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月23號我國爆發第一例冠狀病毒(同天武漢封城);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冠病疫情已構成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月4日新加坡出現本地傳染病例;2月底新加坡累計確證病例超過100起;4月3日,總理李顯龍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布我國從4月7日到5月4日“行動管制”30天;後延期到6月1號(武漢4月8日解封)。 疫情就是敵情,疫情就是命令,新加坡旅遊局、企發局、環境與水源部迅速組織人員,對各自管轄的商業場所進行阻斷器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巡視。旅遊局負責烏節路、牛車水、小印度三個地區的商業場所、店鋪、酒店、景點、遊輪、會展中心等。旅遊局通過新加坡導遊協會組織遴選了五十多名旅遊業人員及導遊,經過專業培訓,4月7號即刻走馬上任。 抗疫期間,除必須行業外,其它行業一律“歇 業”,商場“堅壁清野”,抗擊疫情 我們的工作要求 烏節路商業地帶從旅遊局門口的東陵坊開始一直到靠近總統府右側的的凱皇商廈,涵蓋史各士路上的遠東廣場、詩閣廣場、邵氏大廈、太平洋廣場四座商場,總共35座商場(不含全部關閉的商場如愛雍、董廈)。 旅遊局安排我們兩人一個小組,根據工作量,每組每天大約需要巡視6-8座商場,上午和下午巡視的商場不一樣,交叉巡視,基本上一個商場一天會有兩個不同小組各巡視一次,每組每天不重複同一座商場,視店鋪數量而定。每天晚上旅遊局會把第二天商場名單發給我們,包括根據第一天巡視事情而需要第二天要再次細巡查的店鋪名單,我們當天巡查後即刻反饋給旅遊局,旅遊局有工作人員再核實。旅遊局官員在各小組之間穿梭巡視,現場支持我們,給我們工作、政策指導,幫助我們面對“難對付”的店鋪。 我們每天的工作時間是早上11點到晚上7點半,中午有一個半小時休息時間,旅遊局很貼心地把烏節路上的訪客中心打開,每天派專人服務。旅遊局也考慮到我們連續工作會較累,所以安排我們每工作三天就休息三天。 旅遊局在極短的時間內設計了四個手機應用軟件,而且把我們要巡查的商業活動分爲四類:飲食業、零售業、商場安檢、違規執法。每一表格我們都要填寫詳細基本資料,比如商業活動類型、商場、店鋪名稱、門牌號、是否屬于必須服務、員工是否佩戴口罩、地面是否有安全距離標識、如果是非必須服務,是否有政府批文、綜合考察是否符合阻斷措施要求等等,內容非常詳盡細致。 到今天爲止,我們已經工作了一個半月,作爲一個新加坡旅遊局的執牌導遊、旅遊文化傳播者,我現在很樂意把我們每天工作點點滴滴、見聞思錄和大家分享,讓至今還宅在家裏的國民通過我們“大使”的眼睛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助于國人形成統一的抗疫陣線,更加堅定、認真地執行阻斷措施,了解新加坡這一特殊群體和醫療人員一樣戰鬥在抗議一線,爲疫情早日結束,恢複正常生活做出我們義不容辭地努力。 “大使”每天都會面對的挑戰 四月三號的時候,政府規定餐飲業、理發店、眼鏡店、寵物店、零售業、手機維修等都屬于必須服務,允許繼續開門營業,我們面臨的第一考驗就是判斷那些還在繼續開門營業的商鋪是否屬于必須服務。由于第一天實行這樣的規定,有些商家不是很確切了解法律規定,也有個別人會“打擦邊球”或“裝作不知道”。這時我們就會在現場做政策解釋,厘清店家對政策模糊的地方同時彙報給旅遊局,我們會要求店主限時關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變成了政策的宣傳者。 第二個考驗是檢查是不是每個人都佩戴了口罩、口罩是不是都正確地佩戴。政府規定自4月14號起,只要踏出家門就要戴口罩。在我們的檢查中,第一天發現還是有人不習慣戴口罩,要麽把口罩拉到嘴巴下面,要麽只罩住嘴巴卻露出鼻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主要工作還是提醒、再三提醒民衆、商家戴好口罩,而且解釋只有把嘴巴和鼻子同時蓋住了才算佩戴正確,才可以有效的保護自己和他人,防止病毒傳播。 非必須服務,必須提前向貿工部申請批准才可以在批准的 時間段內返回店鋪,安全大使認真檢查貿工部的批准信件 第三個考驗是查看安全距離標志,比如熟食攤位,地面是否標識了安全距離、距離間隔是否最少有一米的間隔;對理發店,是否店鋪門口和等候沙發上黏貼安全距離標識、相鄰椅子間的距離是否有一米的離,如果少于一米,則其中一個椅子要黏貼X表示不可以坐。 法律規定,商家要負責客人保持安全距離,如果等候的人過多,商家要有專人負責排隊,如果商家做不到這一點,就屬于違法。 第四個考驗是閱讀商家提供的政府電郵所批准的服務項目、人員名單、豁免期限。有時候商家真是會拿出打印的一疊文件給我們看,說這是他們申請的文件,要我們自己看。我們就只好仔細的閱讀電郵,辨認“真僞”。有時候商鋪員工會給我們看無頭無尾的電郵,我們要花相當的時間核對。 還有各種各樣的不戴口罩的借口,比如有人說他有哮喘,戴上口罩不可以呼吸,鼻孔必須露出來;有人會說他剛剛吃完飯,還沒來得及戴口罩;有人說他的周圍沒有人,不戴口罩也不要緊;有人說他的客人聽不清他講話,必須把口罩拿掉才可以,等等不一而足。 還有清潔工躲藏在路邊的樹蔭下不戴口罩,醉心于手機遊戲。 “出氣筒” 在遠東商業中心,有一位發廊老板就對我大吐苦水,她說兩個月前頭部剛剛動了手術,孩子才幾個月大,店面私人老板才給她五巴仙的回扣,店面一個月的租金要幾千塊,她一天才兩個客人,這樣的收入根本不夠,簡直要吃草了。 安全大使在福臨商場廣場上巡視,下午時分的溫 度達到 35°,安全大使的身影投射到地面上 我們很理解商家的處境,只要他們根據法律做好安全措施,我們是不會計較商家的抱怨的,也是很同情他們。實際上這也不是政府要“閉門封店”,是那可惡恐怖的冠狀病毒擾亂了人民的正常生活。 不太友善的商鋪 在我們巡視中,絕大多數商鋪都很合作支持,都很配合,對我們的詢問都友善地的回複。但也有不友善的店家。 比如有一間遊戲廳,這屬于非必須服務設施,可是連續幾天都有兩三名職員返回店鋪,當我們上前檢查並要求出示貿工部批准信時,年輕的老板生氣而且大聲對我們說“不要拍照,不要問我,你去問她”。這位年輕的老板手指著我的同伴,很不客氣,連“你的同伴或朋友”兩個字都不願意說。我們很不理解他爲什麽對我們這樣的態度。 還有一位賣小提琴的商鋪老板,我們發現他倆次返回商鋪,不開燈,店鋪裏漆黑,我們也不知道他在裏面做什麽。當我們敲門查詢時,他拿出手機,翻找著電郵給我們看,責怪規定條例太多太長,讓他很亂,不知道在哪一個網站申請豁免批文。當我們耐心地告訴他政府網站,他又說他的手機不可以申請。 旅遊局官員現場支持 SDA,幫 助查看店主提供的一疊 MTI 批准的一疊文件 有一間在購物中心的餐廳,整個樓層就一個餐廳有人,門半開半掩,我們通過窗戶看到一位大概七十多歲的安娣低著頭在櫃台做東西,我們敲門進去,詢問她一個人在這裏做什麽,也不打開燈,黑黑的,萬一發生什麽事情沒人知道。沒想到安娣很不友善地說:“我的店我不可以回來嗎?”我們還沒來得及解釋,她的兒子突然出現在我們的背後,直直地看著我們,很不客氣地說:“哎,你們做什麽?你們不要嚇到我母親”。我們一時不知如何解釋,反而最後是我們道歉結束不愉快的對話。 在我們遇到困難或一時處理不了的時候,旅遊局就會給我們政策指導,或者派旅遊局官員來現場處理。 “戴口罩變成了躲迷藏“ 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些商鋪摸到了我們巡視的時間規律,在戴口罩上跟我們玩起了“貓捉老鼠”般的躲迷藏遊戲。 比如在遠東商業中心一樓有很多熟食攤位,有幾個攤位都面對的大樓入口,我們一進來,攤位職員就能看到我們,其中一個攤位的一位職員,起初我們好幾次發現他的口罩總是沒有蓋住鼻子,我們多次提醒他口罩一定要口鼻同時都蓋住才算正確佩戴,他當著我們的面蓋住鼻孔,當我們一轉身就有把口罩拉下來。我們好幾組同事都發現這個問題,後來我們知道他在跟我們玩遊戲,我們出現的時候,他就把口罩戴好,我們一離開哪怕是一轉身他就會故態複萌。 再比如在313索美塞地下三層,全部是熟食攤位,整個樓層面積較大,我們需要逐一填寫手機應用,無法把全部的攤位一下子查看完畢,有些攤位門口的職員就變成“放哨人”,一看到我們就趕快給餐廳裏面的夥伴“報警”,我都聽得到他們的講話:“哎,來了來了,快”;有些說的比較隱晦一點,說“紅衣來了紅衣來了”;有些放哨人幹脆幹咳一聲提醒他的同僚;還有人用福建話說“狼來了”,在福建話裏,“人”和“狼”的發音很接近,我們不清楚我們被當作“人”還是被當作“狼”。 對于是不是故意還是不小心沒戴好口罩,我們也練出經驗。比如,即使我們走到他們跟前都沒注意到口罩掉到鼻子下面的,我們可以確定店員是真的在忙沒注意到口罩滑落了;對于那些一看到我們就趕快把口罩拉上去的情況,我們就知道這類現象是故意不戴好口罩。 安全距離大師隔著玻璃門,身體前傾耐心 聽取店主的解釋 還是在313索美塞二樓,我們注意到一位員工坐在餐桌旁,左手邊放著一杯咖啡,右手邊放的手機,他的頭轉向右邊一直看戲。當我們詢問的時候,他說他在喝咖啡。我們反問他我們站在他旁邊兩分鍾了都沒他看到他喝一口咖啡,他說咖啡太燒他在等咖啡涼了再喝。我們就解釋說,在他等咖啡變涼的過程中,請帶上口罩。如果只是看遊戲而不喝咖啡,就會被認爲是沒戴口罩。 在另外一個商場,有一家有名的法國面包餐廳,生意很好,每天網上訂單很多,一天早上當我們檢查到這個店面時,竟然有一位員工站在那裏講話,根本沒戴口罩,甚至都沒注意到我們走到了她的身邊。我的同伴也發現這個餐廳的一位廚師口罩沒蓋住鼻子。我們立即詢問店面值班經理,請即刻調查怎麽回事。很快店面經理來找我們,實在是沒有什麽理由。 安全距離大使在 商場內巡視 實際工作中還是有漏洞,有一次我們巡視一個超市,竟然看見一位女顧客完全沒有戴口罩就在商場裏面購物,周圍的其他顧客都沒有注意到,各自挑選物品。我立刻走上前去詢問並把她帶到門口保安處。據這位顧客解釋說,她是從菲律賓來的,一個多月了,一個人住幫主人看屋子,房間沒有電視、自己沒有手機、也沒有報紙看,不知道政府的規定。我們問她是如何進入超市的,她說是在保安背後溜進去的,而保安也沒注意到。我們立即找到大廈管理處,要求加強並改進保安工作,也立即彙報給旅遊局,通知接下來巡視的小組檢查改進情況。 填寫處罰單 對于不聽提醒、屢勸不聽的,我們就必須按照法律要求彙報給旅遊局,在手機應用上當場填寫執法表格。我至今還記得我第一次填寫執法表格時的心情。 一個熟食攤位職員多次被發現因爲戴口罩的問題跟我們捉迷藏,我通過WhatsApp向旅遊局反映,打開手機應用填寫詳細資料包括攤位名稱、門牌號、當場拍到的照片證據,也要填寫我的身份證號碼、我的手機號、證人(我的同伴)、具體日期時間。我填寫的時候我的兩只手都在發抖,有點心慌緊張。說實話我很有些于心不忍,因爲我知道這個資料一旦在手機應用遞交上去,執法小組很快就會來處理,按照法律就是給于違法員工或商業單位罰款,第一次罰款新幣300,重犯罰款新幣1000或坐牢或者兩者兼施。這個攤位一天的收入可能也不夠罰款,同情他們的念頭都在頭腦裏閃現過幾次,真希望違例的事情沒有發生,畢竟在這個特殊時期他們生計也不容易。但是國家的法律必須得到執行,我們已經給了他們改正的機會,而他一而再再而三違規,明知故犯,不用重典不足以阻止違法行爲。 我至今爲止填寫過三張處罰單,那是已經無法再繼續下去的案例了,我們還是以再三提醒、勸導爲主,我們都甯願再走回來提醒他們一次。 安全距離大使不是執法人員,我們沒有執法的權力,我們無權開罰單。我們主要的任務就是巡視、督查、提醒、教育、核對、反饋。 工作中的細節和技巧 我們明白我們工作的性質、要求與目的。細節決定成敗。所以我們很注重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比如: 首先是我們的態度,我們絕不會用一種盛氣淩人的口氣講話,我們是來巡視、檢查、落實阻斷措施的落實情況的,如果有公衆對措施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們會很開心很耐心地給他們解釋,我們是以教育爲主,以宣導解釋爲主,不以懲罰爲目的。 我們會注意我們講話的口氣,雖然我們戴著口罩,對方看不到我們的面部表情,但我們都是訓練有素的專業旅遊業從業人員和導遊,我們會比平時更加客氣、尊敬、探詢的口氣和店家講話,又因爲我們戴著口罩,我們擔心講話對方聽不清,我們會放慢我們的講話速度但稍微大聲一點,以便店主或員工聽得到又聽清楚我們的講話。萬一聽不清,我們就再放慢語速,再耐心一點,但我們絕不會摘下口罩講話。 安全距離大使在超市內巡視 如果是走在路上,客人在我們前面,我們會加快腳步走到客人前面,從正面保持距離接近客人,我們不會從後面或側面靠近客人,否則有可能嚇到客人或不讓對方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是店主關著門,我們會敲門示意店主我們是來檢查的,如果店主過于專心沒聽到敲門聲,我們就試著稍微再大聲一點,但我們絕不會把店門敲得咚咚響,這樣是不禮貌的也是不友善的;店主開門後,我們會先展示我們的工作牌照,說明我們的來意,希望不會打擾到店主,首先在心理讓店主接受我們,在情緒上放松以便配合我們,這樣我們也會很快檢查完畢,不會耽誤店主太多的時間,我們也可以更順捷的繼續接下來的工作。 對極少數有抗拒表現的店主,我們就先聽對方講完我們再講,而且以專業的方式解釋給對方;對于實在難應付的個別人,我們就會向旅遊局認真反饋並填寫執法表格。 其次,有效的交流溝通方式在服務業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一個有效的溝通一般靠肢體語言、話語、語氣、誠懇專業的態度等有很大關系。因爲口罩遮住了我們的嘴和面部,對方是看不到我們的面部表情的,我們就很注重我們的肢體語言,很多時候我們就用眼神、點頭來和對方交流,我們會身體稍微前傾,通過身體語言以表示我們對對方的尊重。 我們任何時候都戴著口罩,而且都確保佩戴正確。我們是兩人一組,我們非常注意我們之間的距離,無論是在扶梯上、巡視過程中、用餐時,我們都一定會保持一米的安全距離,以身作則,我們要別人遵守規定,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出表率。我們身穿紅衣,無論在哪裏都很顯眼,很容易被人認出,我們相信也有人在觀察我們,就比如報紙上報道的一位安全距離大使,從衛生間出來忘了戴回口罩而被人拍照放到社交媒體,最後被罰款。 如果店鋪的玻璃是透明的,我們能從外看到內部情況,我們就不會打擾店主;如果玻璃是茶色的或不透明,我們就會輕敲店門,等店主開門再交流詢問、查看有關文件。我們一般不會進入業者店鋪內部,我們會把對店主的打擾降到最低。如果是雜貨店,有售賣零食飲料又有售賣紀念品等其它物品,紀念品等物品部分不屬于必須服務,這部分就必須隔離或遮蓋起來,這樣才符合法律規定,否則就是違法。 偌大的義安城廣場“渺無人煙”,雄偉的獅子“空寂無 聊”,希望今年比耐力贏轎車活動能照成盛大舉辦,重 現熱鬧情景。 如果店主有急事必須回店鋪內處理事情,比如回來拿文件等,必須短時間離開,我們會給一個時間限制,檢查完同層店鋪後即刻回頭檢查。“回頭看”也是我們一種重要而有效且必須的巡視方法。 每個商場的布局都是不一樣的,針對不同的布局,爲了避免走重複的路線或者漏檢,我們細致設計了我們的巡視策略:比如如果每層店鋪布局是“回”字形狀的,四周和中間都是一間一間的店鋪,我們就采取“迂回”戰術,先巡視外圍部分,再巡視中間部分;如果商場店鋪布局是每層呈“條形”,那我們就采取每層從東到西的策略;通常的行走路線都是從上到下方式,我們先乘坐扶梯先到商場最上面一層開始,向下逐層查看。從上層往下層,我們都通過扶梯,這樣我們有機會查看到更多的空間。 我們也發現現代的商業建築比早期的商業建築內部布局更爲合理,店鋪布局呈“口”字形,商場內部留出較大的公共空間,檢查的時候我們一般是沿著“口”走四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兩人一組,一人檢查一邊,互相在對方的視線內看得到對方,有情況我們會互相幫助,我們的檢查速度就比較快;早期得商業建築內部商場布局是不留或設留很小的空間,店鋪幾乎“塞滿”了每一層,如果單獨查看的話我們有可能“失聯”,有情況無法及時聯系、相幫,不能互爲照應,互爲見證,那我們就必須前後走在一起,這樣的話我們的檢查速度就會比較慢,但是我們確保了“大使”的安全。比如在邵氏中心有許多美食餐廳,但都隱藏在每一層樓的後面較爲“偏僻”的地方,我們就必須“結伴而行”。 每天都是一次小長征 我們每天的三件標配:口罩、紅衣T恤和牌照。我們出門前一定會先戴好口罩而且背包裏一定再攜帶至少一個口罩備用,旅遊局給我們每名工作人員都發了兩件紅色T恤和一枚工作牌,T恤背面和工作牌清晰地印制三個英文單詞SAFE DISTANCING AMBASSEDOR,安全距離大使,我感到很自豪自己是“大使”,疫情期間能爲國爲民出力。我給我很多朋友講我現在是“大使”,他們了解後都很支持我,每天看我發在微信群裏的帖子。 我們每天都會提前到達計劃巡視的第一個商場,和自己的同伴會面,然後開始巡視。 安全距離大使行走在烈日下 我們每天最主要的兩個基本動作就是兩腳不停地走和兩手不停地在手機應用上輸入資料。三點到四點半是我們用餐和休息的時間,除此之外,從早上開始投入工作一直到晚上結束,要一直巡視一直走路,按照順序從一個商場走到另外一個商場,在每一個商場裏,一層樓一層樓地走,每一層樓的每一個角落都要走到,每一間商鋪都要走到、親自查看。新加坡寸土寸金,這不僅體現在整個國家的城市規劃設計的每一個細節中,更體現在每一棟建築內部空間的充分利用上,沒有一塊空間是被浪費掉的,在你不經意的一個角落頭或拐角處,很有可能就有一間商鋪,如果沒有走到就有可能漏檢,就會是工作中的失誤,這是絕不允許的。作爲一名專業人員,是絕對不會偷懶的,一定會做到腳到、眼到、手到、心到、人到。 有時候有些商場的某些樓層扶梯不開,只要上一層樓有燈光亮著,我們也會在停止運行的扶梯台階上走上去的,我們不會乘坐直達電梯,爲什麽呢?因爲我們是靠兩只眼睛來工作的,扶梯上視線開闊,可以觀察到更大空間的情況,如果坐電梯的話,我們處在封閉的空間,我們什麽也看不到,我們就有可能錯過重要情況。 比如發生在1972年羅敏申位于萊佛士坊的百貨公司的那場大火,就是因爲電線起火點燃了天花板上用以聖誕雪花裝飾的棉花從而引發了商場大火。如果當時的那位職員是坐電梯而不是走樓梯,就不可能發現電線起火,就有可能更多的生命財産損失。 所以凡是商場內落入視線內的地方都是我們巡視的範圍,我們會盡最大可能地擴大我們的視野,擴大我們巡視的範圍,收集更多的資訊,這樣才能了解更多情況。而且客觀上來講,當我們在商場裏巡視的時候,我們也在有意無意地起著“保安人員”的作用,萬一有緊急情況發生,我們一定會立即彙報給商場保安的。大多數人現在用的都是智能手機,手機上有很多關于健康指數的自動記錄,根據我手機的數據,至今爲止我們一天走的最多的是25383步,是18.1公裏。所以我們每天都不亞于一次小長征。 而且因爲我們一直戴著口罩走路,我反而很少喝水,大多時候走一上午都不想喝水,因爲不口渴,不想喝水。這個現象引起了我的思索,一旦戴上口罩,我們的口鼻就不再會跟空氣直接接觸,我們的口鼻裏就能極大地減少水汽的蒸發排出,這也就證明一個病患戴上口罩後就能阻止病毒的排出擴散,同時也防止可能地病毒吸入。這也使我明白了爲什麽生活在沙漠地帶的人都要包頭蒙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爲了減少水分從口鼻蒸發,保存體內的水分。 我們就是要時時出現在公共場所,要體現我們的存在,要讓公衆知道“法律在運行”,爲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康,請遵守法律規定,所以“紅衣”具有“警示”作用的。有一天走得很累的時候,我曾爲自己寫了一首詩自我鼓勵: 烏節路我來啦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一步不停一店不漏熱汗從我們的臉頰流到脖頸濕透了我們的腰間疲勞糾纏著我們的雙腳爬上我們的雙腿疲勞的魔鬼你滾開我可能會走得慢但是我永遠不會停下來我要把你踩在腳下我要把你抛在身後只要一燈在亮即使扶梯不運轉我們也要走上去走過去查看眼見爲實,不察爲虛不是遠觀不是遙望是就近查看親眼所見如果一步能踩死一個病毒我願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走下去直到把所有的病毒都踩死在腳下 迄今爲止最多的一天走了 25383 步,相當 于 18.1 公裏。平時平均每天要走兩萬多 步。 手指發麻 我們每天從一開始投入工作手機就一直拿在手上,手機時刻保持開機狀態。我們的標准動作就是左手拿手機,舉起來放在胸部前面,做隨時取證留存的准備,新加坡是講證據的國家,我們要用證據講話,證據也是強有力的“說服工具”,我們也會給違規違法者看,希望沒有下一次。我們巡視一間商鋪,都要完整地填寫一個表格,所以我們手機用電也很快,我基本上是下午的時候手機和充電器就一直握在手裏,邊走邊充電邊填報資料。現在進出每個商場我們都要在Safe Entry輸入我們的個人資料,起碼我們的個人資料一天要輸入將近二十次。 我原來是習慣左手拿手機,右手食指輸入,但一直用手指輸入,食指很容易感到疲勞不舒服,我就換了一個拿手機的姿勢,左右拇指和食指同時拿住手機,用左右拇同時指輸入,但由于輸入太多,我的手指都發麻了,累了的時候就甩一甩胳臂。所以我們是手不離機、機不離手,手機時時刻刻都要拿在手上。 一天工作下來,我們全身有四個部位很累:脖頸、腰部、雙腳和手指。因爲我們一天長時間要一直走路一直戴著口罩,口鼻裏的熱氣是向下從脖頸出來的,我們面頰、脖頸一直“自我桑拿”流汗水;腰圍有內褲、長褲和 T恤三層蓋住是身體上最不透氣的地方;腳就不用說了,承載著全身的重量“乾坤大移步”。 現在進入每個商場都要測量體溫,有時候我的體溫都會顯示34°多,這是因爲我們在大量出汗,出汗實際上是在排熱。我們也很有可能是新加坡一天中測量體溫次數最多的一群人。 工作中溫馨的時刻 在我們巡視過程中也有很多感人的時刻,比如: 在豪傑大廈,有熟食攤位老板娘拿出礦泉水熱情地叫我們快喝點,說看到我們認真工作都出汗了,一定渴了; 在313五樓大食代賣刀削面的攤位,我買午餐時員工主動爲我的面條多加一碟小菜,我趕快如數付錢; 安全距離大使互相幫助,及時交流溝 通,時刻保持安全距離,做出示範。 在烏節大廈,一位診所醫生看到我的口罩濕了,善意地提醒我並主動拿出他的一個新口罩給我更換,而且給我解釋口罩正確的佩戴方法:綠色的那一邊朝外,折疊向下,這樣如果有灰塵等的話就不會接住; 在邵氏大廈底層的伊勢丹超市保安,我們每次來都主動跟我們微笑打招呼,介紹現在商場內部詳細情況、有多少顧客在商場內。有一次商場管理層看到我們就先給我們鞠一躬問候我們,讓我們內心覺得很感動…… 有熟食攤位老板,提出請我們吃午餐而且表示要多給我們飯菜,我們深表感謝離開,繼續工作; 有發廊老板看我們說:“God blessings”; 東陵坊餐廳 Nando’s 在自己的櫥窗上挂出鼓舞 人心的話語。 在東陵坊有一點飲食餐廳Nando’s,在窗戶上挂起了一面很大的標語:We see you, we feel you, we support you,我們看到了你,我們感覺到了你,我們支持你! 在皇族酒店的入門楣上拉起了一幅超大橫幅:SGUnited To our courageous heroes, thank you! Each one of you is in our thoughts and prayers daily. You inspire us. Stay Strong Spirit of RP,我們新心相印,致敬我們勇敢的英雄,謝謝你們! 我們每天心心念念爲你們,你們在鼓舞著我們,我們一起越戰越勇!這就是新加坡精神! 人間自有溫情,這些點點滴滴溫馨時刻,無不對我們都是極大的支持和鼓勵,也增加了我們的責任感和榮譽感。當然作爲工作人員,我們是不可以接受免費的饋贈。我們不可以給新加坡廉潔的形象添加不適當的符號色彩。 在東陵坊超市,超市裏廣播員用最溫馨的話語提醒著購物者:親愛的顧客,您的安全始終是我們最重要的事,爲保持社交距離,在這非常時期,請你注意安全,在結賬時,請按照地面上的安全標志,請保持一米的距離。謝謝您的理解與配合,祝您購物愉快。 我從工作中得到的收獲遠大于付出 不可否認我們工作中偶爾會遇到些許的不愉快、身體會疲勞,特別是兩腳走了一天會很累,但是我從工作中得到的收獲遠遠大于我的付出,我非常榮幸疫情期間能夠成爲服務人員,使我對新加坡的曆史、文化、建築、美食、城市規劃等方面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就單單從烏節路來講,我學到了以下非常有趣的新知識:· 新加坡早期的火車是通過烏節路的:早期的火車站就設在現在的登路,從登路出發經過烏節路到紐頓圈然後進入武吉知馬路,後來路線才改變。烏節路上的鐵路段就是現在的烏節門大廈到翡翠山,烏節門大廈門口的天橋就代表著早期的鐵路,這也是目前烏節路上唯一的一座天橋· 新加坡的第一間超市是設在先得坊的冷藏式超市(COLD STORAGE),成立于1903年· 新加坡的第一間星巴克是在烈大廈一樓,(第一百間在安德遜橋頭的船屋),全新加坡有一百萬的星巴克會員,星巴克一年單單咖啡的銷售量就是三百五十萬杯,平均一天銷售一千杯· 烏節路上的第一個巴刹是在現在的烏節大廈(Orchard Plaza)所在的位置· 在中央商業城四樓的攀岩牆是世界最高的室內攀岩牆· 遠東商業大廈是新加坡最多店鋪的商場,有八百多間· 有最多美食店鋪的商場在313索美塞· 烏節中央商業城是新加坡電梯最多的商場,有十二部電梯· 偉樂坊是新加坡唯一一個安裝旋轉手扶電梯的商場· 偉樂坊裏有老牌百貨公司馬莎(Marks & Spencer)在新加坡開設的第一家咖啡館,這也是新加坡首家餐桌式服務咖啡館· Robinson Hereen大廈就是麒麟大廈· 新加坡第一款歐式軟面包品牌在313地下三樓大餐廳內· 新加坡最長的一個店鋪名字有39個英文字母,在遠東商業中心· 新加坡最短的店鋪就兩個英文字母sf,在313地下三層· 世界最高的“女人”是在烏節中央商業城內,有20米高,左手提著兩個精美的購物袋,代表著烏節路是購物天堂· 泰國大使館是烏節路上的唯一大使館 烏節門天橋就是早期火車從登路火車站 出發、經過烏節路到達翡翠山、在紐頓 圈轉入武吉知馬路的鐵路經過的地方。還有其它有趣的發現,比如:· 烏節路上總共有七家超市而且全部在地下,其中有四家是COLD STORAGE· 有家餐廳的名字是顔色來命名的:Indigo Blue(靛藍)在邵氏中心內· High Tea是英國的下午茶,相當于粵式下午茶· Don Don Donki是日語“唐吉可德”的意思,是一間超市,在烏節中央商城地下· 烏節門大廈裏的音樂最煽情· 在義安城裏就有四間翡翠餐廳,但每間餐廳都售賣不同的美食 新加坡就如一粒多面體的鑽石,每一面都閃耀著光彩,她的美藏在細節裏,是一種“精細之美”,藏在你的不經意之中,需要帶著精美的心情慢慢品嘗,慢走慢看慢欣賞,就比如飲食業者給自己的餐廳取名體現了業者的精思妙想,有一間面食餐廳給自己取名“I want my noodles”,華語譯過來是“見面才吃”。從英文的角度看,這是一句話,直接告訴你這是一家面食館。從華語角度看,不僅告訴人它是面食館,人情味更濃,“你不來我不吃,一直等到你來這碗面才有味道”,就像是戀人相約般。 有一位業者給自己餐廳取名Curry Leaf,咖喱葉餐廳,一聽那名字就讓人聯想到翠綠美味的咖喱香料,在暑熱的赤道給人以涼爽之感。有一位業者給自己餐廳取名The Ship,餐廳本身裝飾的就像一艘船,食客像是在碧波蕩漾的一艘船上享用美食。 烏節路是著名的購物一條街,是遊客的必到之地,逛街就是逛商場,逛商場就是逛商店,就是欣賞櫥窗展示、産品陳設、享受購物之樂。義安城裏的背景音樂最浪漫,配合淡淡的香水味道,就是不購物到裏面走一走也是美妙的享受。如果喜歡搖滾樂的話則可到文華酒店,邊享美食邊欣賞。 大米刻詩須細卡, 岩石雕像要遠觀。新加坡的美是精細之美、纖細之美,而不是粗曠之美、廣野之美;天地有大美,獅城有精美。 對烏節路上的商場特色基本歸類 我們每天走在烏節路上,自己對烏節路有了更深一層全面的認識,我基本上可以把烏節路上的幾個大型商場做一個基本的分類,比如:東陵坊:是最靠近東陵坊一帶豪宅、大使館區的大型商場,二樓商場SCOOP專售各類有機産品;東陵購物中心:是新加坡的“淘寶城”,有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古董、編織地毯、珠寶等。還有多間專業的裁縫;福林商場:俗稱“兒童玩具反鬥城”,是選購兒童玩具、推車的首選;邵氏中心和文華酒店有很多精品美食餐廳;幸運商業中心:大部份店鋪出售的是平價電子産品、衣服、鞋、運動用品和外傭彙錢銀行;義安城是一座超大購物商場,國際大牌應有盡有,每間店鋪裝飾豪華,每一個廣告都是一件藝術品;313索美塞商場比較適合年輕人,交通方便,就坐落于地鐵站上;烏節中央商場有衆多的火鍋自助餐廳和美國烤牛排,一走出電梯就能聞到滿樓飄香;先得坊有特設的母嬰專賣店。 威斯碼商場內的咖啡廳座椅全部用紅色膠帶封閉禁坐,像是 戰地醫院 對烏節路的再認識 從業旅遊業多年以來,每有客人來到,我必然給客人分享烏節路的故事。有一次我問一位客人烏節路這三個字是什麽意思,我得到的答案是:這條路上有很多茂密的大樹,每天都有很多烏鴉在這裏飛來飛去就像過節一樣,所以這條路就叫烏節路。 這是至今爲止我聽到的最奇葩的解釋,顯然這位客人是從字面來理解的。我並沒有嘲笑這位客人的意思。我要感謝他,首先他出國旅遊選擇了新加坡,說明他對新加坡有興趣,想要進一步了解體驗新加坡,而且這正是我講新加坡故事最好的機會,我們也要感謝這位遊客對新加坡的貢獻。 烏節路這條長不過三公裏的路,它不是一條普通的商業街道,是新加坡發展史的縮影,從東陵坊一路走到總統府,這條路不僅講述著從殖民統治到建國的曆史;也講述著從早期種植甘蜜胡椒等香料的植物一條街到如今每年絢麗煥彩的熱帶聖誕樹的轉變;從當初的香料園到如今的購物娛樂街、從最大的果園克雷摩(Claymore)到如今的泰國大使館,講述著新加坡的外交史;董竟俊、邵逸夫等等這些商業巨子的名字不僅展現了早期移民先賢的艱辛,更昭示了奮鬥不止的新加坡精神;從當初的墳場一片到如今的比耐力贏轎車大賽場地的華麗轉身,還有沿路的十一組雕塑作、每一條道路名稱背後都是一段經典的故事等等,無不從每一個截面講述著新加坡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 日本文化裏的豚是華文文化裏的“家豬”的意思 烏節路代表了新加坡的曆史文化、美食文化、建築文化、道路文化、城市規劃文化、娛樂文化、雕塑文化,烏節路就是新加坡文化的一個超濃縮版,也是新加坡經濟的晴雨表,是新加坡一個靓麗的名片,她就像一條彩帶飄揚在新加坡的中央,不僅色彩豔麗而且每一條彩帶都講述著一段段不太遙遠、陌生卻又亘古久遠、耐人尋味的故事。 對商業模式的思考 疫情在打亂了人們正常生活的同時肯定也打亂了既有的商業模式,政府連續推出三個預算案,給企業商家高額津貼、租金回扣等,意在幫助企業、商家、國民度過難關,在我巡視的過程中,我看到一方面各個商場裏絕大多數店鋪是“關門大吉”,另外一方面,很多商場裏的走廊等公共空間空調照開、電梯照開、水電照開、保安照值班、基本設施照常運轉,這對商家來說都是成本。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商務、網購越來越成爲一種趨勢,人們開始反思:我們每個商鋪真的需要這麽大的面積空間嗎?真的有必要支付這麽多的租金嗎?一樣的空間可不可以細分出租給兩三個人或多人共享?商店可不可以只是用作商品展示而不是銷售,鼓勵消費者網購?這樣對商家、租戶、消費者每一方都降低了成本、節省了時間,商場空間是否可以得到最大利益化? 我想一場商業模式變革或許已經在悄然進行中,電子商務勢不可擋,新科技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豐富人們的生活內容,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背離傳統模式、變革轉型走上新軌,將是浴火重生,破繭爲蝶的契機。正如李總理所說:一些行業受到的顛覆性的影響將是長久的。企業必須改變經營模式才能生存,一些工作正在或將被淘汰,受影響的員工必須重新受訓,以勝任新領域的工作。所以客觀地講疫情也給了我們一個重新思考、重新開始的機會。 義安城一個店鋪裏的花已經因, “久旱無雨”而凋枯,它在等待 著甘露的降臨重啓生命。 對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思考與再認識 新加坡無愧于美食天堂的美譽,只要來到這裏,就可以遍嘗世界各國美食,來新加坡一遊不亞于一趟環球之旅,法餐、西班牙餐、意大利餐、美國烤牛排、日餐、韓餐,餐餐特色,美味佳肴。 新加坡把世界各地美食集中在一個屋檐下,這裏也是研究美食文化的好地方。比如,在巡視過程中我就注意到日本餐廳和中餐廳的文化差異,對于豬骨豬排,日餐餐廳挂出的牌子用的“豚”字,而中餐廳則直接用“豬”字,比如豬排。在日本文化裏,豚是指圈養的“家豬”,而華文裏的豬卻是日本文化裏的“野豬”,正好相反。這是因爲日本早期只有野豬沒有家豬,家豬是後來在唐朝時從中國傳入日本的。 對于我們日常料理用的醬油,日本人用黃豆做醬油,叫做“陽油”,台灣早期只有黑豆沒有黃豆,中國大陸、台灣用黑豆做醬油,叫做“陰油”,而日本早期沒有黑豆。新加坡分爲醬油和醬清兩種,爲美食提供了多一種選擇。 快餐起源于西方,三文治在英國發明;玉米、馬鈴薯、番薯分別起源于中南美洲後傳入世界各地,所以爆米花首先在美國出現,北美洲、歐洲人很喜歡炸薯條,更不用說美國發明的可樂了。在313索美塞一樓就有一間爆米花專賣店,生意超好。有資料說電影院售賣爆米花的利潤遠大于電影票的收入。 雖然番薯、馬鈴薯都起源于美洲,但在世界各地,馬鈴薯要比番薯的消費市場大得多,就因爲馬鈴薯本身中性無味,容易烹饪成各種口味而且易于運輸、儲藏。地瓜本身是甜味,較難烹饪成需要的口味,而且番薯含糖較高易變質難儲存運輸,真是一旦紅袍加身就變得嬌貴起來,但炒番薯葉卻是南洋一道令人喜歡的時令蔬菜,而馬鈴薯葉有毒素則無法上桌。 小麥起源于西亞,傳到埃及、歐洲的時候就變成了烤爐裏的面包,法國面包名聞天下;傳到東方的時候就變成了碗裏的面條蒸籠裏的饅頭鍋裏的餃子,傳到南亞則變成飛餅與馕。 快餐文化又是與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正是由于西方經濟發達、汽車發明産生于西方,人們節奏快,快餐就應運而生;東方傳統上是農業國,現代工業姗姗來遲,人們有時間慢慢品嘗,所以面條湯就很適合這種生活方式,而且面條不方便攜帶,要趁熱吃,對包裝有要求,適合堂食。喝茶需要熱水、坐下來、有心情,所以華人叫做“品茶”。 初期的快餐文化著重于快買快食用,快速餵飽肚子,但是當東方也開始現代工業的時候,方便面便應運而生,由台灣華人上世紀六十年代發明的,其目的就是在短時間內讓人吃飽。 了解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化最便捷的方式是了解他的飲食,從飲食著手,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新加坡這塊彈丸之地,各種美食,林林總總,更不用提及米其林美食、印度餐、馬來餐等等,我們就研究這些美食的産生、演化、了解這些美食後面的曆史、文化,人類的發展、進化,已經是洋洋大觀。 新加坡其實就是一盤色拉,這盤色拉原料豐富、色彩豐富、營養豐富、自由搭配、組合精妙、種類繁多、不一而足,色香味營養俱全。每種原料都保持了自己的原味與個性,獨立存在,這既彰顯了新加坡各個族群既獨立存在、保持傳承自己文化特色、互相尊重,又彰顯了各族群相互團結、和諧共處、共存共榮。 313 索美塞一家服裝店櫥窗裏的廣告詞寫得很好:不忘初心,激勵信心,投入戰鬥,戰勝時艱! 繼續講好新加坡故事 這次疫情是對新加坡又一次全面考驗,一次史無前例的抗壓測試。回觀新加坡的曆史,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這樣說,新加坡是一個早産兒,生不逢時又營養不全,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新加坡的話,我會選擇“抗”字,從新加坡這個國家誕生的那一刻起到現在無不在抵抗反抗各種各樣的不利因素,“抗爭”以求獨立自主,“抗旱”以解決水源短缺,“抗地”花費巨資擴展國家土地局限,“抗人”以解決人力資源不足,“抗壓”以解決不利的地緣政治夾縫中求存,這次又面臨著史無前例的疫情共同“抗疫”。 “安全距離大使”是一項神聖的責任,擔負著落實政府政策的重任,我很自豪這一使命,我想我們要傳遞這樣的信息:傳達一個信息:新加坡目前疫情已經到了關鍵時刻,大面積的停工停業,事態嚴重,每一個人都必須重視。政府加大執法力度是正是爲了早日複工。傳達一個意識:距離就是生命,病毒是靠人傳人的,人是病毒的傳播鏈,要切斷這個鏈條,人們就必須保持距離,戴好口罩,爲別人更爲自己,停止傳播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減少不必要走動,“人不動,病毒就不動”。病毒不認人。傳達一種責任:面對這個瘋狂的疫情,你、我、他,每個人都有責任,不是你一個人的事,不是我一個人的事,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是我們大家的事。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沒有人能高高在上。傳達一種精神:團結合作,共同抗疫。什麽是團結?聽從政府的安排規定,團結一致,行動一致。傳達一種情操:不要抱怨,不要責怪,不要推卸,不要投機取巧,不要心存僥幸。少一個人“被病”,少給家人一份擔心,少給政府一份負擔。 這次疫情給新加坡未來經濟增長也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旅遊業等受到的沖擊最大最直接也最深遠,作爲旅遊業者,我的體驗最深刻,新加坡可能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經濟衰退風險。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研究報告說封城一個月,影響一個國家的GDP下跌兩個百分點,以及會帶來一個百分點的後續影響。 這次疫情也是對一個國家國民的考驗,一次“大檢閱”,一次全民健康教育、國家意識教育,一疫封城,萬人空巷,萬民宅家,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袖手旁觀。我們還是勇敢地走出來,支持旅遊局的工作安排,我們積極投入到抗疫第一線,勞工部部長楊莉明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屬于同一個勞動隊伍,我們會度過這次難關,變得更強大。 位于司閣士路上的皇族酒店挂出巨幅橫標爲抗疫一線英 雄祈禱,鼓勵他們發揚新加坡精神,戰勝病毒! 當我們作爲安全大使阻斷病毒傳播的時候,我們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商鋪、每一個人的安全措施實施都不放過,嚴防死守,嚴查密查,一次一次地提醒,面對著可能的不友善、不耐煩、不配合,我們反而更耐心、更友善。 當我們推著疲憊的腳步、披著滿身的汗水回家,回頭望去,我們今天一天沒漏掉一個犄角旮旯,我們感到欣慰,我們無怨無悔,我們期待著明天准時出行,又一次精神抖擻地投入到“小長征”中去。 從淡馬錫到新加坡拉,從龍牙門到新加坡,從紅頭巾到小紅點,從國慶人們穿紅體恤到疫情期間安全大使穿紅色T恤,每一個名詞都是對新加坡的精彩呈現。我祝願一千年以後,新加坡依然屹立于地球繁榮富強,但願那時人們生活的更美好更健康。那時,人們會無比自豪地回憶說,千年以前,我們的先民曾經“斷足求生”,戰勝了有史以來最爲嚴重的病毒危機。 每天我用我的雙腳親吻著這塊土地,磨砂著她的臉頰,親熱著她的肌膚,欣賞著她嬌美的軀體。我們對腳下這塊土地的情感、眷戀、投入就是通過走這種最原始最淳樸的方式與日俱增,我們和這塊土地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榮辱與共、冷暖與共、興衰與共,發生在這裏的任何事都與我們休戚相關,我想這就是一種歸屬感,使命感。 我期待著給我的客人分享新加坡的抗疫故事。圖文來自:趙敏(文化旅遊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