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癌症研究署的統計,新加坡華人的結腸癌發病率已超過居住在上海、香港和美國洛杉矶的華人,每10萬人中有20多人發病。包括結腸癌在內的大腸癌是新加坡男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也是新加坡女性中第二常見的癌症,共有8000多人在這段期間被診斷患此症,其中華人的發病率在所有族群中是最高的。
新加坡富斯外科醫院(Fortis Surgical Hospital)自2012年8月添購了第三代達芬奇機器人至今,已有60名病人接受了這種最新的手術系統割除大腸腫瘤。達芬奇機器人精准和靈活,大多數大腸癌手術都使用這種先進系統進行。
大腸是腸胃道的一個部分,直腸結腸是大腸的一部位,這裏頭還包括盲腸和肛門,新加坡著名肛腸外科醫生許寶琨說,大腸癌(直腸結腸癌)雖然是最多新加坡人患的癌症,治愈率卻不斷提高,治療效果也越來越好;30年前,微創手術引進肛腸手術領域後,便大大減輕了病人所忍受的疼痛,縮短住院時間,傷口也只留下幾個小疤痕。原來微創手術的特點之一,便是只須在腹部穿三四個小孔,醫生就能隔著肚皮把長腫瘤的那部分大腸切除,然後再把兩端健康的大腸連接回去。這樣一來,病人少流血,傷口愈合快,出院快,複原也快。
1998年,美國醫學專家制成第一台達芬奇機器人,2000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批准了這種機器人系統爲合格的外科輔助手術系統。新加坡醫學界之後陸續采用達芬奇機器人在泌尿科、普外科、肛腸科、心胸外科、婦科和小兒科的手術治療上。
機器手又靈活又不顫抖
許寶琨醫生說,達芬奇比起由醫生自己操作的微創手術,具有更精確的優點。“我們現在使用的達芬奇的攝像鏡頭,具有三維視覺和高清影像的優點,通過熒光屏看到的體內組織可放大10倍,因此,醫生在切割敗壞的組織時,更不容易傷及血管、神經線和其他器官組織。”
他補充說,醫生坐在操作平台前所掌握的機器手,能像人的手腕那樣轉動自如,因此可運用開放式手術中使用的任何技巧,而不像一般的腹腔鏡手術還存在著許多局限。
“達芬奇的機器手比我們人手還棒,不管使用多少個鍾頭,也不會因爲疲勞而顫抖。主治外科醫生只要坐在椅子上就能給病人動手術,而且能擁有傳統手術醫生那樣的開闊視野,工作起來更輕松,也更有把握。”
三成大腸瘤是長在直腸裏
機器人輔助手術的最大優勢是,比起人手,它更能在狹窄的空間得心應手地操作,因此在盆腔裏就更易發揮它的長處。
直腸位于大腸下端,連接肛門,長約二三十公分,作用是積累糞便。當直腸中的糞便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向大腦通知這個狀態以便排便。
一般上,如果腫瘤長在離肛門只有10公分以下的直腸裏,醫生也會把肛門切除。現在技術熟練的醫生有了機器人協助,便更有把握能保留住肛門,以提高病人的生活素質。“使用機器人輔助手術系統,醫生也能保留男性病人的性功能。”
以達芬奇機器人的精准和靈活度,大多數大腸癌手術都能使用這種先進系統進行,不過,它卻最適合用在直腸癌,因爲直腸所處的盆腔狹窄空間,機器人最能施展所長。
許寶琨醫生說,大腸癌六成以上長在結腸,三成長在直腸,長在肛門的不到5%。
據知,使用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輔助系統的病例,全球統計已超過150萬個。不過,機器人手術與其他微創手術一樣也存在一定風險。根據生産機器人公司提供的資料,動大腸手術的風險,包括腸液漏、內出血、腸堵塞、肺動脈堵塞、泌尿問題和傷及周圍器官等。
三個人群 四個征兆
3月是大腸癌意識月,提醒大家如果出現以下征兆,便應該迅速作進一步檢查:肛門出血;糞便帶血或粘液;原因不明的腹痛或脹氣;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或腹瀉;貧血。
醫生也指出,以下三個人群,應該定期接受大腸檢查:曾患大腸癌或長有息肉;家族有人患大腸癌或息肉;年齡50歲以上。
檢查大腸癌的方法有兩種:
1.糞便化驗:糞便化驗能檢查出血迹,包括肉眼未能察覺的血迹。這是大腸癌的初步檢查。
2.結腸鏡檢查:這是對直腸和結腸的專業檢查。一根手指般粗細,帶有攝像功能和光源的軟管,從肛門伸入腸道,就能准確取出癌細胞作活體化驗,也可取出息肉以絕後患,此外,還可診斷其他腸內疾病。結腸鏡具有診斷兼治療功能,可在門診條件下進行。新加坡衛生部建議,高風險人群包括年齡達50歲的男女,每年應進行一次糞便化驗,每10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關鍵詞:新加坡華人腸癌發病率最高,新加坡先進技術機器人動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