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毅力號”登陸火星,中國天問一號傳回火星照片,人類航天事業又往前邁了一大步。
(天宮一號拍攝的火星照片。圖源:CCTV) 代表民間航天力量的馬斯克曾說“把我葬在火星上”,計劃6年內將SpaceX送上火星。 跟著馬斯克,火箭科技熱度“破圈”,進入商業和大衆的熱門話題。火箭科技不僅是大國的特權,在小紅點新加坡,也有這樣的公司試圖在火箭領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新加坡眼》于2020年12月25日發了一則新加坡發射低空火箭新聞,對此一名網友發起了提問。
在新加坡或東南亞,發射火箭僅僅是爲了科技“跟風”嗎?有什麽實際的用處?新加坡赤道太空系統公司(Equatorial Space Systems,簡稱ESS)的聯合創辦人Eric回答了在民生和商業中,低空火箭有哪些廣泛的運用。
原文如下:
研發火箭的終極目的是發射衛星和深空探測器進入地球軌道或其他星體的軌道,這些儀器有的可以幫助人類更深入的了解自然科學,有的可以搭載一些應用類的科技,爲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提供生活便利。
GPS就是一個最常見的太空應用,民航客機上的Wi-Fi也是用衛星和地面的網絡運營商中轉信號的,在遠洋漁船和貨輪上工作的人可以用海事衛星和家人通話,氣象局用衛星收集數據,林業局用資源衛星監控非法采伐,印度在貧困地區用衛星轉接視頻和語音讓醫生遠程爲村民看病。
(遠洋漁船上的GPS系統)
這些只是衆多應用中比較成熟的案例,但如果沒有火箭,就不可能有這些成就。商用火箭的成本非常高昂,經濟落後的國家根本沒有能力負擔,所以也不會有人去開發更多的太空應用科技。各國民間成立的私人火箭公司的共同目的就是破除像波音這樣的大型軍工企業的壟斷,把發射成本降下來,讓世界上更多的百姓享受太空應用帶來的便利。
美國的SpaceX把傳統軍工企業控制的火箭發射成本從4億美元一發(以德爾塔IV號重型爲例),降低至了6000萬美元一發,也使得美國太空總署能夠負擔重新開展本國載人發射的費用。當然,6000萬美元對于很多國家來說仍然是天文數字,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個成本繼續往下降,如果可以,我們希望是100萬美元就能發射低空軌道小型衛星。如果可以做到,那麽困擾我們已久的印尼霧霾,馬六甲海盜,偏遠地區的基本通信等問題,都可以通過現有的技術迎刃而解——目前唯一的瓶頸就是把這些技術發射上天的費用太高。
(德爾塔IV號重型運載火箭)
我們這樣的公司現在最大困難就是缺乏經費,所以不可能一步登天,造出可以入軌的運載火箭,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證明自己,逐步吸引投資。
所以第一步,我們先發射低空火箭,證明我們的火箭動力技術已經成熟可靠,接下來造更大的火箭越過100公裏卡門線,達到亞軌道,順便爲一些開發衛星應用的企業提供在亞軌道測試衛星零件的服務。第三步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把衛星送入軌道。很多讀者打趣地把我們的火箭比作躥天猴,躥天猴的燃料是火藥。
這讓我想起近代的一場悲哀,發明火藥的國家被他們眼中的蠻夷用火藥轟開了國門。這個事件告訴我們,先學會是好事,但後來的人也可以超越。
在另一次接受采訪時,ESS的聯合創辦人Eric曾說:“新加坡有世界一流的理工科畢業生,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都曾經對探索太空充滿向往。但他們在畢業後不得不接受新加坡乃至整個東南亞都嚴重缺乏從事太空相關工作的機會。東南亞沒有像美國、中國、俄羅斯那樣的太空壟斷地位,也不會有人好心爲我們鋪設這條通往太空的道路,我們只能自己去爭取。” 有了像Eric這樣對太空充滿向往的人才,相信新加坡的低空火箭將來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