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想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對待婚姻能如此草率,好像是到了年齡要應付差事,如同一個木偶被急於「抱孫子」的長輩們提拉著。
文|新京報記者李驍晉 編輯 | 胡傑
今年春節,父母和外公外婆都不準備再催妹妹相親了。
在河南林州的鄉村,24歲還沒定下婚事,已經被視作異類。而過了年就25周歲的妹妹,明顯成了大家眼中的「剩女」。
妹妹沒上過大學,長相不太出眾, 160厘米的身高,皮膚較白,微胖,一笑起來眼睛就眯成一道縫。
從19歲開始,來家裡為她說媒的人就沒斷過。相過二三十次後,她和我們都精疲力盡。
跟著父親學了一段時間會計業務後,在家人請託下,輾轉於多個建築公司。
直到3個多月前,她的工作才穩定下來,這次是在城裡一家文化旅遊公司做會計,剛去收入不算高,生活得靠家裡貼補。
但妹妹心氣高,她不甘於隨便交出自己的一生。她羨慕我外地求學,在北京找到穩定的工作。她卻不然,到處都是熟人圈,各種規矩。
6年來,她一直拒絕接受自己的命運,但又無法擺脫,所以雙方拉鋸戰升級為持久戰——她相中的家人看不上,家裡相中的她又看不對眼。
於是,二三十個相親對象都結婚了,有的孩子都上了幼兒園,她就「剩」了下來。
「相親要趁早」
馬上就要過年了。
每到這時候,村裡老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像年終總結一樣掰著指頭「盤點」:有多少家的孩子要結婚了,又有多少家的孩子還沒找著對象。
妹妹自然屬於後者。
與前幾年七八姑八大姨紛紛出動、見面就問「找到對象沒,啥時候結婚」不同,這幾天家裡相對冷清。她放了假,每天做做家務看看書,偶爾逗小侄子玩。
這樣的情形在早前是不可能出現的,此前一到年關,妹妹要麼是在相親,要麼就是在相親的路上。
「相親要趁早」,尤其是妹妹這種沒有讀大學的,高中一畢業,家裡就開始操心她的婚事。
作為「中國建築之鄉」,《林州年鑑》記載,百萬林州人中就有20萬人從事建築行業。具體到我的家族,外公、叔伯、姑父、姨父、舅舅,都以建築為生,堂哥、表弟也是。
幾十年來,這裡的青年出路基本上只有兩條:考上大學在外工作的是極少數,其他幾乎都是中學畢業後跟家人四處闖蕩。
在婚戀觀上,上大學的不想找學歷低的,有固定工作的不想找「臨時工」。
妹妹也一樣,她的交際圈子並不大。因此相親對象幾乎都是建築產業鏈相關工作人員。
每到年底,全國各地的「建築候鳥」紛紛回鄉。這是適齡青年相親的最佳時間,為了不耽誤工期,有人甚至在半個月內,就完成相親結婚兩步走。
2017年,林州組織了多次相親活動。受訪者供圖
由於歷史上重男輕女觀念導致的男多女少現實,當地人普遍認為,年輕女性可以在婚戀市場獲得更好的「溢價」,也掌握更多的主動權。有的兩家滿意後,會按照老家習俗先舉行婚禮,到法定結婚年齡再領證。
但妹妹的相親路始終不太平坦。有的是「雞飛狗跳」屬相不和;有的要求到外地定居不再回來;有的會問她是否接受婚後兩地分居;有的貼心地過分,每天重複問,在幹什麼,吃飯沒有,吃的什麼……
遇到最多的情況是,對方看一眼,簡單聊幾句,就問,「年底有結婚打算嗎?不結咱就別浪費時間了」。
她也有心儀過的對象。
他叫王峰,比妹妹大四歲。「我們是不是見過」?因為和相過的一個男生很像,第一次見面時,她誤以為世界太小,不同的媒人竟介紹了同一個相親對象。
「你這是相親的常用語嗎?我可沒見過你。」對方笑著說。跟以往相親「自我介紹式」的程序化相比,這次見面氣氛不錯。
他們一起去放生。妹妹描述,那天陽光很好,她坐在副駕駛,聽著音樂,和王峰聊到家庭、自由,以及對愛情的看法。把魚放進水庫,她看著它們游遠的瞬間,感覺很好。
體貼細心、相處愉快,又有共同話題,兩人感情進展很快,不到一個月就見了男方家人。
「只想擁有一份簡簡單單的感情。」她在朋友圈裡寫到。並想著彼此再了解一下,如果合適,就談婚論嫁。
但家裡堅決不同意。
「這麼多男的一個都配不上你」?
不同意的原因,包括男方家境一般,沒有穩定工作,家裡甚至還搬出算命先生,說他們「八字不合」。
更重要的是,他們非常希望促成她和另一個相親對象的婚事。
那個男孩叫李超,比妹妹大兩歲,他爺爺和我外公是朋友,他父親和我父親是同學,更重要的是他在建築公司懂技術收入較高——知根知底、條件不錯,家人都覺得,這是最好的選擇。
對方家人結親的願望也十分強烈。他們不斷託人來撮合,邀請妹妹去家裡做客,還安排家屬們聚在一起吃飯討論兩人的事。
但妹妹非常牴觸家裡安排,她覺得相親是兩個人的事,希望結婚是基於自己的意願。她對李超並無好感,覺得對方個子不高,長相也不是喜歡的類型,而且比較沉悶。
2016年7月,妹妹在林州某購物廣場逛街。受訪者供圖
兩人觀念也不一樣。李超是要努力掙錢,並攢下來留給孩子,他焦慮「下一代娶媳婦沒錢不行」。而妹妹認為男方首先應該關心的,是自己。「自己都沒結婚,就想到要為孩子結婚準備,也太早了吧?」
家裡並不這麼想,他們考慮妹妹學歷、長相、身材,認為早點結婚生子才是正事。「你倆怎麼樣了?女孩要早點出嫁,年齡大了就不好找了。」每次回老家,外婆就勸,這樣條件的錯過就沒了,你找個窮家去吃苦受罪嗎?
「戰火」甚至會轉移到母親身上。「都是你慣的,她要是嫁不出去,你可後悔去吧!」外婆責備母親「做不了閨女的主」——母親結婚,就是聽從家裡安排,外公看中父親有文化。
自己願意的家裡不同意,家裡願意的自己又不情願。那段時間,妹妹一直在搖擺。她想過「要不然就這樣嫁了算了」,但又不甘心就這樣委屈自己。
經不起家人軟磨硬泡,最後她決定再去見一下李超。
但見過面後,她氣沖沖地回來。
「我做錯什麼了,想找個什麼樣的自己做決定不行嗎?兩家人關係好我是不是就非得嫁給他?相個親憑什麼這麼多人都來干涉?」她用力碰上屋門,一夜無話。
原來,李超約著去水庫玩,但她上車後發現,他的父母甚至幾個姑姑都在車裡。他們上來就問:你覺得我們李超有啥不好的?
本來就覺得彆扭的妹妹說了句他還好,就是話不多。沒想到對方反問,「我們李超是不愛說話,但是能掙錢呀,而且其他條件都不錯,你想找個什麼樣的?」
這個問題,也成為她在家裡被盤問的日常。他們一致認為,妹妹太挑了,要不然「這麼多男的一個都配不上你」?
結婚要找相處舒服的才行
那段時間,叔叔打來電話,說是一個建築公司招人,去山西做工。妹妹問都沒問,就去了山西。
走了沒多久,王峰就發來消息,告訴她要結婚了。「他說自己年齡不小了,家裡著急,不想再等。而且如果等到最後,我還是沒有嫁給他,他就什麼都錯過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李超也在電話里問她:你要願意,咱們年底就結婚;你要不願意,我今年肯定是要結婚的。
果然,到了年底,姥姥告訴妹妹:李超結婚了。
妹妹想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對待婚姻能如此草率,好像是到了年齡急於應付差事,如同一個木偶被急於「抱孫子」的長輩們提拉著。
臘月二十八,妹妹在老家宅院貼春聯、門畫。受訪者供圖
事實上,村子裡,年輕人被逼婚生子情況非常普遍。除了在外地工作脫離老關係網生存的,那些找不到合適的或者不太想結婚的年輕人,都面臨非常大的壓力。
「你家孩子怎麼還沒結婚呀,找著對象沒啊,可得抓緊」。一過25歲,父母就該著急了。要是孩子大了沒結婚,父母就會覺得「丟臉」,大門都不出。尤其到了年底,結婚的扎堆,樂曲通過一個個音響放大,歡快和喜慶傳達到全村。
家人再次埋怨妹妹沒抓住機會。妹妹也提過當時心情很複雜,李超很合適結婚,但兩人真的沒有感情。她還是堅持,結婚要找相處舒服的才行。
此後,在山西工作期間,她還談了個對象。對方比她大7歲,很有想法也很體貼,但家裡覺得年齡差太大,而且男方條件不好,工作一般,還是外地人怕兩地分居,完全不同意。
最終,妹妹放棄了這段感情。相了這麼多次不行,她特別傷心,每天都很消沉。
她開始消極面對相親。「嫁誰不是嫁」,她降低了預期,進入最為頻繁的相親階段,有時一天都能見兩三個。
樓上阿姨介紹了個小伙子,陳浩,1米8高,長得不錯,獨生子,有房有車。
妹妹發生了很大變化。她越來越像匆匆結婚的王峰和李超,完成任務般,對陳浩十分主動。見面沒多久她就問對方:覺得我怎麼樣?可以繼續發展嗎?
「接觸時間不長,需要好好談談。」他說。
陳浩喜歡玩遊戲,基本上每次約,都是在網吧,而妹妹則隨叫隨到。但有一次,他約著出去,妹妹等了一天,連個電話都沒有。接下來又有幾次都是如此。
覺察到不對勁的母親託人打聽到,一直有個女孩兒在追陳浩,經常跑去他家裡洗衣服做飯,他不喜歡對方,但也從不拒絕。
妹妹此後再也沒聯繫過他。
如果遇到合適的,就出嫁
這幾年,妹妹陸陸續續通過媒人得知,相過親的那些男孩,都結婚了。
電影《徵婚啟事》劇照。
在林州,結婚意味著「負擔」,部分家庭甚至返貧。六萬,八萬,甚至一二十萬的彩禮,還要在城裡買房買車,這對於打工家庭而言,只能是負債纍纍。
年輕男孩們鮮有能力承擔自己的結婚開銷,絕大部分需要上面兩代老人背負。一兒一女的家庭輕鬆,女兒的彩禮往往可以為兒子娶親湊一筆不小的份子。有兩個兒子的家庭就慘了,不但老大說親更難,娶到兒媳後,負債纍纍的父母還得外出打工,為老二娶妻攢錢。
每個男方家庭都會被置於放大鏡下來回檢視:一家老小會不會賺錢?父母有沒有遺傳病和重症?男孩交際能力活套不活套?准婆婆多少歲,身體咋樣,有沒有力氣在未來幫助照顧孫子?
女孩也輕鬆不到哪裡去。無論我們多不願意面對,在老家相親市場,女性最被看中的價值,就是生育,再就是長相、身高和脾性。
像妹妹這樣,過了25歲還沒出嫁,在相親市場上的籌碼會越來越少,配比的男性質量也只能更差——當大多數適齡青年步入婚姻,那些不具備自我獨立能力的年輕人,只能貶值,最後灰頭土臉。這反過來,又強化早婚早育的合理性。
到了去年,妹妹的處境開始不妙。很少有人再為她說媒,甚至有的與同行達成共識:她要求太高,某某家條件那麼好都不嫁。
妹妹也意識到,感情的不順利,婚姻的不自主,與家裡過度干涉有關,但根本原因,還是自己經濟和精神上,沒有實現自立。她很羨慕我考上大學,然後自由戀愛,經濟獨立,不必經歷她所經歷的一切。
為有效遏制農村婚喪陋習和不良社會風氣,林州市去年11月發布《紅白事參考標準》,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彩禮總數控制在3萬元以內(包括訂婚、結婚)。提倡「不要房、不要車,自己家業自己創」的自強創業觀,摒棄因婚借貸、婚後還帳尤其是讓老人背帳還帳等陋習。
林州總工會、婦女聯合會等部門,也多次組織開展相親活動。旨在為單身青年搭建良好的交友、交流、相親平台,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拒絕天價彩禮、相互攀比之風。
可能是受有些相親對象結婚不久即離婚的觸動,家人也慢慢想開了,他們更願意和妹妹一起等待合適的那個人。
外婆暫時擱置信奉了一輩子的「女人就要趕緊嫁出去,找個依靠」的想法。她曾經因為妹妹的婚事,急得整夜整夜睡不著覺,現在不再催促她。
母親發現,這個社會沒有文化的人,跟有文化的人,活法大不一樣。她全力支持妹妹學會計,並多次提及,很後悔當初妹妹厭學不想讀書時,家裡沒有強迫她繼續讀下去。
妹妹也不那麼著急了。去年,她考過初級會計後,在城裡這家旅遊文化公司穩定下來。雖然收入不算高,但她非常滿意,認識了一群很談得來的同事。
她們在工作之餘,聚餐,逛街,看電影,有的相親次數比她還多,年齡也不小了,但都不著急結婚。
妹妹說,新的一年要好好工作,當然,相親還是要繼續,如果遇到合適的,就出嫁。
(文中相親對象均為化名)
小時候,電視機里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長大了,慢慢明白,走得到的地方是遠方,回得去的地方是故鄉。
離故鄉越來越近,「年味兒」才越來越濃。故鄉那層層疊疊的煙火、蜿蜒曲折的小路、熟悉的菜香,甚至偶起的幾聲犬吠,都是辭舊迎新的標配。我們離開故鄉在外打拚,回鄉的期待卻不曾停歇。
2018年伊始,我們再一次凝望故鄉。在那裡,8年留學生度過了歸鄉後的第一個春節,大齡女人生下了二胎女兒,一個即將消失的村落拍下了一張全村福……
我們試圖呈現中國版圖上不同風貌的故鄉,從一個個故事裡勾勒大變革時代的微觀圖景、尋找故鄉給予新時代奮進者的給養。我們記錄他們的故事,也是記錄社會發展的印痕和力量。
責任編輯:張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