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去廣西憑祥的友誼關,在金雞山頂鎮南炮臺發現一門清末留下的大炮,炮口竟然卡著一發沒打出去的炮彈。在當地戍守的邊防官兵告訴我,這門大炮發射第一發彈就卡住了,保持原狀100多年。這讓人很震驚: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
當過炮兵的人都知道,即使火炮技術發展到今天,卡彈依然是個棘手而又無法避免的裝備故障。
炮彈裝入炮膛後,用擊針擊發葯筒內的底火,推動彈丸高速發射衝出炮膛,輸彈機構、容彈具受損變形、炮膛污垢、炮彈不合格或裝彈不到位,都可能導致炮彈卡膛。一旦出現這一問題,卡在膛內的炮彈退難以退、拔難以拔,處理稍不注意就可能觸發引信,釀成炸膛事故。
由於處理卡膛故障很危險,通常營連分隊不能擅自處理,而是要請旅裡團裡的專業修理技師來支援。我記得有一次實彈射擊,遇到一門火炮卡膛了,副營長當即命令全營暫停射擊,副團長帶著修理所技師匆匆趕到,讓所有幹部戰士全部疏散,僅留副營長帶一名技師上前處理。
我們在遠處屏息看到,技師站在炮口前端,用頂端套著帽子形狀的退彈棍,從炮口處伸進去,罩住彈丸頭部,緩慢地頂推、旋轉,讓這發隨時可能爆炸的炮彈緩緩後退。副營長趴在炮管後部觀察,不斷提示。當彈丸成功退出炮膛,副營長接住,卸了引信,頓時如釋重負。就這麼個事,技師立了功,但人人服氣,人家可是冒了生命危險幹這活的。
圖註:金雞山共有鎮南、鎮中、鎮北3座炮臺,分別設一門120毫米口徑克虜伯要塞炮。卡膛的為鎮南炮,此圖中上了紅漆的炮來自鎮中炮臺,被軍博拖到北京收藏。我認為軍博在3門炮中選擇鎮中炮而不是鎮南的卡膛炮,實在是重大失誤,兩者的收藏價值天壤之別。
圖註:這門卡膛炮安裝於旋轉跑台,底座鋪設鋼軌,可180度調整射擊角度,炮臺倚山而建,以青石砌就,一側建有營房、彈藥庫等。炮臺工堅料實,建造得法,戰守有資——廣西提督蘇元春在廣西邊防工程建設上下的苦功是世人公認的。
(二)
卡彈既然到今天都難以避免,所以100多年前金雞山這門火炮卡膛不足為奇。奇怪的是,它為什麼打第一發就卡住了,畢竟這是李鴻章從德國進口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有聲譽的克虜伯火炮。
圖註:Krupp,被譯成「克虜伯」,一戰以來的戰爭巨獸。
「克虜伯」,在火炮發展史上是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名詞,在中國的名聲同樣很大,系清代國防的骨幹裝備,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庚子之役隨處可見其身影,民國後克虜伯在軍閥大戰、抗日戰爭中依然老當益壯。我們現在去長城、去海岸、去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關隘城樓,都能看到克虜伯火炮和石獅子在一起,成為歷史的見證、風景的組成。
克虜伯為什麼能夠達到當時火炮技術的巔峰,原因是它超越了巨炮時代的粗放。
在拼口徑的時代,大炮發射的是鐵球石球,只能殺傷落點附近目標,不太求機動、不大講成本,更不可能有多少精度。
圖註:君士坦丁堡城下,攻城炮兵在做發射準備,這些火炮發射的重型石彈震撼了君士坦丁堡城牆。火炮這樣的怪獸登上戰爭舞臺,顛覆了傳統的城堡攻防、兩軍對陣戰爭樣式。
圖註:陳列於克林姆林宮牆外的「沙皇大炮」。這種追求口徑的巨炮操作起來非常複雜和困難,而且其巨大後坐會讓炮管橫衝直撞,再加上炸膛和射偏的幾率大,打起仗來對自己和友軍的威脅甚至比對敵人還大,所以沙皇也就是拿它嚇嚇人的。
而空心爆破彈的出現,讓炮彈落地後既破壞工事,又能以爆炸衝擊波和彈片大範圍殺傷人員。火炮有了膛線並實現炮尾裝填,則賦予火炮更大的射程、更好的穩定性、更快的裝填。德意志的克虜伯家族,正是憑藉這些成就了鐵與血的傳奇。
1850年前後,克虜伯家族的創始人弗裡德里希和阿爾弗雷德通宵達旦地試驗,製造出了以他們家族名稱命名的克虜伯火炮。1867年,他們的產品在巴黎世博會亮相,克虜伯重型攻城炮名聲大起,標誌著德意志躋身火炮工業強國之列。
儘管克虜伯火炮達到了當時火炮製造工藝的巔峰,但那時候的冶金技術決定了炮管的剛度、耐高溫耐燒蝕性不可能完美。這導致大炮每發射一枚炮彈,都會讓炮膛燒蝕磨損一些。這樣的磨損雖然微小,卻不能被克虜伯容忍。於是,克虜伯兵工廠想了個辦法,將每門炮的所有炮彈都編上號,彈丸的口徑從小到大排好,先從最小編號即最小口徑的炮彈開始發射,此後每一枚炮彈的口徑比前一枚稍大。發射到一定次數後,炮管就得更換。
圖註:克虜伯兵工廠製造的「大伯莎」炮彈。
問題就出在這裡。清軍從德國進口火炮,當然一併進口炮彈。克虜伯兵工廠按照炮膛磨損的速度,將炮彈都編了號,必須按順序打,但是清軍在試射時將發射炮彈的順序弄錯了,第一次開火用的是編號最大的一發炮彈也就是口徑最大的那發,結果炮彈卡在了炮口。雖然很難找到當時的史料驗證,但這確實是最合理、可能性最大的解釋。
坊間還有另一種說法,說是德國與法國勾結,故意賣給清軍不合格炮彈而導致卡膛。我認為這種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因為在其它同型火炮中並無這一問題,而且克虜伯這樣講究世界聲譽且與清廷簽訂巨額軍購訂單的大鱷,是不屑做如此勾當的。
(三)
讓人納悶的是,既然進口了世界最先進的克虜伯火炮,清軍的裝備保障水準即使不強,也不至於卡膛故障都處理不了,讓這門昂貴的進口火炮一卡就卡100多年,成為一堆廢鐵。
進口和安裝克虜伯火炮,是在中法戰爭後。時任廣西提督蘇元春為加強對駐越法軍的防禦,從1886年開始修復鎮南關和周邊炮臺,歷時近20年建成大型炮臺34座、中型炮臺48座、炮壘83座,安裝各類大炮119門。這個被稱為「南疆小長城」的綜合防禦體系,被譽為「烏鴉飛不過,老鼠鑽不進」,迄今仍是我廣西邊防的陣地依託。
圖註:蘇元春(1844~1908),廣西提督,協助主帥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後,經營廣西防務19年,以「身先士卒,勇善冠軍」而聞名清軍。後遭彈劾被流放,客死新疆。
金雞山炮台,就是「南疆小長城」的龍頭,卡膛這門炮,是金雞山鎮南、鎮中、鎮北3座炮臺的鎮南炮,在如此要害位置花了3萬多兩白銀的火炮,怎麼能一卡彈就不管?清軍當然會想方設法處理,但處理之難是他們沒料到的。
以克虜伯120毫米口徑要塞炮460米/秒的設計初速,炮彈出膛的慣性巨大。在出膛瞬間突然被炮口卡住,無疑造成巨大的抱緊力。
我們至今常用的退彈辦法,仍是用退彈器在炮口處罩住炮彈前部,用力往後頂。由於炮彈前部有引信,還不能用蠻力。當時清軍炮兵即便數人合力,也很難推動這發緊緊卡死的炮彈。
那麼就只好歇口氣。時間稍長,問題更嚴重,冷卻後的炮管和彈丸抱得更緊,後來鏽蝕到了一起,就完全成了一個鋼鐵整體。漂洋過海引進的火炮,退貨是不可能的,是否退錢難以考證,交涉起來恐怕也怪不了克虜伯兵工廠,這是操作失誤嘛。
這門炮雖然沒能打出一發彈,但擺在金雞山上依然有威懾作用。蘇元春苦心經營構築的防線威震南疆,讓法軍10餘年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這門火炮即使沒有任何故障,也不會有轟擊敵人的機會。
(四)
100多年來,這門卡膛炮默默立於金雞山巔,從未打出一發炮彈,卻見證了戰火硝煙、時代更迭。
1907年12月2日,孫中山、黃興發動鎮南關起義。12月4日,起義軍佔領炮臺,孫中山親自開炮(當然不是那門卡膛炮)轟擊清軍。孫中山寫道:「反清二十餘年,此日始得親發炮擊清軍耳!」這是孫中山一生唯一一次親手開炮、唯一一次在前線參戰。
1949年11月,我軍發起廣西戰役,白崇禧集團崩潰後逃往越南。12月11日,四野39軍115師343團3營7連把紅旗插上了鎮南關,標誌廣西全境解放。這一天,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紀念日。上圖為戰士們在炮臺上留影,與他們合影的古炮,正是那門卡膛炮。
1979年作戰,炮臺經歷了敵軍炮彈的洗禮,但安然無恙。炮臺一側的矮牆上那首《炮臺銘》,寫盡了歲月的滄桑:往事越千年,日照金雞巔。莫道干戈休,古炮尚嗚咽。
圖註:友誼關關樓。漢朝設關,名雍雞關,後改名界首關、大南關,從明代開始叫鎮南關。1953年改稱睦南關,1965年改為友誼關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