也從沒看過父母一起出現。
“我的父母是怎樣的人?他們怎麽看待彼此?他們爲什麽會屬于兩個世界?”堪稱她代表作的《兩片靈芝》,是作者晚年對這個生命叩問的回應,通過兩片靈芝牽引出一個家族的百年顛簸史,從湖南到上海、香港,從中國到美國、緬甸、泰國、新加坡……跨越幾個時代的地域場景,串起衆多人物間的親情矛盾,和家族事業的興起、發達至衰落。
曾有人評論此書的獨特在于“是很少見的以追索父母婚姻關系真相爲主旨的作品”,作者“畢生的追問‘不屈不撓’,因爲痛苦,所以動人;也因作者試圖深潛雙親內心探究他們的靈魂,而超越了男女關系的私人恩怨,有了時代的、人性的深度。”
在“A Daughter Remembers”扉頁,李廉鳳這樣題:入境問俗李白杜甫,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
兒女情深
她育有兩兒一女,還有媳婦都是一方英傑。長女何明方是著名作家,排行第二的何光平是企業家,屬下的悅榕莊集團産業遍布世界34個國家,超過40個地區,是個擁有30家酒店及度假村、70多間Spa、90家悅榕閣精品店與三座高爾夫球場的跨國企業。排第三的何光正,是悅榕莊集團度假村的建築總監。
她的媳婦張齊娥曾是新加坡國會官委議員、中華總商會董事、婦女行動及研究協會主席、家和協會主席。現在是雇主聯盟主席和野生動物保育集團主席。她也是悅榕莊集團高級副總裁。
何光平說,母親一向身體很好,上星期六晚上,兩人才一起在一家日本餐館吃飯,喝了兩瓶日本清酒,母子聊了三小時。
他說:“那晚我們的談話很有意思,我們談遺囑,談得很仔細。我說,我要老家客廳那個雕刻。她說,不行,那個雕刻已經留給誰了。我說,我要。她說,好,星期一她到辦公室去改遺囑,我說,那不是很麻煩?她說,不麻煩,她每星期都改遺囑,她的律師賺她很多錢,因爲每星期她都改遺囑。
“我們還談死,談怎樣死法。她說,她最怕慢慢痛苦死去,最怕中風,絕不要像我父親那樣,死前中風幾年,腦子有少許知覺,卻不能說話,不能動,就像囚犯那樣,那是最痛苦的。她說,最好就是心髒病爆發,或者腦血管爆裂,一了百了。想不到這樣的‘願望’沒說兩天就實現了。星期一中午11時她倒下,昏迷了60小時,到昨晚11時30分,家人全部到齊才離世。
“那晚我們的相聚,仿佛是她送我的禮物。她能夠安然離世,對她和我們小輩都是福氣。”
建築師何光正是李廉鳳最寵愛的幺兒。他說了一個母親“可愛”的故事。他說,小時在泰國學校,教師的思想古老,不准學生用左手寫字,但是他是左撇子,因此經常被老師打罵。他回家向母親訴苦,母親非常惱怒,帶著他到學校去向校長興師問罪。
他說:“媽媽叫我在校長室外面等,我在外面聽到她像‘恐龍’般的聲音,出動了英語、華語、泰語、廣東話各種語言,把校長說得噤若寒蟬,一句話也沒有。從此,學校老師再也不敢打我,不敢再規定我必須用右手寫字了。”
媳婦張齊娥說:“家婆活得痛快,走得也痛快,她是個講求‘痛快’的人。平日她最喜歡吃扣肉,豬腳,都是大肥肉。吃之前,總是遲疑很久,爲吃還是不吃掙紮,最後,還是說‘吃個痛快吧’。用‘痛快’兩個字來形容她最恰當。她經常對我們說,要去就要去得爽快,不要爲難孩子,不要像爸爸那樣拖太久,最好像睡覺那樣,長眠不醒。
“過去半年,她對我講了七次‘I miss you’,是35年來從來沒有過的。她很擔心我一個人到中國去,尤其是7.23動車追尾事件發生後,絕不要我坐動車。她到辦公室去叫我的秘書不要給我訂動車車票,她的關心是讓我感動的。”
斜風細雨不須歸
新加坡知名雙語作家李廉鳳,是跨領域的優秀女性,精通中英文,寫雙語專欄,創作中英文劇本,翻譯作品,也積極贊助文化藝術活動,並通過所創辦的“廉鳳講座”,向公衆推廣文化品味。“斜風細雨不須歸”,早年南來的李廉鳳,度過斜風細雨的一生後,將在人們的緬懷中安眠在這一片她熱愛並貢獻過的土地。
長女兒童文學作家何明方受訪時說:“母親剛完成去年出版的著作《兩片靈芝》的英文翻譯工作,名爲《A Daughter Remembers》的著作下個月出版。她還想好下一本新書的書名,叫《斜風細雨九十年》。這本書,她要寫開心的事,要寫童年在上海的玩具和食物,這些文章從前曾經刊登過。我想搜集一下,以中英文出版,了卻母親的心願。”本來配合這本書的出版,李廉鳳與長女何明方雙雙受邀于10月的“新加坡作家節”發布此書,“現在當然沒有機會了。”
出版該書的Marshall Cavendish副出版人Violet Phoon透露,這一年多來李廉鳳很開心地把《兩片靈芝》翻譯成英文,間中不時詢問女兒明方的意見,特別是家族事件的時間地點詳情,到後來幾乎重寫了一半。本來李廉鳳對母女倆第一次以作家身份同時受邀出席新加坡作家節,有機會互相切磋討論對方的著作,很是興奮,不料世事無常。
Violet Phoon說“何太太文筆風格輕松,偶爾蠻感性的,在回想父母親的分離時流露了非常溫柔和敏感的一面”;她對這位88歲女作家的印象是“如此聰明伶俐,充滿活力,對于自己的寫作興致勃勃”。
晚年總是一身碎花裙與球鞋的李廉鳳,出門不忘搽上唇膏,對世事人情充滿好奇心,爽朗個性與笑聲,直言不諱的作風,令親朋好友與許多藝文圈人士永銘于心。
生前正寫個人回憶錄
李廉鳳才華早露,13歲住在上海時,便以羅芷筆名寫了《日晖橋頭》參加由茅盾主編的“中國一日”征文並入選。從1951年開始,作品發表于《論語》《宇宙風》《南洋商報》等報刊。早年著作包括小品文與短篇小說集《打抱不平》(1961)。翻譯美國作家Desmond Morris的“Naked Ape”(《裸猿》,1971),也讓作家很得意。
李廉鳳寫完父母的情感故事,原本計劃寫個人回憶錄,卻成一件未了心願。上文提到她生前正在撰寫名爲《斜風細雨九十年》的回憶錄,准備明年出版。來自上海,在本地居住多年的劇作家樂美勤,上個月被李廉鳳找去吃晚飯,“講講上海話”,聽她提及寫書計劃。“何太太說她這一生蠻順的,不是暴風驟雨而是斜風細雨,這書名來自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她一如以往談笑風生。她很念舊,幾年前曾到上海尋找出生的‘紅房子醫院’和舊家武定路的花園洋房。”
唯一在中英文報章都寫專欄的作家
李廉鳳相信是本地唯一在中英文報章都寫專欄的作家。她在《海峽時報》寫的雙語專欄《竹葉青》(Bamboo Green)長達十幾年,從1979年到1984年,1990年到1998年。“牽線人”吳元華說,李廉鳳是當時公認精通雙語的作家,文筆非常流暢,欄名“竹葉青”具中華色彩,她善于用說故事方式輕松介紹中華文化,引起很大回響。
《聯合早報》前副總編輯吳元華過後邀得李廉鳳在本報寫專欄《海藻》《雪泥鴻爪》,後者從1998年至2009年,以回憶錄式生動筆調寫她嫁來南洋,與外交官與企業家丈夫何日華鹣鲽情深,周遊列國等豐富多彩的往事。他說:“據我所知,她是唯一定期在中英文報寫專欄的作家,非常了不起。”
曾爲新加坡博彩公司“藝術基金”主席的李廉鳳,是本地許多藝文活動的幕後推手,捐錢出力耗心血,不遺余力。身材嬌小的她是劇院的熟悉身影。對中英文劇場人士來說,他們最“怕”的事是:演出隔天一早就接到何太太來電,針對演出發表個人觀感,愛恨分明,直言不諱。
常跟李廉鳳吃飯的劇藝工作坊董事經理鄭東說:“何太太作爲藝術贊助人士,很有天分,非常大方地分享她對藝術的熱愛。她不只寫富有啓發性的中英文劇本,也緊跟藝術家的創作,關心劇場發展方向,這一切都發自真心。她隨時會來電問很多問題,關注劇場整體發展狀況,不只是出錢而已,還包括她可以做什麽。即使身體狀況不好,也還處處關心。我現在還仿佛可以聽到她的聲音。”
李廉鳳在1954年寫的英文三幕劇“The Sword Has Two Edges”,取材自《三國演義》,可說是本地第一本取材中文古典名著的英文著作。她對1536頁巨著中,僅有16頁描寫貂婵感到不滿,不平而鳴,重新爲有血有肉的貂婵立傳,流露其女性主義思維。
這出戲1977年由實驗劇場俱樂部首演四晚,劇藝工作坊在1990年代舉辦回溯1960到1990年代的“新加坡劇作節”時,由已故導演張家慶再度搬演。從小看《竹葉青》專欄學中文長大的鄭東說,幾年前與該團導演王景生慫恿李廉鳳繼續寫英文劇本,她受武則天啓發、探討兩性關系的劇本,寫了好幾幕。其他劇場人士也說,她腦裏的創作從不停息,想寫的劇本題材人物還包括蔡文姬。
不服氣朋友說她“只能用英文寫劇本,不能用中文寫劇本”,李廉鳳動筆寫了三幕劇《晚來風急》,參加1978年文化部主辦的“劇本創作比賽”,結果得了頭獎。她笑說這就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此劇于1981年12月在維多利亞劇院公演兩晚。這部寫實劇描述祖孫四代同堂的組屋生活引起的“代溝”問題。李廉鳳也是早年新廣電視劇《霧鎖南洋》顧問。
創辦“廉鳳講座”推廣文化品味
平日愛逗樂朋友、妙語如珠的李廉鳳,即使創辦講座,也講究日常生活中的“小兒科”——趣味。她2001年捐出50萬元設立“何日華亞洲領袖公開講座”基金。2003年再捐獻50萬元給新加坡管理大學,設立“廉鳳講座”基金,通過重于日常之趣事的講座,向公衆推廣對藝文的認知。多年來已邀得多位海內外著名藝術家、文化人和學者主講,包括:北京大學考古學家徐蘋芳教授、中國敦煌研究院樊錦詩教授、中國作家白桦、章诒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周質平教授、中國明代家具專家和工藝美術學者濮安國教授、台灣陽明大學洪蘭教授等等。本報是“廉鳳講座協辦單位。
廉鳳講座委員會委員之一、文化工作者袁旔是李廉鳳長達29年的“飯友”。她形容李廉鳳是“有直,有諒,有多聞”,很有義氣的朋友,“除了出國,每天中午跟她吃飯,從中年吃到老年,吃了29年。”
袁旔說:“何太太富有真知灼見,觀察世情一針見血,我往往以爲自己趕得上了,卻還是趕不上。她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細節。她走後,我有很深的失落感。”
熟悉李廉鳳身影的藝文界人士恐怕得失落一陣子了,或更久。
(信息來源于《早報網》,經整理編輯後發布)
關鍵詞:名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