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總統,富總統
美國前任副總統約瑟夫·拜登曾經自嘲是國會中最窮的人。他在2016年初接受CNN採訪的時候表示,為了籌錢給孩子治病,他一度動過賣房的念頭。不過此舉遭到了歐巴馬的反對:「別賣那棟房子!我會給你錢。不管你需要多少,我都會給你錢。」
歐巴馬貴為美國總統,收入自然要比拜登高一等。他的年薪為40萬美元,而拜登只有23萬。即使在退休之後,歐巴馬仍有許多賺錢法門。出書和演講都能給他帶來不菲的酬勞。反觀拜登,退休之後恐怕收入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可謂同人不同命,同傘不同柄。
回顧歷史,像歐巴馬一樣過著瀟灑人生的前任總統不在少數,不過總體而言,多在現代,尤其是二戰之後。吉米·卡特是喬治亞州的大農場主,卸任之後無需為生計發愁。布希父子自不待言,兩人出身於政治世家,多年來積累下豐厚的家產,即使退休後每天打獵釣魚,依然能夠維持優哉游哉的生活。柯林頓來自落後的阿肯色州,家境不算寬裕,加上任內吃了幾場官司,欠下不少律師費用,剛退休的時候一度債台高築。幸好他精力充沛,利用邀約不斷的演說和出書,現在已經脫貧致富。
在1958年建立總統退休金制度之前,退休總統的收入渠道不多,不少總統都過著十分貧寒的生活,境況較拜登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傑斐遜是第一個瀕臨破產的前任總統。他本來家產不少,在維吉尼亞擁有5000英畝的種植園和200名奴隸。不過,由於退休之後打理不善,又沒有別的收入來源,以致負債纍纍。他曾想拍賣土地來償還欠債,但是不了了之,最後不得不出售心愛的藏書來籌錢。傑斐遜去世之後,他的女兒只能靠福利救濟過日子。
傑斐遜在1815年把藏書出售給了國會
建國一代的總統在離任之後大都面臨經濟上的窘迫困境。詹姆斯·麥迪遜全靠打理種植園謀生,結果因為遇上各種天災,加上繼子詐騙的人禍,令他晚景頗為淒涼。詹姆斯·門羅在任期間俸祿不多,支出不少,離任時已經不得不要賣地還債。他曾經致信亞當斯總統和國會,要求提供經濟援助,否則難以維持生活,結果音信全無。他去向傑斐遜求助,卻發現他比自己還要慘澹。幸好後來亞當斯總統給他女婿提供了一份紐約郵政局長的職務,才讓他得以安度晚年。
除了建國一代,尤利西斯·格蘭特和哈里·杜魯門可能是最為著名的貧窮退休總統。格蘭特出身行伍,戰功顯赫,擔任總統期間政績也不差,可惜不善投資。他在退休之後參與了一個兒子和朋友發起的投資項目,結果被兒子朋友捲走了錢財,血本無歸。格蘭特從此陷入了赤貧,不久就在紐約去世。
杜魯門出身低微,成長於密蘇里州的一個小鎮上。從政之後他做過不少投資,包括礦產和石油公司,但都以失敗告終,因而背上不少債務。當上總統之後,工資都用來還債,沒有存下多少錢。這對他的退休生活影響不小。幸而在他卸任之後不久,美國國會就通過了前任總統退休金法令,使他成為第一個享受退休金的前任總統,得以安穩度日。
工資
總統難當,退休總統更難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總統的收入不算高,而且遲遲沒有加薪。
說起來有點難以置信,美國的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剛上任的時候是沒有工資的,因為那時候國會還沒有湊夠人,所以也沒有辦法通過法案給總統發工資。按照建國之初的制度安排,美國總統的年薪為2.5萬美元。但是華盛頓可能覺得自己本來收入就高,又或者覺得拿錢有違古典政治風度,主動提出放棄他的工資收入,但是沒有獲得國會的同意。
2.5萬美元是什麼概念?根據麥迪森的《世界經濟千年史》,美國剛剛獲得獨立的時候,人均GDP還不足一千美元。也就是說,美國總統的工資是人均GDP的25倍。按照這個比例,如果當時的美國總統生活在今天的中國,他能拿到一百萬人民幣左右的年薪。這聽起來還不錯,不過跟母國英國相比,可能不算什麼。當時英國的有名富豪是貝德福德公爵、薩瑟蘭公爵等人,他們擁有巨大的財富,光是地產就價值500萬英鎊。華盛頓雖然坐擁8000英畝的莊園和300名奴隸,堪稱北美地區最富有的人之一,但是他在英國基本排不上號,頂多算是一個小鄉紳。
華盛頓的弗農山莊足足有8000英畝大
雖然如此,毫無疑問,這筆工資已經相當不菲。不過,考慮到總統頂多只能當兩任,想憑工資積蓄來養老,恐怕有難度,況且總統一般也存不下錢來。因為早期的總統沒有額外津貼,所以各種社交活動的組織費用或者日常的開銷都要完全由自己負責,到退休的時候大多已經所剩無幾。
卸任之後收入沒有著落,可是人至少還能再活十幾二十年,如此一來,就算工資再高,也經不住坐吃山空。如果還要做一些公益活動,基本就只能等著破產了。傑斐遜就是一個好例子。他本來就不善經營,工資積蓄也不多,還把錢都投入到了維吉尼亞大學的建設之中,導致他退休幾年之後就債台高築。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總統的工資即使能存一些下來,這筆錢可能也會越來越不值錢。更為要命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工資水漲船高,但是總統的工資卻始終不見提高。
從1789年華盛頓就任總統開始,直到1873年格蘭特擔任總統的時候才漲了第一次工資,由2.5萬美元增至5萬美元。此時美國已經經歷了18任總統,一共84年。在此期間,美國的人均GDP已經翻了幾倍,實際上相當於總統的收入大大下降了。難怪總統卸任之後日子越來越難過。1845年當選的詹姆斯·波爾克、1850年當選的米勒德·菲爾莫爾和1869年當選的格蘭特都是著名的越活越窮的退休總統。
從1873年開始,總統的年薪一共增加了五次。第二次是1909年,漲到了7.5萬;第三次在1949年,上升到了10萬;第四次在1969年,增至20萬;第五次在1999年,漲到了40萬美元。平均每次加薪的周期是42年。
如果把通貨膨脹的因素考慮在內,經過折算之後,1873年第一次加薪之後的5萬美元只相當於今天的67.8萬美元,1909年的7.9萬相當於今天的136萬,1949年的10萬相當於今天的68.5萬,1969年的20萬相當於今天的90萬。如今美國總統的工資卻只有40萬美元,也就是說,以上每一個加薪節點的工資經過折算之後,都要比現在的工資水平要高。換而言之,美國總統的工資始終趕不上通脹的速度,反而越來越有下降的趨勢。
退休金
既然工資積蓄指望不上,那麼拿固定的退休金總能維持生活了吧?可惜不行,因為一直到1958年美國才建立了總統退休金制度。在此之前,總統卸任之後從政府那裡幾乎連一分錢都拿不到。
早在19世紀就有人對此充滿怨言。詹姆斯·門羅退休之後就曾致信美國政府,要求援助一貧如洗的傑斐遜,這其實也是為他自己發聲,因為他也是境況淒涼。1850年當選總統的菲爾莫爾在職期間開銷過大,卸任的時候已經沒剩多少積蓄。他寫信給美國政府,建議從此之後給予退休總統每年1.2萬美元的補貼。他怒氣沖沖地說:「我們的總統們,竟然被冷落地撇在一邊,無人理睬,或許還迫於生計,在街道的拐角上開個雜貨店,這真是國家的恥辱……我們選舉一個人當總統,期望他誠實地辦事,或許還能放棄盈利的職業。然而,我們在利用他以後,就讓他隱居起來,也許還任其陷入貧困。」
菲爾莫爾出身貧苦農家,退休之後日子相當不好過
除了以上幾位之外,格蘭特也曾對美國政府提出類似要求,但都沒有下文。1912年,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曾經提議自己出資,提供給退休總統每年2.5萬美元的養老金。但是因為這有政治獻金之嫌,最後不了了之。
說到退休金的問題,並不能怪美國政府對退休總統涼薄。事實上,在羅斯福新政之前,整個美國幾乎都沒有人拿退休金或養老金。
美國自從殖民開拓以來,一直有非常強烈的個人主義傳統。形成於十九世紀的美國夢,其內涵就是無論哪一個人,無論出身貧賤高貴,只要來到美國,經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都能過上好日子,而不需要依賴任何政府或個人的援助。
美國夢的形成既有清教徒的傳統,也有自由放任主義的影響。後者在19世紀的鍍金時代對經濟影響尤為明顯。自由放任主義經濟鼓勵進取的競爭性的個人主義,提倡市場的自由發展,拒絕國家的干預。正如當時的一位經濟學家所說,「天意會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時間,想出一個解決方案……儘管可能緩慢,經常遇到干擾,但我們相信改良和進步是支配地球的自然法則。」這樣的思想發展到極端就會認為,救濟窮人或者限制富人都是錯誤的,是對上帝意志的干擾。
正因如此,當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在新政期間開始著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時候,立即引發了大量的反對聲音。有人認為,這會導致勞動人口的減少,因為一到了領取退休金的年齡,人們就不工作了;也有人質疑,這分明就是變相的社會主義制度,只會產生大量懶漢。此事一度驚動最高法院,幸而最後相關法案仍在國會獲得通過。
儘管普通人已經可以拿退休金,但是總統的退休金仍然付諸闕如。放在今天,這就是一份沒有五險一金的低端工作。幸好二十多年之後,到1958年,美國終於通過了《前總統法案》,規定每年給予前總統2.5萬退休金。到了今天,這一數字已經漲到了20萬。從此美國總統不用擔心退休之後吃西北風的問題。
謀生法門
在沒有退休金的時代,美國的前總統們怎麼維持生活呢?
今天,卸任之後的總統基本都以演講和出書為生。以柯林頓為例。他退休的時候才50多歲,年富力強,聲稱要做最風光的退休總統。他每年發表的演講多達一百多場,至於演講的出場費,據媒體報道,是每場25萬美元。以此來算,他每年光在演說方面就能入帳2500多萬。除此之外,他還通過出版回憶錄和自傳來撈金。《我的生活》一書就給他帶來了1500萬美元的報酬。除了柯林頓之外,其他幾位在世卸任總統的收入也不遑多讓。歐巴馬夫婦的回憶錄稿酬據稱高達6000萬美元。
柯林頓的自傳稿酬高達1500萬美元
現在的卸任總統之所以過得如此風光,得感謝這個傳媒時代。由於媒體的發達,他們即便在退休之後仍然能夠維持較高的曝光率和知名度,加上交通發達,他們可以飛往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可以說不愁沒有顧客。
但在傳媒時代到來之前,總統退休之後的賺錢選擇就比較少了。貴為前任總統,肯定不能放下身段到企業任職,也不可能去做一些有失身份的事情。
在建國初期,當過總統的人多數都是來自維吉尼亞的莊園主。對於他們來說,退休之後的生活較為簡單,歸隱田園基本就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務農自有風險所在。天災、蟲害乃至市場的價格波動都有可能對收入產生重大影響。在這方面,麥迪遜就是一個反面例子。他在退休之後回老家經營農場,沒想到接連遇到各種天災,加上又遇到詐騙,堪稱一夜回到解放前。
除了經營農場,專注投資也是退休總統的一個謀生辦法。不過很可惜,在這方面,退休總統並不比一般人眼光獨到。上文提到的格蘭特、杜魯門都是投資失敗的典型。除非是大企業家出身,否則投資致富的總統十分罕見,其中胡佛是代表人物。
胡佛早年是工程師出身,此君曾經來華工作,通過詐騙取得開灤煤礦股權,獲利不少。之後他還到了澳大利亞負責礦產公司的經營,開發了不少技術創新,其創立的公司後來成為今天的力拓公司的一部分。因此,他的資產一直不少,到了退休之後不需養老金也能過得很好。不過,當1958年給前任總統發放退休金的時候,他仍然選擇接受,因為擔心拒絕的話會讓他的好朋友杜魯門難堪。
在19世紀,傳媒業也已經開始發展。有人開始找卸任總統撰寫回憶錄或自傳,但是稿酬不多,扣完稅之後所剩無幾。格蘭特就曾試過出自傳來賺錢,可惜最後也沒獲得多少收入。
務農、投資和出書,這是二戰之前的退休總統的三大謀生法門。至於仍有政治雄心,那還可以選擇繼續從政。克利夫蘭在卸任之後,過了四年又再次參選總統,而且還選上了。約翰·泰勒退休後不久遇上南北戰爭,他乾脆加入了南部邦聯議會。威廉·塔夫脫卸任之後當上了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當然,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家裡有錢,那就怎麼樣都不用愁。在這方面,最有發言權的還是那位主動提出不拿工資的喬治·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