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海岸警衛隊2013年統計,目前全球破冰船隊中,功率超過1萬馬力的破冰船有78艘,在建4艘,計劃建造13艘,總計95艘。其中俄羅斯的核動力破冰船7艘,常規動力科考破冰船有24艘。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也擁有一支強大的破冰船隊。中國僅有一艘從烏克蘭購買的破冰船「雪龍」號。其他國家的破冰船就鮮為人知的了,本文為大家梳理一下。
路易斯.聖.勞倫特(Louis S.St Laurent)號破冰船剖視圖
加拿大海岸警衛隊1300型路易斯.聖.勞倫特(Louis S.St Laurent)號破冰船,共建造1艘,1969年服役,全長119.6米,寬24.4米,吃水9.8米,滿載排水量 14500噸,編制47人,柴電動力功率66000馬力,航速18節,續航力23000海里/17節。裝備2架BO105直升機,能運載4800立方米燃油、200立方米淡水、2艘登陸艇。加拿大海岸警衛隊還擁有1100型破冰船、1200型破冰船和Terry Fox級遠洋破冰船。
加拿大海岸警衛隊還計劃耗資13億加元建造John G. Diefenbaker號破冰船,該船排水量約23500噸,船長150.1米,型寬28米,吃水10.5米,型深13.5米,主機功率39600KW,破冰能力2.5米,最大航速20節。
John G. Diefenbaker號破冰船效果圖
作為北極圈重要國家的芬蘭破冰船設計和建造能力十分出色,目前全球運營中破冰船中60%由芬蘭設計和建造,我國在建的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也是由芬蘭阿克公司完成的初步設計。
芬蘭諾迪卡號(MSV Nordica)破冰船,1994年完工,目前屬於Arctia Offshore公司,該船船長116米,型寬26米,吃水8.4米,型深12.5米,最大航速16.9節,主機為2 台瓦錫蘭16V32D柴油機 (2 × 6,000 kW)和2 台瓦錫蘭12V32D柴油機 (2 × 4,500 kW),破冰能力1.8米。
芬蘭北極星號(Polaris)破冰船。該船由芬蘭阿克北極技術公司設計、赫爾辛基造船廠建造,船東公司是芬蘭阿克蒂亞公司。2016年9月完工,該船排水量10961噸,船長110米、寬24米,總動力22兆瓦,航速為3.5節時的破冰厚度為1.8米。與傳統柴油動力破冰船相比,「北極星號」配備的是LNG雙燃料發動機,因而被稱為世界上最環保的破冰船。該船還配備了救援和溢油回收裝置,可以執行緊急搜救、清除海面油污等任務。芬蘭氣象研究所將為「北極星號」提供衛星觀測的即時海冰數據,有助於其選擇最佳行進和破冰路線。
挪威海岸警衛隊目前擁有斯瓦爾巴德號(Svalbard)破冰船,該船舷號W303,2002年完工交付,排水量6375噸,船長103.7米,型寬19.1米,型深8.3米,吃水6.5米,主機為四台羅羅柴油機,單機功率3390KW,推進器為2台ABB全迴轉推進器,最大航速17.5節,定員50人,主要負責挪威北部的北極水域,巴倫支海和斯瓦爾巴群島附近水域的巡邏任務。
哈康王子號效果圖
挪威還在義大利Fincantieri(芬坎蒂尼)造船集團訂購了極地科考破冰船哈康王子(Kronprins Haakon)號,該船2017年3月下水,預計將於2017年年底前交付,總噸位大約為9000噸,長100米,型寬21米,巡航航速15節,可以5節航速在厚達1米的冰區獨立航行,設有38間房間,可住宿55人,包括研究人員、學生和船員,採用最高標準的客船舒適度配置,由挪威極地研究所運營。船首的機庫配有2架直升機,船上搭載了各種海洋科考設備。
瑞典海事局奧登號(Oden)破冰船,1988年完工,該船排水量約13000噸,船長107.8米,型寬31米,最大吃水8.5米,型深12米,主機功率4×4500KW,連續破冰能力1.9米,續航力3萬海里,最大航速16節,外板最大厚度達60mm。
丹麥海工承包商Viking Supply Ships公司旗下破冰型三用工作船(AHTS)「Loke Viking」號,該船破冰能力0.8米,對於高緯度地區的海洋石油工程來說,配備破冰型輔助船舶是很有必要的。
愛沙尼亞的破冰船MSV Botnica號是2012年由塔林港以5千萬歐元從芬蘭購買,該船1998年完工,船長96.7米,型寬24米,型深11.7米,吃水8.5米,能夠以8節航速連續破80cm的層冰,主要負責波羅的海冬季護航任務。
歐洲科考破冰船聯盟計劃建造的北極光號(Aurora Slim)破冰船,不過目前項目已經基本宣告流產。該項目造價6.5億歐元,屬於歐盟的合作研究項目,由歐洲研究破冰船聯盟負責,該機構由全球10個國家的15家機構組成。該船的設計由瓦錫蘭船舶設計公司帶頭進行,另有阿克北極技術公司參與設計研究。
「北極光」號全長199.8米,寬49米,最大吃水13米,排水量65000t,原計劃2012年完成研發,2014年建成。該船採用柴電聯合推進系統,8台柴油發電機組驅動3個定距螺旋槳和6個可伸縮側推器,最大輸出功率94000kW,常規航速12節,最高航速15.5節,並可以2~3節航速航行於2.5米厚的冰區海域。全船擁有80個單人艙,20個雙人艙,可提供120名研究人員和船員膳宿,在-30℃~45℃的環境下最高自持力為90天。
2013年英國皇家海軍以5100萬英鎊購買了挪威破冰船Polarbjørn號(2011年開始已經租借),並更名為保護者號(HMS Protector),舷號A173,該船2001年完工,排水量5000噸,船長89米,垂線間長80.4米,型寬18米,吃水7.3米,航速15節,主機功率2 x 3535 kW,連續破冰能力為0.5米,目前承擔了英國的極地科考運輸任務。
保護者號破冰船
英國新型極地科考船於2016年10月在利物浦Cammell Laird造船廠開工,該船以英國知名自然科學紀錄片主持人戴維·阿滕伯勒(RRS Sir David Attenborough)的名字命名,總耗資2億英鎊,由羅羅負責設計,將在2019年開始服役,服役後將由英國南極考察處具體管理和運作。該船15000總噸,船長128.9米,型寬24米,吃水7米,型深11米,航速13節,破冰等級PC5,能以3節航速連續在厚度1米的冰層中航行,船上能運載30名船員及60名科學家和其他工作人員。船上還配備有先進的海洋調查設備,未來藉助這艘科考船,英國研究人員將能夠更深入南極和北極兩地進行科考,考察海洋環境、生物多樣性以及氣候出現的變化。
戴維·阿滕伯勒號破冰船效果圖
德國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極星號(FS Polarstern),該船1982年完工,排水量17300噸,船長118米,型寬25米,吃水11.21米,總裝機功率14000KW,航速15.5節,定員124人,能以5節航速連續破1.5米層冰。德國目前已經計劃建造極星2號(Polarstern II)破冰船來替代極星號,新船計劃2020年左右完工。
法國目前在建一艘名為星盤號(L’Astrolabe)的破冰船,該船耗資5000萬歐元,計劃2017年9月完工,用於替換現役的同名船。該船由法國南部和南極土地(TAAF)行政當局,法國極地研究所(IPEV)和法國海軍所擁有和經營。該船由芬蘭阿克公司完成初步設計,2028總噸,船長72米,型寬16米,主機為4台瓦錫蘭8L20柴油機,單機功率1600KW,可裝載1200噸乾貨,能在1米層冰中連續航行。
星盤號破冰船
南半球部分國家為了進行南極科考,也擁有自己的大型破冰船
澳大利亞現有一艘名為南極光號(Aurora Australis)的極地破冰船,該船1990年完工,排水量8158噸,船長94.91米,型寬20.米,型深10.4米,吃水7.9米,最大航速16.8節,能以2.5節速度在1.23米厚冰層中航行。
南極光號破冰船
2016年澳大利亞政府和達門造船集團簽署了1艘破冰船設計和建造合同,合同價值為5.29億澳元(4.03億美元)。新船預計在2020年中旬交付。新船長156米、23400 GT,能夠在1.65米厚的冰層中航行,可容納34名船員,最多可以為116人提供住宿。該船將主要用於為澳大利亞在南極的3個永久性考察站供應貨物、裝備及人員。此外,該船本身配備了大量實驗設備,因此也可以作為科考船。這艘船還將配備2個直升機起降平台、月池、用于海床測繪的多波束回聲測深儀和靈活的自然實驗室。
南非阿古哈斯II號(Agulh II)極地科考破冰船,該船由芬蘭Rauma船廠2012年完工,排水量13687噸,船長134.2米,型寬21.7米,型深10.55米,吃水7.65米,主機功率4×3000KW,最大航速16節,能以5節航速在1米厚冰層中連續航行,破冰能力為PC5,擁有4000立方米的貨艙,主要執行南極科考任務。
阿根廷海軍海軍上將伊里薩爾號(Almirante Irízar)號破冰船,舷號Q5,1978年由芬蘭赫爾辛基造船廠完工,2007年發生火災,2017年維修改造完成。該船船長121.3米,型寬25.2米,吃水9.5米,排水量14900噸,主機為4台MAN 9L32/40 柴油機(4 × 4,500 kW),連續破冰能力1米。主要負責南極科考站的物資補給任務。
智利海軍擁有一艘名為奧斯卡維爾托羅海軍上將號( Contraalmirante Oscar Viel Toro)的破冰船,該船是智利1995年從加拿大海岸警衛隊購買的,排水量6420噸,船長89.9米,型寬19.1米,吃水6.1米。智利目前有建造一艘新型破冰船的計劃。
日本從1956年開始進行南極考察活動,在 1982年啟用第三代南極科考船舊「白瀨」號進行南極地區的物資運送和考察活動,經20年以上的使用,舊船已老化無法繼續執行任務,於是日本政府於 2007年批准建造新「白瀨」號(AGB-5003),該船於2009年5月20日正式服役,並於同年11月執行了第一次任務。
新「白瀨」全長138米,寬28米,基準排水量12650噸,比老「白瀨」稍大。 船上除了179名海上自衛隊船員外,還有80名觀測隊員(考察隊員)。可在厚1.5米的冰中以3節的速度航行,採用柴電聯合推進系統,功率22050kW,雙軸雙舵,可以進行日本-南極無靠港獨自往復航行,在無冰海域巡航時運行2台燃料消耗率和性價比較高的中速柴油機,在冰海海域航行時運行4台。另外該船搭載有3架直升機,1架為CH-101,2架為AS355,船體後部設有直升機起降甲板。在新「白瀨」號上,除常規海洋觀測器材外,還裝備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ADCP)和多波束聲納測深裝置。
白瀨號船首的除冰裝置
另外日本文部科學省確定2018年開建首艘用於觀測、調查北冰洋的科考船,以擴大日本在該海域的活動與調查範圍。擬建造的新船可全年實施對北冰洋的調查,造價約340億日元,計劃2020年上半年建成。該船全長120米,乘組定員約90人,可破厚度1米以上的冰層。新船將搭載先進的氣象觀測雷達和儀器,裝備高性能無人探測器,充實船內實驗室及分析裝置,通過對海冰、海水和海底堆積物等的取樣、分析,弄清海冰因氣候變暖而融化的機制,掌握生態系統的變化情況。
韓國科考破冰船「Araon」號由韓進重工2009年6月完工,耗資108億韓元,該船總長109.5 m,垂線間長95.0 m,最大水線寬19.0 m,設計吃水6.8 m,型深9.9米,總噸7487 t,配備有4台3500 kW的MAN 7L32/40型柴油發電機,採用2台5000 kW的ABB吊艙全迴轉推進器,航速為16 kn(7500 kW),船員25人和科學家人數60人,續航力20000 nm(70天),冰級符號為KR POLAR 10級。該船每年的運營計劃是科研與後勤保障165天,維護28天,航行110天,總計303天,該船能以3 kn航速持續航行在1米厚冰層中。此外,該船配備有海洋研究、地球物理、海洋生物等多類科研設備。
印度南極科考站巴拉提站和遠處的「伊萬·帕帕寧」號破冰船。圖片來源(新浪博客,阿明戈1986)。「伊萬·帕帕寧」號破冰船是雪龍號的姊妹船,被印度南極科考隊租用。作為南亞大國,印度目前沒有自己的大型破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