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加坡就愛逛牛車水,來牛車水不但要看民俗,還要吃吃吃買買買,還要去佛牙寺拜拜佛。
但你也許不知道在牛車水裏還隱藏著兩條有故事的老街。
牛車水(Chinatown)是新加坡的唐人街,名字的由來也反映了當年華人的一段曆史。
如今牛車水成了新加坡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擁有中國各地的小吃,夜市的牛車水燈火輝煌,像廟會一樣熱鬧。
牛車水大致上爲北到新加坡河,西至新橋路;南至”麥斯威爾”路和克塔艾爾路,東到塞西爾街。
不管你何時來到牛車水,這裏永遠熙熙攘攘,不光是華人,老外也特別愛逛牛車水,來這裏感受這份華人世界的民俗。
早在1819年英國政府爲了發展新加坡經濟,從海外招收了大量勞工,在短短幾年裏使新加坡人口由數百人猛增至數萬人,其中來自中國廣東福建的勞工占了很大的比重。
那時老華工們都住在新加坡河出海口一帶,從事著繁重的碼頭搬運工作。爲了清掃塵土飛揚的街道,每天用牛車載水沖洗。
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之後,從中國南來的華人更多了,大部分人就住在現在的牛車水區。于是萊佛士索性把這個區劃爲華人居住區。
當年新加坡還沒有自來水設備,全市所需要的水都得用牛車自市郊載到市中心,再由市中心轉往市內各地。
由于唐人街位于中心地區,于是這個以牛車載水供應用水的區域就被叫做牛車水。
牛車水有一個金碧輝煌的寺廟佛牙寺 (BTRTS), 是在2002年11月由釋法照法師創立的,在2003年2月20日在社團法令下注冊。
新加坡佛牙寺正殿供養一尊莊嚴的彌勒尊佛,又稱“一生補處菩薩”或又稱“未來佛”和“彌勒如來”。寺內供有佛牙,還有上千座金佛。
寺裏每天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人們來到這裏燒香拜佛,爲家人祈福。
佛牙寺內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舍利子。這些舍利子來自僧人身體的各個部位,有骨利子、血利子、腦利子等等。不同部位的舍利子顔色不同,在燈光下流光溢彩。
可惜的是,展示舍利子的區域禁止拍照,感興趣的最好親自去參觀一下。
牛車水雖已經曆了無數的滄海桑田,但不變的是代代相傳的保持宗教和個人家庭傳統的那份努力與執著。
當年下南洋的華人祖先乘著平底小船在大海上飄飄蕩蕩幾個月,九死一生的來到新加坡,靠的就是這份執著吧?
這是一家榴蓮店,老板一看就是一個特別會經營的人,不大的店面裏竟用如此大的一面牆貼滿了顧客和老板的合影。
△ 紋身店老板的花臂
這是一家紋身店,老板極爲熱情,還爲我展示胳膊上的紋身和旁邊是各式的紋身圖案。
△ 中國傳統燈籠
南洋老咖啡,門口的招牌上寫著:”堅持傳統,呈現南洋咖啡好味道“,讓人忍不住買買買。
牛車水是華人的老街,牛車水裏有著無數華人的辛酸故事。
而妓女街和死人街的故事讓我印象尤爲深刻。
史密斯街紅燈區就在牛車水的一角。
史密斯街俗稱“戲院街”,因爲戰前牛車水的娛樂中心梨春院就坐落在此。橫巷爲丁加奴街(登嘉樓街)。
史密斯街也曾叫 “紅燈區”, 因爲在1901年,在這條街上有超過25間妓院。街頭巷尾,都有女人在倚門賣笑。
當時的男性移民人數遠超女性,因此娼妓業在殖民時期的新加坡一枝獨秀。
直到1930年,政府援引海峽殖民地法令第15章的《保護婦女和少女法令》來取締娼妓賣淫活動,從此擺脫了紅燈區的汙名。
當年史密斯街上的妓院多數爲華人經營,有兩家日本人經營。
這裏妓女的生活極其悲慘,很少有活著離開這裏的。
另外,史密斯街還有另一個有趣的傳說:一名福建人乘船千裏迢迢來到新加坡這個南方小島。
一上岸,海關人員便問他的姓名?他聽不明白海關人員的的話;便問道:“什麽?”
海關人員沒再多問便在入境表格上填上“Smith”(史密斯)。原來,福建話的“什麽”聽起來像英文的“Smith”(史密斯)。因此海關人員便把他的名字寫成“史密斯”,後來他成爲了這條史密斯街的居民或名人。
現在的史密斯街已經是一條露天美食街,風味地道、價格實惠。來這裏逛最擔心的就是挑花了眼,不知道吃什麽。
離妓女街不遠就是死人街。
那是一條同樣擁擠吵雜,約莫幾十公尺長的小街。街的一邊是佛牙寺,一邊是人來人往的商鋪。錯落其間的還有做遊客生意的小店。整排店面的上頭則是有半世紀曆史的公共組屋。
很少人知道,其實才不過一甲子之前,這裏的景象迥然不同。
以前這條街兩旁大都是殡儀館,俗稱“大難館”的殡儀館是許多病入膏肓的窮人們“待終”的地方。
這些窮人通常會親自在一樓選定自己的棺材和身後的供品、紙錢,然後便上樓等待自己的諱日。
當時新加坡人居住的地方狹窄,活人都不夠住,更別說給垂死的人騰出空間了。況且人們還相信死人會給他們的住處帶來厄運,于是”大難館“應運而生,不但爲垂死的人提供棲身之所,還妥善安排他們的身後事。
大難館給的寄宿條件其實相當簡單,往往只是一張床和簡單的夥食。醫藥不發達的南洋,一旦染上瘴疠之疾,其實也沒什麽治愈的余地,生病往往痛苦而淒恻。
新加坡國家檔案館曾經整理出幾卷老醫生的訪談,談到了這些死亡之屋,仍不免喟歎當時疾病不養的悲涼景況。
有時醫生被拜托到大難館去開立死亡證明,卻發現即將被釘入棺椁的病人,其實還有一息尚存。驚嚇之余,只能馬上求援,把氣若遊絲的患者送到鄰近的“Si Pai Por(潮州話的醫院)”。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再後來,政府禁止了這裏殡儀館和妓院的設立,如今我們看到的這兩條街已經被繁榮的商鋪所取代,只有立在街口的兩塊牌子,告訴我們這裏曾經的故事。
本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