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新加坡截至2月4日就能檢驗出18個病例,說明它具備了“接近完美的黃金水平”監測能力。
這份報告還指出,如果所有國家都具有與新加坡相同的能力,對于新冠肺炎病毒的輸入型病例的監測,將會超過現在水平的2.8倍。
(圖源:Medrxiv)根據報告中的模型,在高等監測國家發現輸入型病例的能力爲40%,中等監測國家發現輸入型的能力爲37%,低等監測國家發現輸入型病例的能力爲11%。哈佛研究員使用建模的方法,比較新加坡和全球191個地區(不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澳門)對輸入型病例的監測效率,得出結論:全球發現的監測能力是新加坡的38%(95%HPDI 22%-64%)。
(圖爲和新加坡比較的檢測概率後驗分布圖,HPDI爲最高密度間隔。圖源:Medrxiv)在哈佛大學之前發布的另一份報告中也提到,在擁有大批遊客進出的國家中,新加坡驗出的輸入型病例相較于每日遊客量的比例是最高的。另外,新加坡在流行病監測和追蹤密切接觸者方面有很強的表現,這也體現在新冠肺炎確診的病例監測中。新加坡法律與內政部長尚穆根也曾指出,追蹤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是新加坡抗疫的重要一環,動用新加坡警察部隊、武裝部隊、衛生部、人力部等部門,通過電話、實地調查等措施,確保盡力做好追蹤工作。
不過,在這項未經過同行評議的研究中還提到,新加坡的監測能力並不是真的“100%有效”。截至目前,新加坡也發現了幾個病例跟中國或其他確診病例並沒有關聯,近期也沒有去過中國。因爲新加坡的監測仍然非常依賴症狀和旅遊史,可能會漏掉無症狀或輕微病例。按照哈佛報告的模型估算,新加坡每偵測出1起確診病例,可能仍有1.8起病例是沒被監測到的。也就是說,新冠肺炎病例真實的數量可能要更多,沒有被監測出的病例會出現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而這些“未知”病例也許會成爲感染的潛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