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整個青少年,正逢閉關鎖國時代。咖啡這種洋玩意兒,可真是聞所未聞。而今,已經想不起是什麽時候知道,這世上還有咖啡這種東西的。估計是改革開放之後。那時候在湖北石首工作,出于好奇,我也買過一些速溶咖啡,雖然感覺異香撲鼻,但喝了卻沒有像抽煙那樣上瘾。
(圖源:作者提供)
茶的故鄉在中國 記得在深圳徒步時,每次經過星巴克門前,都會被那種醉人的香味吸引,但終究進去的次數少,有限的幾次都是因爲會朋友,約了在裏面談事。據說魯迅第一次見蕭紅,也是在上海的咖啡店,但自帶了一杯茶。 茶的故鄉在中國,中國人還是喝茶的多。我後來居蘇州吳江,吳江也有朋友帶我去一家咖啡店小坐。那裏的咖啡要八十多元人民幣一杯,覺得太貴了,可朋友說,這裏的咖啡比別處的好喝。 我就使勁聞,慢慢品,但終究有點像老虎嗅薔薇、老牛吃牡丹,找不到感覺。那陣子,我們除了一起喝咖啡,還一起玩玩紫砂壺、煙鬥、折扇,當然也一起喝酒。吳江人有錢,會玩,我是臨老入花叢,樣樣都外行,只覺眼花缭亂。(圖源:網絡)到新加坡後,慢慢地注意到咖啡在此間的境遇與在中國大爲不同。 在中國,咖啡無論怎樣也還是小衆的愛寵,但在新加坡,即便是在華人社會,咖啡也登堂入室,成了平民百姓的日常必需。新加坡的各個角落都有巴刹,每個巴刹都有爲數不少的咖啡攤檔。你無論什麽時候到巴刹去,都可以看到各種年齡的人、各種職業的人,端坐桌前,面前一杯咖啡。 一國的魅力 在于多元 因此有人說,每天喚醒這個島國的,不是晨風朝陽,不是鬧鍾,也不是夢想,而是大街小巷南洋老咖啡的醇香。據說有權威媒體推薦過全球十大咖啡城市,新加坡竟然位列其間。一個以華人爲主體的國族,一個與茶文化有著深厚淵源的群體,居然如此鍾情咖啡,這多少有點讓人感覺驚異。
(圖源:作者提供)看來不同文化的交融並不一定那麽困難,這些華人雖然大都浸淫于中華的古老文化,卻也是現代世界的參與者。那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改變,一身洋裝,一口英語,一本英文原版小說,一份不同于故國的生計。這種來自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都積澱成了一種新的文化,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種新的生活習慣,甚至改變了民衆的氣質。一個國族的魅力,並不在于其領土的大小,而在于其文化的包容與多元。而咖啡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據說還的確發生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史家將西方文明的啓蒙歸功于歐洲從爛醉如泥的酒鬼國度成功轉型爲喝咖啡的理性社會,他們說:”文藝複興抒發的新思潮,部分歸因于一件足以養成新生活的習慣,甚至改變民衆氣質的大事件,那就是咖啡的出現。”雖然這話聽起來有點偏頗,因爲文藝複興發生在歐洲顯然還有別的原因,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廣大的伊斯蘭世界都是禁酒的,都是喝咖啡的,他們爲什麽沒有成爲文藝複興之地呢?但咖啡對于歐洲,還真是有文明助推之功。最起碼,喝咖啡比喝酒要好,無論是對社會還是對個人。對此我很佩服新加坡政府,他們對煙酒、嫖賭的限制,都是出于一種高度的責任與警醒,但他們又不曾禁絕,留有一定的自由度。 用咖啡改變國運 我個人其實是很愛酒的,總覺得人生的詩意離不開酒,但冷靜下來想想,酒雖然帶給過我很多快樂,也的確害了我不少,對身體、對精神、對人生事業都有傷害。我們文化裏的酗酒之風是值得反思與警惕的。李白眠于酒家,天子都叫不上船,自然是風流潇灑,但真有要事,豈不是耽擱了?所以新加坡用咖啡替代酒精,對于改善一個民族的精神,甚至改變國運,都不無裨益。
(圖源:作者提供)在新加坡時間長了,我也入鄉隨俗地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究其原因首先是便宜,也好喝。我還很好奇,一邊喝還一邊問吳江的朋友,想搞清楚新加坡的咖啡怎麽這麽便宜。當然我指的是那種在巴刹或食閣售賣的南洋老咖啡,新加坡肯定也有很貴的咖啡,只是我沒有見識過,我也害怕去那些高檔的地方喝咖啡,那麽多花樣,那麽多品種,千香萬味,我都不知道該點什麽。(圖源:作者提供) 咖啡館 傳統的社交場所 而每天一杯南洋老咖啡對我來說已經足夠奢侈,足以讓我心醉神迷,不僅提神醒腦,還調胃通便,很對我的症。煙酒茶好像都是可以讓人興奮的,但煙害處大已經是衆所周知,我已經戒掉;茶和咖啡比起來卻是另一種風格,更多的是優雅從容,安閑清淡,是拈花一笑的智慧與覺悟,卻少了一些慎密與精進;而我同樣鍾愛的酒,雖然可以”暫憑杯酒長精神”,趁著酒勁高談闊論,看似豪氣幹雲,過後則萎靡不振,幾天緩不過來。咖啡館是傳統的社交場所,同時也是藝術與知性的集散地。新加坡的咖啡館閑談,巴黎的存在主義咖啡館,或者細碎溫情,或者高雅理性,都可以給咖啡記上一功。只不過現代的年輕人,”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這麽鬧下去肯定要醉了,酒偶爾微醺一下,給人生添一點樂趣未嘗不可;咖啡也就一杯兩杯吧,喝多了要失眠的。凡事要有度。(感謝詩與歌的旅行公衆號授權轉載,作者:蔡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