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新加坡政策“↑免費訂閱微信平台
新加坡政府將撥款6600萬元來落實新加坡的首個文化遺産發展總藍圖,全面而長遠地爲後代保存我們的共同文化遺産。國家文物局今年將開始推行“新加坡文化遺産計劃”中的首個五年計劃。
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昨天在國會辯論她的部門新財政年開支預算時透露上述消息。
她也宣布,新加坡在今年2月22日正式成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締約國,通過簽署這一國際公約,確保新加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以代代相傳。
作爲締約國,新加坡下來將致力于讓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國家文物局下來幾個月將與本地社群對話,找出能讓新加坡人産生共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新加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各族群的傳統藝術、民間習俗、節日慶典、宗教儀式、本地歌曲,還有國人最愛的傳統美食等。
2008年時,中國的昆曲、古琴藝術,日本的能樂、歌舞伎,韓國的清唱板索裏和宮廷宗廟祭祀禮樂成功申請入遺。韓國在同一年讓“江陵端午祭”入遺曾引發爭議,但中國隔年成功讓“端午節”也入遺,平息爭議。像日本和食、韓國泡菜、中國書法、篆刻、剪紙、針灸,珠算、京劇、粵劇、南音等,都是被列入聯合國名錄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
據了解,新加坡政府還未決定推動哪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入遺,當務之急是先廣泛征詢國人的意見,攜手草擬一份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産清單。最終被選定的入遺項目,必須能反映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質,同時能凝聚國人,而且是被大家共同珍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申遺的目的是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和相關文化遺産的能見度,最終目的是與國際社會分享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傅海燕說,政府也計劃在下來兩年修改憲法,更好地保護新加坡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捍衛新加坡的考古曆史。政府將在下個月的新加坡文化遺産節公布更多詳情。
“新加坡文化遺産計劃”由四大主題組成,分別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珍藏”和“我們的社群”。
(信息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長按二維碼,新加坡最新官方政策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