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凌遲專家,打破記錄,剮了袁崇煥3600多刀
崇禎帝一輩子的遺憾就是沒有賢臣來輔佐自己收拾殘局。當他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袁崇煥時,顯然認為是在除掉一個比魏忠賢還要壞的奸臣,而不是在殺掉整個明末最優秀的軍事家。對明亡清興歷史感興趣的人,一直在問:如果袁崇煥不死,明朝會不會滅亡?以後的歷史會怎樣?
劊子手的回憶
老趙曾經是大明朝最好的劊子手。最好的意思與最多不同,最多是殺的數量,最好是技術上的精益求精
像他這種職業素養很高的專家通常只做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象砍頭這種粗活兒,老趙35歲以後再也沒接過。
老趙專攻凌遲。凌遲作為一種技藝發展到極致,是在大明朝。在明朝以前,凌遲有六六36刀以及360刀兩種。
罪行輕一點的,六六36刀,刀刀見洞,頃刻之間結果性命。遇到罪行重的,則要剮360刀。具體做法是要用漁網網住人,取刀一片片的將從漁網鼓出來的人肉割去,直到360刀斷氣為止。
大明朝的太祖爺朱元璋是個對酷刑很有興趣的人,據說他曾經發明了活剝人皮的技術。朱爺爺認為凌遲作為最具威懾力的肉刑360刀就把人殺死,太不過癮也嚇不住人,覺得至少要割3600刀才解恨。但當時的劊子手,沒有一個能做到,因為剮不到那個數,人就已經死了。
多少年後,一個優秀的劊子手,在擂場比武時,整整剮了3543刀,罵聲不止的犯人才斷氣,這個記錄離朱爺爺的要求還差57刀,但已經被認為很難做到了。這個記錄使大明律有了一條新規定:凌遲之刑最重,要割3543刀。這個優秀的劊子手是老趙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個時候,劊子手的職業是世襲的,子承父業,一代一代就傳到了老趙。
在刑部,能夠把人剮3543刀才死的人並不多,老趙就是其中之一。只有罪大惡極的頂級罪犯才由他來行刑。
老趙如今已經回到遠離京城的老家。
崇禎17年,李闖進了京,崇禎爺弔死在煤山。接著吳三桂帶著辮子兵趕跑了李闖。老趙就是在那個時候回的家。多年的劊子手生涯,他已經積累了一筆不算太少的家產,使他在這個亂世能夠比一般人生活得安逸一點。
老趙已經回鄉20多年了,早些時候還是想著要回京城重操舊業,因為他聽說刑部的老領導先是做了李闖的官,接著又做了新皇帝的官。只要有皇帝,就要有人給他殺人。這是老趙父親也是他的師傅教他手藝時說的話。明朝的劊子手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屬於特種行業,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壟斷行業。父親在他上崗第一天,給他講了不少話,主要是告訴他做這一行不丟人,在三百六十行中絕對不算是下行。
但是老趙終於沒有去成北京。因為從京城那邊傳出的消息說,新皇上處死犯人主要是大辟和腰斬,不怎麼用凌遲。
老趙心裡說:到底是韃子皇帝啊,一點都不講究。
晚年的老趙,經常回憶起他早年凌遲犯人的情形。人山人海啊,指甲大的一片人肉一錢銀子,一隻只高舉著銀子的手,爭先恐後地從老趙手裡換人肉吃。殺了那麼多人,犯人什麼樣兒老趙基本上全忘了,只記得看客們一隻只拿著銀子換人肉的手以及和酒吞肉的嘴巴。每次幹完活兒,三、四百兩銀子是少不了的。除了少量分給兩個助手外,這些銀子都姓了趙。
但是老趙還是記得一個很特別的犯人。那個人好像姓袁,對了,刑部的長官好像叫他「袁蠻子」。狗日的袁蠻子喪了天良,勾引辮子兵打到了北京城。那天的情形真是群情激憤啊,人聲鼎沸,那麼多人,爭先恐後的拿銀子買他的肉吃。受到現場氣氛感染,老趙記得那天發揮得特別好,多割了100多刀。
這個袁蠻子真是一條硬漢啊。老趙記起行刑的前一天晚上。長官拿來一包鴉片,暗示給犯人服下。被犯人拒絕了。於是老趙對這個黑瘦的矮個子南蠻子留下了印象。幾乎所有的重刑犯在臨刑前都要服下某種麻醉藥,只有這個人例外。
在行刑過程中,這個南蠻子一聲不吭,只是心肺之間發出類似嘆息的聲音。在以後的多少年中,老趙耳邊彷佛一直能夠聽到這種奇怪的嘆息聲。
另一件與袁蠻子有關,令老趙困惑不解的事是,被凌遲的袁蠻子只剩下骨頭架上的腦袋,被梟首後掛在城樓上示眾,竟然在過了一夜後不翼而飛。本來皇上準備在示眾幾天後拿到遼東的各個邊寨去展示一下的,竟然不明不白的丟了。
問題很嚴重,皇上很惱火。刑部的名捕出動了,東廠和錦衣衛的高手出動了。幾個月過去,腦袋終於沒有找到。
老趙晚年一直在想:這麼硬的一條漢子,連死都不怕,為什麼要勾結辮子兵?袁蠻子的腦袋到去了哪裡?
在老趙的回憶中,袁蠻子叫袁崇煥。
這個人在明亡清興的歷史中是個大大的風雲人物。
明朝末年,遼東邊境的後金崛起,他們擅長騎馬射箭,來去如風,被稱為「建州野人」,他們掠奪人口,毀壞城池,搶劫財物,成為朝廷的大患。面對兇猛善戰的滿人,明軍畏之如虎。在明清之間發生的大大小小几十次戰役中,只有袁崇煥真正打敗過清軍。
袁崇煥,公元1584年出生,從小就是個牛人。凡牛人,出生在哪裡,現在都是要爭的。爭到了,地方上就可以打名人牌,以歷史文化資源促進經濟建設。所以,關於袁崇煥的老家在哪裡,廣東人說是東莞人,廣西人說是藤縣人。也有人折衷一點說,祖籍是東莞,讀書在藤縣。李濟深先生曾經就此寫詩道:「縣誌至今傳兩地,田園猶在不需爭。」意思說兩廣都是英雄的故鄉,大家就不用爭了。
袁崇煥書讀得好,14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這對那個時候的南方人來說不得了的事。當時,經濟文化的中心已經從黃河流域南移到長江流域,但嶺南還是相對落後的地方。有的縣幾十年不出一個舉人,不要說進士了。袁崇煥,一個商人的兒子,出生於非官非宦的家庭,能夠高中大明朝第40名進士,成為天子門生,在那個年代確實是一個神話。現在在北京孔廟的題名碑上還刻著袁崇煥的名字。名字的後面有一行小字「廣西藤縣籍」。根據《藤縣誌》記載,整個明朝276年,廣西藤縣只有5人中進士,平均55年才出一名進士,也就是說全縣每兩代人才出一名進士,可見多麼不容易。
袁崇煥是個讀書人,但他又不同於一般的讀書人。
明朝讀書人的強項是做八股文,空談心性,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里寫了不少這個樣子的人。袁崇煥與眾不同,他最喜歡的話題是軍事,當時遼東邊境已經很不安寧,袁崇煥特別喜歡與人談論這方面的話題。碰到一些退伍的老兵,袁崇煥和他們聊起遼東的邊防情況,一談就是大半天。中舉後,袁崇煥考進士考了5次,每次都是步行進京,十多年裡,大部分時間是在旅途之中,每到一處,總是結合地形地貌研究如何行兵布陣。
可以說,袁崇煥天生就具有軍事家的潛質。現在在袁崇煥的故鄉,還流傳著他的一些故事,其中一個故事叫「土地公公守遼東」。故事說,袁崇煥小時候上私塾,聽老師講到後金在遼東邊境擄掠,生靈塗炭。袁崇煥聽了,滿腔憤怒,放學路上經過土地廟時,撿起路邊的瓦片,在牆上寫道:「土地公,土地公,快快守遼東!」據說,自從袁崇煥寫了這句話以後,土地像轟然倒塌,而且再也塑不起來。傳述這個故事的老百姓說土地公公是奉了未來兵部尚書的命令去守邊疆去了。
進士及第後,袁崇煥被朝廷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邵武縣誌》記載他能文能武,平日勤習武功。在擔任縣令時,有一次居民失火,身穿朝服朝靴的他救火心切,急忙跳上屋頂,登牆如履平地,幫助將大火撲滅。從這個記載看來,袁崇煥的體能不錯,甚至有一定的武功基礎,這為他以後的戎馬生涯奠定了基礎。
天啟二年,袁崇煥在邵武知縣位置上任滿3年,來到京城接受朝廷的考核。
遼東邊防的形勢已經很緊張,有一次,天啟帝甚至驚惶失措地抓住首輔葉向高的衣服哭起來。京城裡的大小官員巴不得跑到外地去,金榜題名的進士們也不願意留在京師做官,那些無職無位的富戶們早就躲到鄉下去了。
袁崇煥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京城的。在京城述職的閒暇,袁崇煥經常發表一些對於遼東軍事的見解。他可不是光會做八股文的書呆子,對於時局的看法大多說在點子上。
御史侯恂是個愛才的人,袁崇煥的軍事才能引起了侯恂的注意。
機遇是為有準備的人提供的。侯恂向朝廷上奏說:「袁崇煥能力超強,應該破格使用。」
朝廷正在用人之際,天啟帝聽從了侯恂的建議,破格任命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官不大,正六品,卻很重要,主要掌管招兵買馬,賞功罰過,還包括後勤財務等事情。在當時人看來,這是一個肥缺,可以撈很多很多的錢。當時明朝財政的很大一部分用在國防上,官員在這樣的位置上雁過拔毛撈一點對當時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
但是袁崇煥關心的不是升官發財,他想的是有一個位置,為國家多做一點事情,讓老百姓少受一點罪。這使得他與一般得官兒有所不同,顯得怪怪的。
更怪的是袁崇煥在兵部主事位置上不久,就突然不見了,上司找不到他,下級找不到他。大家沒辦法,問他的家丁,家丁說:「我也不知道袁大人到哪裡去了。」於是,兵部一位主事失蹤的消息就在京城裡傳開了。
但是袁崇煥還是回來了,原來他一個人一匹馬去關外考察地理情況去了。回來以後的袁崇煥向大家介紹山海關的形勢,信心十足地說:「只要有軍隊,有糧餉,我一個人就能守住。」
袁崇煥說這話的時候的明軍已經被後金打怕了,朝廷需要人到遼東去當官,往往是人人想辦法推託,誰也不敢去。皇帝經常為這一類的事發愁,處分、罷官,好像都不管用。大家都被嚇破了膽,袁崇煥卻自己站出來表示願意做點事,這讓喜歡做木工活兒的明熹宗天啟帝覺得很另類。
於是,袁崇煥又升了一級,被任命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關監軍。朝廷還從內帑撥銀20萬兩,讓他去招兵買馬。當然,對於朝廷來說,20萬兩銀子對於龐大的遼東防務經費來說並不是一個大的數目。朝廷也是抱著病急亂投醫的心理花點錢試試,沒想到袁崇煥一不小心把事情做大了,用20萬兩的啟動資金打造了明亡清興歷史上最有戰鬥力的一支軍隊,這支軍隊後來的人們稱之為關寧鐵騎。
袁崇煥開始軍旅生涯的時候,大明王朝正在一天天的腐爛下去,沒有非常之人採取非常手段,不足以挽狂瀾於既倒。
布衣程本直是袁崇煥的知己,他稱袁崇煥為「痴心人」、「潑膽漢」,視袁崇煥為舉國上下唯一肯承擔重任的人。
袁崇煥自稱「大明朝的亡命之徒」。亡命徒是沒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袁崇煥曾經說:「予何人哉?十年以來,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子不得以為夫,手足不得以為兄弟,交遊不得以為朋友,予何人哉?直謂之大明國里一亡命之徒,可也。」
亡命徒的特徵是敢於賭。袁崇煥是用自己的生命來賭明朝的命運。下級無條件服從上級是封建官場的遊戲規則,但是自視為亡命徒的袁崇煥卻無視這條規則,屢次與上級叫板,弄得上級很沒面子。
在擔任山海關監軍時,袁崇煥在守遼方略上和頂頭上司遼東經略王在晉意見分歧,王主張退守山海關,袁主張在關外200里處建築寧遠城。袁崇煥堅持己見,越級奏告首輔葉向高。最終在孫承宗的支持下,迫使王在晉離職。袁崇煥按照自己的設想將防線北移,在寧遠築城,花了兩年時間才完工。
新築的寧遠城城高牆厚,成為關外的重鎮。這座城把滿洲重兵擋在關外21年之久。
明朝自成祖以後有太監監軍的傳統,軍隊的戰略部署甚至連火器倉庫的鑰匙都由太監掌管。太監代表皇帝監軍是是多年的慣例,誰也不敢吭聲。但是袁崇煥竟然上疏皇帝要求約束太監的所作所為,這自然得罪了閹黨。
在寧遠大戰前夕,他違背經略高第的撤退命令堅守孤城。逼得高第任其所為。即使是對袁崇煥有提攜之恩的孫承宗,袁崇煥也經常據理力爭。孫承宗曾經出擊後金,導致柳河之敗,袁崇煥當面批評說「若輩貪功,至有柳河之敗」,一點不留情面。
袁崇煥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豪傑精神,這是他能夠在明末危局中力挽狂瀾的力量所在,但同時又使得他與同時代人落落寡合,沒有共同語言。其所作所為雖然無可厚非,但卻為日後的蒙冤受屈下獄乃至被磔刑留下了隱患。
寧錦大捷,努爾哈赤之死與袁崇煥的罷官—崇禎帝自毀長城(連載之三)
努爾哈赤是個軍事天才,他首先通過一系列戰爭,統一了女真各個部落。
萬曆四十五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攻明。努爾哈赤起兵時只有十三付鎧甲,通過一次次的打敗明軍的軍事行動,後金不斷壯大。到了袁崇煥守寧遠的時候,後金軍隊已經發展到10多萬人。
天啟五年(1625),後金定都瀋陽,隨時準備進攻明朝。這時,明朝廷由太監魏忠賢掌權,用閹黨高第取代孫承宗經略遼東。高第這個人懦弱,也沒有才能,主張關外不能守,盡撤去錦州以及大、小凌河以及遼西廣大地區。袁崇煥反對這種臨陣脫逃的做法,力主「有進無退」,哭誓:「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努爾哈赤根本沒有把袁崇煥放在眼裡,說「小小的寧遠,我用靴尖就能踢倒。」天啟六年,努爾哈赤乘袁崇煥孤立無援,率兵十三萬西渡遼河,連陷錦州等地。二十三日又派精銳之師猛攻寧遠,又派人勸降。
努兒哈赤派人到寧遠向袁崇煥傳話:「我這次帶了20萬大軍來攻,寧遠是絕對守不住的。你如果獻城投降,我一定大加優待,封為大官。」
袁崇煥回話說:「你以前也占領過錦州和寧遠,後來還不是放棄了。20萬大軍恐怕有水份吧,我看只有13萬。你來攻,我死守。」
努爾哈赤自起兵以來,兵鋒所指,明軍無不望風披靡。如今一個無名小輩竟然膽敢挑戰,努爾哈赤不由大怒,親自督軍大舉攻城。後金軍漫山遍野撲向寧遠。後金士兵從小就騎馬射箭,非常彪悍兇猛。為了在騎馬奔馳時不被頭髮遮住臉,女真男人全都把前額剃光,把頭髮結成一根辮子。漢人稱他們為辮子兵,畏之如虎。
後金軍很快就攻到了城下,而城中卻鴉鵲無聲。突然之間,城中點起萬朵火把,一時間箭矢如雨。當後金軍迫近城牆時,這時從城頭的垛口推出了許多又長又大的木櫃,這些大木櫃一半在城內,一半在城外,木櫃中伏有身著盔甲的明軍士兵,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將大木櫃拉進來,在裝矢石出去投擲。接著埋在城邊的火藥地雷爆發,土石飛揚,後金士兵和戰馬被炸得血肉橫飛。
努兒哈赤覺得情況不妙,他在想怎麼固守寧遠的明軍這麼能打?
努爾哈赤不知道袁崇煥的軍隊雖少,卻都是出於自願前來防守寧遠的。兩年不到的時間,袁崇煥已經把這一萬餘人都訓練成敢死之士。
後金軍的進攻越來越猛烈,袁崇煥命令軍士架起了紅衣大炮。紅衣大炮一共13門,是袁崇煥省吃儉用到處籌措銀兩才跟葡萄牙人換來的。
紅衣大炮的威力很大,每一炮打出去,火藥和鐵砂四處飛迸,打得敵人屍橫遍野。在這之前,後金軍還從未見識過火炮的威力。眼見橫飛的血肉殘肢,即使兇猛如虎的後金士兵也不禁心生怯意。
但是在努爾哈赤親自督戰下,遭到挫折的後金軍依然有進無退,拚死衝來。
在戰鬥中,袁崇煥兩次中箭受傷。部將勸他退出前沿陣地,袁崇煥厲聲道:「寧遠雖只區區一城,但與國家的存亡有關。寧遠要是不守,數年之後,咱們的父母兄弟都成為韃子的奴隸了。我若膽小怕死,就算僥倖保住一條性命,又有什麼樂趣。」將士們在主將的感召之下,頂住了後金軍一撥又一撥的進攻。
二十五日,後金軍又來猛攻,袁崇煥率領將士死戰。紅衣大炮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炮過之處,後金軍死傷無數。勇猛善戰的女真兵有些遲疑了,進攻隊形出現了混亂。努爾哈赤大怒,再次到前線督戰。袁崇煥發現遠處黃旗下有一人在指揮後金軍攻城,於是令明軍開炮攻擊。一炮正中,指揮的人受傷倒下。周圍的後金士兵立即撲上去搶救,放聲大哭。
不久,後金軍的攻勢就停止了。袁崇煥不知,明軍擊傷的正是努爾哈赤本人。努爾哈赤被救回營後立即下令停止攻城。第二天,大軍撤退,這是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打的唯一的一次敗仗。
寧遠一戰打得極其慘烈,後金軍留在城下的屍體有上萬具,而明軍射出得箭也有十幾萬支,城內儲存的火藥也快打光了。寧遠堅固的城牆上被後金軍挖出了70多個洞穴,如果再打下去,後果真的不可設想。滿城百姓看到絕處逢生,又是殺豬宰羊,又是伏地大哭,紛紛感謝袁大人的救命之恩。
經此一戰,袁崇煥和努爾哈赤惺惺相惜。袁崇煥派人送了一份禮物和一封書信給正在退軍的努爾哈赤,信中說:「老將軍橫行天下為時已久,今日敗在我的手下,只怕也是天意啊。」努爾哈赤對袁崇煥也很佩服,回送了名馬和其它禮物,約期再戰。
撤軍路上,努爾哈赤對幾個兒子說:「我自25歲起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什麼一個小小的寧遠城就打不下來?」心中感到十分鬱悶,這一年的8月,努爾哈赤憂鬱而死。
這一仗打破了後金軍「滿萬不可敵」的神話,史稱寧遠大捷。
寧遠大捷後,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他以遼人守遼東的方略,內撫軍民,外修邊備。動員前此流落關內的遼人返鄉生產,使得慘遭掠奪、滿目瘡痍的關外危疆竟成為遠近聞名的樂土。
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稱帝,定國號為清。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六日,皇太極親率精兵15萬西犯,十一日,攻破大、小凌河,即圍攻錦州,揚言「誓報父仇」。
這時的明軍在袁崇煥的訓練下,戰鬥力已經今非昔比。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已成氣候,清軍的一次次進攻都被擊退。雙方數萬大軍混雜在一起白刃相搏,血雨紛飛,明軍絲毫不落下風。
袁崇煥派尤世祿、祖大壽率領精兵四千人馳援;又命守將滿桂出城迎敵,崇煥自己靠著城牆大聲呼喊,激勵士兵鬥志。在戰鬥中,紅衣大炮再次發揮了威力,後金四王子被轟擊受傷。三十日,皇太極只好退兵。六月初四,皇太極又佯攻錦州,實際上轉移主力奔赴寧遠,中途遭遇明軍兩路伏兵夾擊,及抵寧遠城下,復遭守軍的西洋大炮轟擊,清兵死傷狼藉。與此同時,袁崇煥命令祖大壽、尤世祿從錦州回援,迂迴圍殲清兵於寧遠城外,清兵見勢不妙,回過頭來再攻打錦州,袁指揮部下追擊。這一仗前後打了一個多月,最終以清兵的失敗而告終。史稱「寧錦大捷」,在這次戰役中,皇太極的長子、次子陣亡,大將固山額真、牛祿額真等30餘人戰死,皇太極傷心得痛哭不已。
寧錦大捷令大明朝野上下欣喜異常,但賞罰事宜卻都是由太監魏忠賢來安排處理。袁崇煥作為整個戰役的總指揮,由於不願意阿附魏忠賢,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和升遷。魏忠賢誣衊袁崇煥「錦州危急時按兵不動,為暮氣大甚」,罪加一等。昏庸的天啟帝竟然因此罷了袁崇煥的官。袁崇煥回到自己的故鄉。
崇禎即位, 京城腳下的戰鬥—崇禎帝自毀長城(連載之四)
在袁崇煥黯然回鄉的途中,天啟帝朱由校病死,他的弟弟朱由檢也就是明朝最後的一個皇帝崇禎帝即位。
崇禎剛做皇帝時候的表現可圈可點,堪稱少年有為。多少年後,毛澤東主席還說崇禎皇帝不能算昏君。
1628年也就是崇禎即位的第二年8月,崇禎以雷霆手段誅殺了魏忠賢,瓦解了閹黨集團。隨後崇禎重新啟用袁崇煥,拜兵部尚書,督師薊遼,賜尚方寶劍。兵部尚書是最高軍事行政官,督師是最高軍事指揮官,袁崇煥以一力承擔,達到了其軍事生涯的最高峰。
袁崇煥上任以後,著手整頓軍務。崇禎元年七月、十月,寧遠和錦州皆先後發生譁變,崇煥都作了妥善處理,主要是淘汰老弱,定兵定餉,加強對士兵的操練。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整,遼東四鎮關寧、登萊、天津、薊州共有官兵10.3萬人,馬8.1萬匹,而且糧餉充足。崇禎元年,清兵三次入侵,都被袁崇煥擊敗。
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清兵大舉侵犯,繞開袁崇煥的防線,取道蒙古,從長城大安口入圍遵化直逼京師。10萬清軍如潮水一樣突破長城奔北京而去。袁崇煥聞報不免大驚失色。但他立即做出了一系列決策:命令祖大壽精選寧遠兵進京解圍,袁崇煥率領關寧鐵騎九千晝夜奔馳,其中的五千人比清兵提前三天抵京。滿兵一路趕來,得知袁軍已經在北京,無不大驚失色,以為援軍從天而降。袁崇煥與山海關總兵滿桂合力在北京城外各門阻擊後金軍,以不足一萬的軍隊對抗滿兵十萬大軍。
兩軍首先在京郊廣渠門外展開激戰。
廣渠門外一片曠野,在這裡遇到袁崇煥部,皇太極很高興。皇太極親自督戰,要在戰場上殺死袁崇煥,為父親報一箭之仇。
戰鬥極為慘烈,任憑後金騎兵如何左衝右突,明軍始終陣形不亂。戰鬥持續到黃昏,畢竟明軍兵力單薄,戰場形勢危急。袁崇煥親臨前線作戰,鎧甲上中箭無數,象刺蝟一樣。
一枝流矢射中了袁崇煥的臂膀,袁崇煥忍痛拔出,鼓聲不息……
看著恍若戰神的袁崇煥,皇太極目瞪口呆。他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十萬大軍奈何不了袁崇煥區區五千兵馬。但是這是事實。
皇太極下令加大攻擊力度,就在袁崇煥快要支撐不下去的時候,祖大壽的四千增援軍隊到了。祖大壽的部隊是關寧鐵騎的精銳,一投入戰鬥就扭轉了局勢。祖大壽的人馬在後金軍的側後翼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後金軍在兩面夾擊之下,最終陷入了無可救藥的混亂之中。長時間的激戰,後金軍傷亡慘重,長途奔襲的暴戾之氣遇到挫折慢慢轉化為對袁崇煥的畏懼心理,隨著戰鬥的持續,這種畏懼心理還在逐漸擴散、蔓延。
後金軍開始動搖。皇太極也無法判斷究竟有多少明軍,他不敢戀戰,率部撤至南海子紮營。夜晚,皇太極登高巡視,遙望袁崇煥的營地壁壘森嚴、軍帳嚴整,深知已無消滅袁崇煥的可能。想起白天的戰鬥八旗兵死傷無數,皇太極羞惱不已:袁崇煥這傢伙真是可恨之極。
兩軍對峙了一段時間後,明朝各地勤王軍馬日益逼近北京,形勢開始向有利於明軍的方向發展。袁崇煥早在回援京師的時候,就已經安排侯世祿、尤世威等部兵力去截斷清兵後路,而預計到初二日、初三日關寧大軍的主力就能趕到。界時會同京畿附近的明朝各路軍隊依據北京堅固的防禦體系,重創清兵主力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