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執筆
單雯麗
新加坡中央醫院
新加坡007年一項研究顯示,因睡眠問題而求診的患者中,幾乎半數患上原發性失眠,意即無緣由失眠。醫生對此有何建議?
她走進看診室,坐下說:“醫生,你得幫幫我。我有整整四個月沒好好睡覺了。什麽方法全試過了,都不見效。”她早已不喝咖啡和酒類,也試著服食各種從藥房買來的草藥保健品,還買了新枕頭。她甚至要先生搬到隔壁房去睡。
S女士快70歲了,本來是想開開心心地享受退休後的生活,豈料卻飽受不眠夜困擾。失眠問題使她在白天容易犯困,間接影響了她的日間活動,她不再每天早晨打太極,連陪伴孫子都覺得累。
我問起她的睡眠環境和日常生活規律,想多了解她的一些背景資料,包括病史、家庭背景、處理壓力的方法等等。她對我頻頻提問感到有些驚訝,不解這些訊息會怎麽有助于解決失眠問題。我向她解釋,睡眠品質其實與各種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也包括所處的客觀環境等等。
十人中一人慢性失眠
每三人當中,會有一人曾經經曆過短暫性失眠症狀,十人中有一人屬于慢性失眠症患者。患有短暫性失眠症現象的人,一個星期至少會有一個晚上難以入眠,而慢性失眠症的失眠情況,則可能持續長達三個月。
我國在200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因睡眠問題而求診的患者當中,幾乎半數患上的是原發性失眠,意即無緣由失眠,另有四分之一因焦慮症失眠,十分之一則是因憂郁症失眠。
根據國際睡眠障礙分類,失眠指的是持續三個月,每周至少三天,出現難以入睡,難以持續處在熟睡狀態,或未睡足就醒過來的現象。一旦失眠問題進一步造成日間活動受影響,甚至生活功能失常,患者大多會開始求醫。
睡眠品質也會隨著年齡而退化,造成睡不安眠。年長者可能會因爲夜裏頻尿而影響睡眠,或者因爲常見的心肺問題,躺臥時覺得不適或呼吸不順暢,以致睡得不安穩。慢性疼痛或大量服藥也可能使失眠情況惡化。以這些情況來說,治療時應該首先找出幹擾睡眠的導因,再對症下藥,例如減緩疼痛或不適。
改善睡眠習慣才是正道
S女士並不是因爲患上焦慮症或憂郁症才導致失眠,反而是失眠現象讓她煩不勝煩,甚至覺得活著沒意義。每晚在床上翻來覆去,輾轉難眠,白天又精疲力盡,提不起勁,日常的簡單工作難以進行,連享受生活都做不到,叫她不知如何是好。她也很擔心失眠會影響健康。S女士的擔憂並非毫無根據,失眠其實會增加心髒疾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也與晚年患上老年失智症有著密切關系。
我勸S女士改善睡眠習慣。她睡覺的環境必須適合休息。一個安靜、幽暗而簡潔的房間,適中的溫度、舒適的睡床,都有助于提升睡眠品質。臨睡前避免接觸或攝取刺激性物質或做刺激性活動。睡前至少四小時不宜運動,因爲腎上腺素會讓人精神振奮,減少睡意。睡前也忌喝含咖啡因飲品,因爲咖啡因可在血液裏持續長達12小時。酒精雖說可以引人犯困,它也會擾亂正常的睡眠程序,到頭來會導致睡眠過程中頻頻出現幹擾,睡眠品質受影響。
我鼓勵S女士每天同一時間上床起床,周末也不例外。晚上洗個溫水浴,閱讀內容輕松的書籍雜志,放點輕柔的音樂,也有助于讓人一夜好眠。白天盡可能避免午睡,只是對S女士來說這恐怕不容易做到,因爲她患有背疾,經常感到背痛,每天吃完午餐後都必須躺下休息,然後就會很自然地打盹幾分鍾。
小幅度調整生活換回睡眠
我們也討論了用藥的可能性。有些安眠藥如苯二氮(benzodiazepines)是治療短期失眠的常用藥物,但可能會導致患者過度依賴藥物,乃至必須不斷加重劑量。這類安眠藥也可能會引發日間嗜睡或昏昏沉沉的副作用,加劇老年人記憶力退化的現象。其他可考慮的安眠藥包括抗組織胺藥、抗抑郁症藥以及精神抑制藥。服藥之外,通過針灸、褪黑素、草藥療法,據說也有不同程度的安眠療效,但至今仍缺乏強有力的醫學證明。
非醫學的失眠症療法則有放松訓練(relaxation training)、刺激控制法(stimulus control)和認知行爲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助患者掌握讓身心放松的技巧,加強睡房和睡眠之間的聯系意識,同時也針對幹擾患者睡眠背後的思想行爲因素進行處理。可向治療師(通常是心理學家)求助,通過幾次複診療程,應該可以處理這些問題。
S女士同意服藥一段時期,同時改善睡眠習慣。她下一次再來複診時,精神明顯好多了。她成功改掉了午餐後午睡的習慣,下午茶時間改喝不含咖啡因飲料,每天早晨也開始健行。她甚至可以不靠安眠藥入睡。其實生活習慣的小幅度調整,就可以讓她的睡眠品質大爲改善。她最開心的是晚上睡得好,白天的一切活動和功能也隨之逐漸恢複了。
-摘自 聯合早報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我們的公衆微信號,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