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發布《新加坡學者說中國有效控制疫情就是對人權的保護》一文:
新加坡南洋學會會長許振義9月7日說,中國有效控制新冠疫情,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衆的生命安全,這本身就是對人權的保護。許振義在接受記者書面采訪時說,中國采取果斷措施,不斷累積經驗,不惜一切代價控制新冠疫情。中國把維護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許振義認爲,中國有效控制住疫情,給其他國家和地區抗擊疫情提供了一個重要參考。中國有序推進複工複産,對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恢複,尤其是對抗疫物資的全球供應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中國積極利用科技手段應對新冠病毒,包括積極開展疫苗的研發,對全球抗疫有積極意義。同日,新華社發布許振義的英文采訪報道,內容大致翻譯如下: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基于國情、綜合國力和文化的考慮,各國的抗疫態度不一,模式也不一,有“無爲而治”的,有著重政治的,有經濟和生命並重的,也有一些是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的,中國即是一例。從當初果斷執行武漢“封城”,到北京新發地、東北、新疆等地疫情的果斷處置,到中央支援香港特區的抗疫。中國累積經驗,采取果斷措施,不惜一切代價,把疫情控制在萌芽階段,可見中國把維護人民群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了首位。1948年,聯合國公布《世界人權宣言》,列舉了所有人都有權享受的基本權利和自由。許振義認爲,這些權利和自由不是絕對的,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因事制宜。《世界人權宣言》的第三條就是“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生命權是人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冠病大流行的情況下,維持安全人際距離是目前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要求人們暫時犧牲一部分的行動自由,目的是保護人們更爲基本的生命權和健康權;防疫更是要求個人自由做出小犧牲,從而對群體生命和健康進行大保護。因此,中國有效控制新冠疫情,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衆的生命安全,是對人權的一種保護。許振義認爲,中國控制住疫情,對全球有意義。首先,中國做出防疫抗疫的示範,給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防疫抗疫策略和措施的一個重要參考。其次,作爲人口大國,中國控制住疫情,減少了對全球疫情防控資源的擠兌,給其他國家留出醫療防護用品等寶貴資源。再次,作爲世界工廠,中國控制住疫情,經濟得以恢複運轉,對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的恢複做出重要貢獻,尤其是抗疫物資的全球供應。郁達夫、饒宗頤、王赓武的交彙點————南洋學會在新冠疫情上,許振義寫過《對抗新冠疫情,新加坡爲啥不照抄中國的“作業”》《新加坡哪來的“盲目自信”?又哪來的“佛系成功”?》《疫情獅城故事:新冠流行,我們失去了什麽?又得到了什麽?》等文,也多次在中國央視上介紹新加坡疫情和抗疫措施,在《財新》設有博客。許振義是《新加坡眼》董事經理,也是南洋學會會長。南洋學會,原名“中國南洋學會”,是東南亞華人最早研究南洋課題的學術團體。1940年3月17日,幾位在《星洲日報》編輯部服務的文化人,齊聚在牛車水余東璇街的南天酒樓開會,成立了“中國南洋學會”,他們是姚楠、張禮千、郁達夫、劉士木、關楚璞及許雲樵。當時的基本會員只有19人,首屆理事是上述6位加上在上海的李長傅。中國南洋學會是“以研究與發揚南洋文化學術爲宗旨”。1940年6月,學術刊物《南洋學報》創刊,由許雲樵擔任主編。1958年,中國南洋學會改稱爲“南洋學會”,由黃曼士出任學會主席,王赓武擔任《南洋學報》主編。這個關鍵性的轉變使得學會更本地化,研究重點也更傾向新馬華人史的研究。在王赓武之後,曆任主編爲:鄭子瑜、李庭輝、魏維賢、崔貴強、李勵圖、郭振羽、陳壽仁、楊進發、陳松沾、陳榮照與李志賢。現任主編爲許振義。除了《南洋學報》,南洋學會也出版《南洋學會叢書》等,舉辦各類學術演講和研討會,爲學者研究提供交流平台。80年來,學會能人輩出,大多是上得了新加坡文化史的,健在者不提,先賢就有饒宗頤、連士生、張瘦石、劉抗、黃曼士、陳育菘、莊竹林、林徐典、劉蕙霞等等。南洋學會書庫設于新加坡居士林圖書館(17-19 Kim Yam Road),有上萬冊藏書,歡迎學界諸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