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9日,星期四,新加坡阻斷措施第三天。
感謝《新加坡眼》轉載我的日記。我確實覺得作爲寫作人,不僅僅爲自己記錄,也記錄下這個特定的曆史時期。這是我能做的,也應該做的事。
這樣既不虛度時光,也能激勵鼓舞自己與身邊的人。讓我們一起爲新加坡加油。
當然,日記有很多種,像我第一天的流水帳,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是完全沒有意識的,昨天是一種意識流的寫作,不過我知道我大致要寫的。晚上發文時,我反複問自己,我能不能把這30天堅持下來?
我不喜歡完全無計劃地做事情,但計劃定得太拘謹,又禁锢了自己大膽嘗試,綁住的手腳無法輕松地挑戰極限。最後結論是,不逼自己一把,我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潛能,也不知時間是否還可以再擠一擠。
——孫寬
說實話,4月10日晚上新聞播報的病毒感染數據有點嚇人,148個新病例,又有死亡病例。除了收音機的英文定點新聞,我只參考微刊《新加坡眼》與《隨筆南洋》的統計數字與文字分享。
目前政府已經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昨天的病例還是過百,新加坡這麽小的國家,這個數據實在是天文數字。
昨天第一次跑了5公裏,爲保持體力,昨晚我早睡半個小時。
今天早上照常四點起來讀書,沒有看手機新聞,寫了一首詩。早起已成習慣,晨讀也是習慣,清晨的思緒似乎不受我控制,它總有些奇思妙想,是我在白天理性思維裏無處安放的,最適合寫詩歌。它已經形成一種慣性,通常也是一天的創作最佳時間之一。
6點半我下樓運動時,我帶上了運動手套,我通常只在健身時才戴的。我與馬克,大懶指使小懶,結果我們錯過了政府給的半公斤洗手液,超市的又太貴,我們一直只用普通洗手液,不說公共傳染密度最高的地方是電梯嗎?因此還是小心爲妙,戴手套吧。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或戴手套非常有必要的,病毒除了口沫傳染,主要通過接觸傳染。手不幹淨最危險,我們的手摸這摸那,然後再摸臉、摸鼻子、摸嘴,偶爾揉揉眼睛,多數是不自知的。
昨天閱讀了關于新加坡方艙醫院的報道,非常欣慰。
500個床位的“隔離間”都有適當的隔離距離,基礎設施齊全。這是非常有效對應措施,比如恢複期的病患,還可以有一定的社交,公共空間非常寬敞,有沙發椅可以坐下來與他人溝通。若需要休息,就可以回到絕對私密的環境裏。
有人評論說新加坡都學中國,或中國都學新加坡。我覺得這種討論的思路非常狹隘,沒意義。誰學誰都應該,誰的方法好,就應該向誰學。這有什麽好討論的呢?
我的寬余時光讀者群,以前大家爭論什麽我都不參與其中,有時他們問我爲什麽不管管。管什麽?言論自由,而且他們的視角,出發點不同,可能都有道理。我不選邊,是因爲我有同理心,我也不要求別人必須與我觀點一致。
不過疫情一開始,我就旗幟鮮明地表態了。
冠狀病毒是人類共同的勁敵,如果不能抛開國家地區、地域國籍、宗教信仰、民族種族等狹隘局限去討論,不從尊重人性,關愛生命角度去討論,就沒有討論的基礎、價值和意義。
因此寬余時光讀者群,總體保持了一塊少有的淨土。疫情變化多端,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若仍以行政區域劃分,是否采用某些科學防疫的良方,不免狹隘,每一分鍾都關乎生命,每一種好的方法都值得分享,每一個積極思維方法都值得借鑒。
反正,我的公號裏,幾乎每篇文字都強調:敞開心扉,百無禁忌。
我聽到有人批評新加坡政府建立的方艙醫院,比如,爲什麽要建得那麽遙遠?那樣的隔離不是給更多人互相傳染的機會嗎?等等
我不是技術人員,也不是醫護人員,不過我可以說說我的粗淺理解。
方艙醫院目前使用的度假村和博覽中心,它們的基礎改造條件最好,比如展覽館相對來講空間比較大,頂棚高,空間高,便于適當的空氣流通,更容易達到理想的隔離距離。
送去方艙醫院的病人,都是康複期的病人,他們本身已經免疫,不會互相傳染,因此才能在方艙醫院設置一定的共享空間。
方艙醫院的建設速度不慢,我作爲新加坡人很以爲驕傲。
新加坡在向各國學習先進經驗方面,從來都不拘小節,不恥下問。在技術能力以及施工能力都非常強,我們畢竟是一個只有500多萬人的小國家,人力物力等方面資源都是非常有限的。
昨天,我和馬克還討論了一個問題:這樣容量的方艙醫院,我們上哪裏去尋找足夠的醫護人員呢?
各國的醫護人員都急缺,新加坡醫院目前都在爲疫情第一線戰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已達戰備飽和狀態。
我判斷義工的可能性最大,來源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有一個情況是其他別的國家人可能了解,新加坡每一位醫生,無論是在政府醫院還是在私人醫院,無論實習醫生,還是正規醫生,他們每一位都在社會上有義務工作,每個醫生每周或每個月,都有義診工作。
他們所負責的醫院可能分布在全島各個區域,這是醫務人員對社會的貢獻。
本地醫生,許多都在多個醫院任職,有些還在大學兼職,同時他們都有義務工作,比如同濟醫院,任何時候就診都只收取象征性的藥房,挂話費、診費全免。
另外,就是戰備軍人。新加坡戰備軍人是所有的18-40歲,或軍官年齡可至50歲的男性公民與永久居民,他們受到的戰備訓練,其中包括基本的醫療護理及衛生清理工作。我們全民每戶一包的一次性口罩等抗疫物品,都是戰備軍人准備的。
在新加坡,每一位對社會有責任感的居民,或多或少都有義工的工作經驗,各行各業都有許多義務工作者,在默默無聞地爲他人,爲社會奉獻。
當一切成爲一種習慣時,參與人數多,覆蓋的年齡從兒童到樂齡人士,人人都自覺參與,人人都有所爲時,就沒有人會去喊什麽口號,或唱什麽贊歌,更不需要強行攤派。
同樣,在歐美國家,醫務人員急缺情況下,許多退休的醫護工作者,大批重新回到崗位上。
在國外很少看到哪裏拉起旗幟,上面寫著什麽單位,哪個醫院正在支援疫情前線,人人都在自覺自願地爲他人和社區盡力。
我的幾位在美國的讀者都是醫護工作者,他們當中有的感染了病毒,但是他們把醫院的床位讓給其他病人,自己回家隔離。
馬克的以前的意大利女朋友也感染了病毒,我們都很擔心她自己一個人獨居,生活可能會有問題。
周圍許多人都在驚恐中,而她說我不能去,醫院床位緊張,我年輕還不需要呼吸機,不能去給醫院增加負擔。
有幾天,我讓馬克天天短信她,精神上支持她,人在高燒時除了肉體的痛苦,精神也是脆弱的,最後她終于好了起來。
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有權力選擇的時候,才有能力獨立思考,哪些些要有所爲,或者有所不爲。
我相信疫情期間,我們每個人也可以選擇自己的義工形式。
比如當武漢疫情突發時,據我所知,新加坡幾乎所有的中國海外校友會,都聯合起來給武漢的各大醫院捐資捐款。南京大學新加坡校友會帶頭組織這場援助行動,快速有效。
我們的朋友中,也有相當多的寫作者、藝術家,甚至讀者,在《聯合早報》言論版撰寫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還有一些文友積極給報刊雜志投稿,寫詩歌、小說、散文,以文字爲表現形式,積極記錄這個特別的曆史時期。
我做老師時,以義務教課的形式做義工,後來我以義務講座的形式,傳播教育理念。
疫情期間,我堅持維護自己的健美群,定期傳授健身及健康飲食的常識,我也在學習中成長,把自己的經驗和教訓都分享給大家。讀者朋友中也有組建瑜伽群,義務教導世界各地的遇見愛好者,在封城時刻意義更重大。
至于這期間的義務娛樂群更多,大家唱歌、彈奏、表演,精神上互相鼓勵支持。
而我從3月8日開始,在喜馬拉雅開設了同名賬號:寬余時光,每天朗讀一首詩歌,這個傍晚爲您讀詩活動,得到許多讀者的支持,深受聽衆喜愛。這些詩歌都給疫情中世界各地度聽衆和讀者,帶去了問候和安慰。
我原來工作的美國學校同事組織了一個癌症關懷小組,大家在新加坡政府絕對阻斷隔離期前,爲患病的朋友送去關懷和問候,這些都是一個普通人可以參與的抗疫情活動。
當然,我們最低限度,也可以好好待在家裏,讀讀書,寫寫字,保持良好的心態,不去超市參與搶購,在把貨櫃上的食物拿到完以前,能想到後面還有別人可能比我們更需要,比如雞蛋和肉類這些蛋白質食物,可能孩子和老人比我們更需要。
很多人現在批評新加坡政府,認爲現在疫情的反複,是因爲政府在一開始沒有重視,而造成病毒反撲。
我覺得首先這是一個新型病毒,沒有人知道它是變化多端的,而且歐洲與北美疫情難以控制時,最先波及的是新加坡。
舉個例子:比如新加坡美國學校的教職員工年齡在45-50歲之間的,若有一兩個孩子在海外讀書是非常正常的。還不包括海外工作的新加坡人,他們也陸續在這幾周內返回了新加坡。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的幾周,從世界各地回到新加坡的留學生就有20萬左右。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呼籲國人趕快回國。如果阻隔措施前,我們不做好這些准備,我們這些在海外的孩子怎麽辦?
當然,這20萬人中的任何沒有症狀的病例,或潛伏期超過14天的病例,都會造成一定範圍的傳染,這屬于正常現象,不可難免。
根據目前的疫情分析及數據統計,病例來源等因素,政府已經制定出的有效措施,包括在幾周內完成的方艙醫院,都在計劃中按部就班地運作著。
我個人觀點態度始終沒有變,正如我在本地報紙上刊登文字重申的一樣,對這個新型病毒,我們要重視它,對于防護措施要嚴格執行,對于法律法規,要了解清楚細節及原因。
比如爲什麽現在除了住在一起的人以外,不得與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近距離接觸等等。
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都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所有因地制宜的措施都是可取的。當時武漢的封城措施是有效的,中國目前已經慢慢開始複工,但同樣問題,病毒不會動,人動它就會跟著動的,會不會像新加坡這樣突然反複,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同時我們也是他人的一部分,這個社會的一部分,自然界的一部分,甚至是這個宇宙空間的一部分。
無論我們多麽小,我們都有責任做好自己,這些責任和我們這個生命個體一樣,無可替代,每個人的生命都足金珍貴,不可複制。
我昨晚報名了一個zoom講座,這種直播講座很不錯,一方面沒有距離感,一方面省時省力,防病毒。
想象一下,新加坡從東到西,要見面來回路上也要兩個小時,所有的夜校學習都非常勞累,這給新型的學習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時,我也准備給一些學校做詩歌導讀,詩集爲了年輕人閱讀,所以導讀非常有必要。
我的讀者群,一直進進出出不太滿,但自從我堅持讀詩和導讀後,現在想進的人多,出去的人少,一直是滿的。另外一個讀者群雖然建立起來,可能我自己有心理障礙,總覺得大咖多了,反而我綁住了自己。
明天,我想寫寫關于這段時間的健身體會與健康飲食中特別提醒注意的部分,爲什麽攝取足夠的蛋白對抗病毒,是非常重要的。爲什麽一種健康的理念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研究、去宣傳、去貫徹執行。
這次新冠狀病毒是19號,那麽未來可能有20號21號,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得好好對待這個獨立靈魂的載體,讓它好好地與我們一起和諧共存,並幫助我們完成自己的生命使命。
2020年4月10日,星期五,新加坡阻斷措施第四天。
新加坡公布的數字是287個新病例,數據太驚人,爲什麽我們一再控制,病毒一再反撲?
新聞播報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昨天一天,違反阻隔措施條例,並收到第一次警告的人數過萬。有些民衆完全不了解阻斷措施的條例的詳細內容,一些老年人,他們不看電視、報紙,也沒有手機,甚至不聽廣播。這確實是意想不到的調查結果,當然,也可能害怕面對懲罰,沒有實話實說。然而確實不排除,本地70歲以上的老人,有一部分人受教育程度偏低,他們對信息接受接納能力差,不太介意或關注這個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麽。一位老先生,買了食物還是習慣在外面吃,被警察規勸時不服氣,發生肢體沖突,最終被警察戴上手铐帶走。年輕人認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年長者認爲又不是什麽大罪,何必使用手铐。年輕人認爲,既然是年長者,那爲什麽不爲年輕人做出表率,還以老賣老耍無賴?如果制定的律法可以根據年齡來選擇使用或不使用,除對年輕人不公平外,就是有法不依。疫情爆發後,出現各種連帶問題,産生各類形式討論,人們展示出不同看法。這使我們有機會重新看自己,看他人,重新審視,不斷刷新認知。昨天新加坡眼轉載了我前天的小文,有些留言很奇葩,我意識到自己要非常謹慎地書寫。這只是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我用自己的方式支持自己和讀者,僅此而已。
因此這裏,重申幾個重要的信息。
關于爲什麽還有人去跑步,包括我在內。
首先這和新加坡的阻斷政策不矛盾,阻斷社交,除了同住家人外,我們周圍不能有任何人,任何人數或形式的聚集,都違反這個條例。
其次,到大自然中去鍛煉,去公園獨自一人或與同住的人一起跑步是允許的,加強運動是被提倡的,並沒有違反任何法律法規和條例。
當然,要與其他人保持距離,也不能停下來社交。
昨天我看見新聞報道一些大衆運動項目,確實有問題,非常不可取。
比如聚集在公園或組屋樓下,一起打太極拳。這肯定違反條例規定的,這樣的違規第一次是提醒,第二次是罰款,第三次可能要面對罰款與監禁兩項並施。
在此,我特別提醒本地的讀者注意,不能與非同住的任何人一起晨運。
這與中國的某些地區的封城措施不同,本地並沒有禁足。政府建議其他時間,最好待在家裏工作或學習。
今天是本地的公共假期,耶稣受難日(Good Friday),星期天是複活節。但是街上基本上看不到行人,絕大多數新加坡人,都已經做到了不社交。
本地義工,在幫助民衆停止社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常令人欽佩。他們和氣地規勸違規的人,同時盡量給在疫情期間受困的人們提供幫助。
在本地受病毒感染的客工,都受到良好治療,另外有20000人正在隔離。他們現在的居住環境,都得到了改善,政府提供了新政府組給他們暫時居住,以達到隔離所需要的空間。
我所在的一個藝術團體,一些華人藝術家及團隊昨天購買了許多食物,給受困客工送去了家鄉的味道——手抓飯,幫他們緩解思鄉的情緒,加強營養,提高身體免疫力。
我看到照片時,開了一句玩笑,我說如果他們能用勺子吃飯的話,可能會減少病毒傳染。
圖片上可以看一些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客工,他們是用手吃飯的,雖然據說手抓飯,吃起來會比較香。
不過目前疫情嚴重,用手吃飯真是不提倡,畢竟我們指甲裏沒有辦法完全清洗幹淨和消毒。
我們無法判斷這個用手吃飯,是不是除了他們居住環境比較狹窄外,另一個傳染病毒,並造成高病例的原因。
祝福患病客工早日康複,被隔離的客工都能平安度過隔離期。
談到加強營養,昨天我仔細閱讀了張文宏教授反複提醒的幾個重要指標和建議。我想就飲食中蛋白質攝取的重要性,談談自己的體會。
我覺得華族群體普遍蛋白質的攝取量不足,有些烹饪方法還破壞蛋白質,因此表面看起來很壯,但實際上營養不均衡或營養不良。
所有的專業健身指導,都反複強調兩三分練,七八分吃。幾乎所有營養學書籍中談及提高免疫力的關鍵,都與蛋白質的攝取有關。
今天,我且拿壽星來舉舉例子。
我母親已經過完95歲生日,她到現在每天都要吃一些高蛋白含量的食物,比如肉、蛋、豆、奶等食品。
她小時生活在以肉類食物爲主食的家庭,一周只吃一次白粥和素菜來平衡飲食。除正常飲食外,喜食蛋白類食物,特別是牛羊肉和鴨肉。
我記得有一陣子我聽說素食的好處,明顯把肉類蛋白質食物減少,她覺得吃了飯像沒吃,非常沒精神。
我才注意到原來疲勞無神,一部分原因,可能缺失優質蛋白。
自從健身後,我再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早上健身回來,我一般吃三個煮蛋清,偶爾沒吃,上午工作時,精力不集中,容易犯困。
另外,適當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糖分高的食物,使人犯困想睡覺。多數中國人中午都要睡覺休息一兩個小時。
我原來以爲是因爲吃了飯,就會犯困,所以我不吃中午飯,下午三點吃飯,晚上不吃。
其實,犯困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爲吃了飯,而是吃了什麽,吃了多少。
如果按照三分一的攝取原則,綠色植物、纖維類食物三分一,各種蔬菜;蛋白類食物三分一,雞鴨魚肉雞蛋豆類奶酪等;碳水化合物、澱粉類食物三分一,各種粗糧細糧、谷物薯類等。
最重要的是,只吃到七八分,就不會犯困。困是一個重要的信息,我們的身體需要休息,它很累。這時就是不睡,也沒有工作效率,大腦思維不靈光。
其實,如果晚上睡眠充足,白天累了,閉一會眼就能緩解,但是如果困得呼呼睡不醒,說明我們的身體精力不足,它缺乏營養,需要補充蛋白質。
到目前爲止,正常情況下,我母親是不睡午覺的,我是一直都不睡午覺的。累了,做點家務,看看雜志,就是休息。
把早餐吃好,把一日三餐吃好,把每一頓飯吃好,好好吃飯。
疫情期間,如何消磨宅家時光,除了工作外,最好是營養膳食,既然有時間烹饪,不妨嘗試把早餐吃好,把一日三餐吃好,把每一頓飯吃好,好好吃飯。
比如,三個蛋清一個蛋黃,煎一個煎餅,裏面放一些喜歡的蔬菜沙拉,卷起來吃。
少量的綜合水果碎,就是很多種水果各取一些,把酸奶當水果沙拉醬,一小片谷物面包,或兩勺燕麥麥片。
最後喝一杯早餐紅茶或咖啡。
如此攝取量的食物,最少能頂5-6個小時,中間再吃一根胡蘿蔔,或一個蘋果,或一把小西紅柿,或一小把綜合堅果當零食,就不會缺少營養,或營養不足而疲勞。
有些人說我們華人必須喝粥,這樣您可以煮五谷粥,花生粥,雞蛋瘦肉粥等。總之,白粥的營養中缺少我們需要的蛋白質。
正餐一頓,也要遵循這個原則,比如魚類是一個好選擇,它非常健康的蛋白,但華人喜歡炸魚,然後炖魚,長時間烹煮的食物,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把食物中的營養都煮沒了。
另外味道太重,我們的腸胃要動用更多能量去消化它,由此還可能造成吸收不充分,又有一部分營養流失了。
總之,舌尖上的美味,偶爾嘗嘗還是棒棒的,但作爲平時的營養攝取,烹饪方法越簡單的,腸胃越容易吸收。
如果像我這樣,一日兩餐,我們每頓應該有150-200克的蛋白,素食或非素食蛋白都可以,才能應付我們一天的消耗。
最吸引人的在這裏:這樣吃通常不會胖,肌肉不容易流失,形健而有力。
如果嚴格健身的人,還必須額外補充蛋白,才能練出肌肉,改造身材。
這是我早上拍的,
630分從34樓窗口望出去,
到730分我運動回來。
孫寬:
孫寬:原名孫寬余,南京大學文學碩士。曾做過播音主持,經商從教;曾在香港、新西蘭、美國、新加坡等地工作和學習;現旅行和自由寫作,定居新加坡。2016新年前創辦微信公號《寬余時光》,目前已發文300余篇,部分作品曾發表于新加坡《聯合早報》和國內報刊雜志。著有寬余時光系列文集《遇見都是初戀》《雙城戀》等。
(文:孫寬 文章原載于微信公衆號寬余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