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補充廣東人下南洋的資料,重回先民的家鄉一趟。12月初在廣州、佛山、順德、江門五邑等地溜轉了兩個星期。本已入冬的廣東卻異常溫暖,天氣猶如夏末初秋,沒有冬至的感覺。
關于田野調查之事,暫且不提。想分享兩件視爲平凡平常,但可能一點都不平凡不平常的體驗。
01
年輕人工作,老年人休閑
年輕人工作,老年人休閑。這有什麽好奇怪的?
新加坡是個華人爲主的社會,食閣、小販中心等公共場所見到的華人多,珠三角地方所見也是華人,因此有身在星洲的錯覺。
在餐飲場所和消費地方,觸目所見的都是年輕人在招呼顧客。他們當中有些口操流利的粵語,有些則禮貌地要求使用普通話(華語),顯然是外省人,可就沒見到老人家收碗碟清理台面。刹那間腦袋轉不過來,清醒過來後才苦笑了一下。當地的老人家不需要像好些錢不夠用的新加坡老人那樣,爲了“運動”而活到老做到老。
廣東是吃的天堂,講到吃離不開廚藝,一般的想法是姜是老的辣,“阿嫲的味道”最棒。本地好多大衆熟食都已經連鎖規範化,煮不出古早味,私房菜正在流失中,獨家的美味愈發叫人懷念。
也許中了周星馳的《食神》的毒,我始終覺得“家傳之寶”是可以傳承的。煮食講究“愛心”,若肯好好揣摩,將愛心注入食物料理中,就可煮出傳統的味道。要在本地找到這種特殊的美味不容易,那是因爲許多廚師將煮食當作一份流水作業,使到食物失去了原有的味蕾。
在珠三角,我並沒有走入任何高級餐館,三餐都在普通的食店和麥當勞解決,“吃”給予我不同的感動。就先從麥當勞早餐說起好了。
當地的麥當勞 “金饅頭早餐”有兩個快火炸香,外脆內軟不油膩的饅頭,以及一杯少糖的豆漿(豆花水)。這份健康早餐只需6元,折合S$1.25,頗受大衆歡迎。我在當地有超過一半的早晨就是這樣開始的。
農家菜色如菜心和西洋菜等都是當地栽種,新鮮清淡,少油少鹽是最大的亮點。在佛山的石灣美術陶瓷廠附近的小食店吃的午飯,同樣難以忘懷。農家不講究色香味俱全,憑香和味吃糊,簡單的四季豆、雞蛋、青椒、瘦肉炒出來的佳肴其貌不揚,口感卻何等芬芳。
▲簡單的農家菜,不簡單的味蕾
飲食消費方面,最奢侈的是在江門的益華百貨商場內的“老廣新意”茶樓,吃了兩頓二人晚餐。四道點心、一道素菜、一碗廣東粥和新加坡已經吃不到的豬紅(豬血),“歎”了鐵觀音(綠茶)功夫茶,吃得好撐!小籠包使用的上湯和食材處理,絕對比鼎泰豐的要棒多了。賬單一百元,也就是約S$21,物超所值。
▲已經在新加坡絕迹的豬血
▲比鼎泰豐小籠包高出一個層次的老廣新意小籠包
後來在廣州白雲酒店附近,朋友請我嘗了開了十多間的“點都得”茶樓的點心,倒覺得連鎖店品牌吃名氣多過食味。
嘗了這麽多頓價格合理但令人難忘的阿嫲式菜肴,下廚的都不是阿嫲,而是中年或年輕人。爲什麽老人家的廚藝可以相傳,新加坡美食天堂流失的卻是原汁原味?
大家也許會好奇,當地人的月薪若幹?商店經理約一萬元,普通職員約三千元,其他受薪人士在兩者之間。當地賺錢當地花,我覺得食物消費對當地人而言跟本地賺錢本地花不相上下。
02
送禮收禮的啓示
接受了順德山水畫家羅耀強的邀請,在畫展開幕前先行拜訪。從江門去順德均安只需半小時車程。四月間順德電視台的拍攝組來新加坡拍紀錄片,我參與了《重走南洋路》第二集的拍攝。羅耀強的孩子俊賢跟著電視台一起過來,就這樣彼此認識了。
▲前排左一:順德畫家羅耀強
想起過去拜訪中國友人或官員,曾經流行送禮,而且禮不大不收。自從薄熙來事件之後,送大禮已經免了。我想帶些一般手信應該不是問題吧?于是攜著柑普茶過去。羅家父子都是打公家工的,手信也不多看,就是堅持不收。這不是黃金年糕或白銀聖誕禮品,而是簡單的新會土産,竟然被婉拒了。既然如此,吃了一頓道地的順德生滾鲩魚片和香煎鲮魚餅,我也識相些,不掏腰包了。
後來在廣州跟廣東電視台的記者小陳進餐,同樣帶了一罐柑普茶給她,同樣的反應。我跟小陳說如果她會被100元人民幣的茶葉收買,人格肯定有問題,這才欣然收下了。至于飯後結賬,爲了不使對方陷入尴尬的局面,就由她做東。
想深一層,這些舉動背後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比如海洋法和九段線的風波。
隔天跟一位王姓的官員相見如故,他甚至爲我沏了一壺好茶。王先生表示最近新加坡有一批官員前去交流,顯然是想了解當地處理僑務的方式,他很直接地告訴他們新加坡不了解中國。也許中文措辭的局限,這些官員無法有效地提出反饋。
王先生認爲我既然放下飯碗,掉轉船頭搞民間文史,因此重複那時說過的話,彼此交流一下心得。新加坡作爲一個國家,必須照顧自身的利益,就像中國必須照顧自己的利益一樣,是無可厚非的。中國文化向來以和爲貴,在海洋實力最強大,鄭和船艦鋪天蓋地,遠渡西洋的三十多年間,都沒有動過刀槍,而是通過和平邦交跟各國貿易,甚至爲馬六甲提供保護網。東南亞各地都有三保公(鄭和)的廟宇,六個世紀以來都香火鼎盛。新加坡要講海洋法,首先必須認識九段線的曆史,以及中國處理外務的方式,才能在一帶一路的紐帶上互惠互利,共享經濟繁榮,通過人民安居樂業來取得持久的和平。
很顯然,這段話是沖著新加坡李顯龍總理而來的。亞細安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那些有主權糾紛的國家都盡量淡化海洋主權的爭端,去中國談投資並建立密切的夥伴關系。在政治與外交層面上,雖然李先生在國慶群衆大會上嘗試闡述立場,但我依然無法完全理解爲何新加坡不是主權爭議國,卻必須強爲亞細安出頭,結果多面不討好,枉做小人。
不過,我覺得有必要表達我對大國的一些民粹主義人士所走的的極端路線所帶來的混淆。
的確,曆史事件必須厘清。不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也是優秀的中國文化,中國必須避免讓人覺得因爲力大財粗而到處跟人“拗手瓜”,別忘了小孩見到比拳頭的巨人是會感到恐懼的。
此外,不要單從新加坡有75%的華人來看新加坡,一廂情願地認爲新加坡跟中國有大中華情意結。現代新加坡華人受的是英文教育,雖然有些所謂的“精英”懂得雙語,但懂得雙語不表示雙文化,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就像過去的峇峇文化那樣,保存了一些華人的傳統,但思想是西化的,是美式的。新加坡不了解中國,中國也未必了解新加坡,共識是雙向的。
▲江門和廣州的博物館都主辦孫中山誕生150周年展。圖片攝于廣東省華僑博物館
剛在江門和廣州看過當地主辦的孫中山誕生150周年特展。孫中山精神是值得學習的,不過我認爲當下可以借鑒的“孫中山精神”不是百年前推翻封建體制的革命精神,而是孫中山耐心地遊說海外華僑,將支持保皇黨的勢力轉化爲支持革命派的精神。孫中山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爲他常年久居在外,本身就是華僑,了解華僑,華僑也因認同他的身份而逐漸了解他,支持他。
如今的華僑已經是在地華人,在地華人也有了華裔。華僑、華人、華裔是一股世界洪流,只有將孫中山跟華僑的交情轉型爲 “當代孫中山”跟華人和華裔的交情,才能在中國和西化的國家包括新加坡建築橋梁,縮短思想的距離。
從這兩年來在中國的經曆,真覺得習大大的影響力不是鬧著玩的,“下面”對貪的解讀和可能過激的反應也許並非老大的原意,不過小心駛得萬年船,割席而坐總好過被冤屈,到時血洗不清。
至于中國朋友連一罐普通的茶葉都不願意接受的原因,可能已經超越了打貪的層面,新中“上面”變淡的味蕾已經傳達的“下面”。
越往這條思路想下去,越覺得不是滋味。天氣沒入冬,但心情已經開始入冬了。
作者簡介
李國樑,特許船舶工程師,學生時期起就愛文字創作,寫散文和短篇小說。成年後,有更多時間思考、挖掘史料與進行社會研究,並通過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義務中文導覽、博客等平台結交同好。博客名“從夜暮到黎明”。
關鍵詞:新加坡人回祖籍感受,新加坡人重回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