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看到了這樣一席話:
幾句話,翻起了多少人的回憶
在小島漂流不容易
有些話我們藏在心底
不說,只是不願意表露出來而已
❶
“來坡十年
家人團聚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我正如癡如醉的敲打著鍵盤
投入在日常的工作中
突然老公給我發來微信
當時我整個人都僵住了
“媽媽的長期准證又拒簽了”
已經不知道幾次
其實我應該已經很麻木了
但是就是心裏還會咯噔一下
整個人都不好了
我病急亂投醫
馬上打開Google網頁搜索
“爲什麽LTVP會被拒簽”
其實能搜出來什麽啊?
但議員見了,基層領導求情了
我還能做些什麽呢
谷歌到的數據更加紮心
每年有近2萬人申請,88%可以成功
我扪心自問爲什麽是那12%?
感覺心態已經崩了
我公公已經去世了
是的,我們家迎來了
第一代獨生子女的養老危機
婆婆只有我老公這麽一個兒子
他常奇怪當初怎麽有勇氣離開
父母在不遠行啊……
可是我們這麽一走,就是十年
這十年當中和家人
可能見了都不到十面吧
生存鏈將我們死死綁在了海外
努力工作,升值加薪,靠年頭靠經曆
拿到PR,安家生娃,父母團聚
到父母團聚之前的環節
充滿了多少的艱辛和無奈
我想大家都深有體會
我記得那時候和我老公
每天晚上躺在出租房的雙人床
盤算著那點微不足道的積蓄
是怎麽算都不夠花的
後來我們有了自己的房子
在主臥的雙人床上仍然每晚算賬
房貸,娃的幼兒園費和一切開銷
再加上贍養兩家老人的錢
還是怎麽算都不夠
這個睡前算賬的習慣
我和我老公怕是要延用一生了
其實我發現身邊
很多人都跟我們一樣獨立
很少有人指望著父母幫助
在新加坡打拼全憑自己
最後也都練就了金剛不壞之心
于是我告訴自己沒關系
不行就再申請呗
PR還是申請了3次才過的呢
而且孩子和我婆婆感情可好了
興許這會聽說拒簽了正抹眼淚呢
我想到這些趕快加緊腳步
趕快回家商量對策安撫老人吧
哪有時間在這裏矯情?
走進門的那一刻
看到了婆婆做的一桌好飯好菜
兒子正在大口吃著包子
他從小最愛吃的就是奶奶的包子
皮薄餡大少放鹽
我不只一次偷偷的看到了
奶奶給孫子的包子裏多塞肉
然後打褶的時候做個記號
這些有記號的包子在出鍋之後
肯定要全部都歸我兒子
奶奶用滿是慈愛的眼神
注視著大口吃飯的孩童
隔代祖孫最溫情的畫面
也就是不過如此了吧
然而今天,這畫面怎麽有點刺眼
今天,金剛不壞之心怎麽震顫了?
今天婆婆做的菜全是我們愛吃的
我老公最愛的醬豬蹄
我最愛的麻辣燙
我兒子最愛的肉包子
這些菜在新加坡也能吃到
但是家裏人煮的不一樣
從烏節路到牛車水
從市政府到港灣終點站
處處都有中國菜館
但是滿載愛意帶著記號的包子
你告訴我,去哪裏找?
這是婆婆給我們做的
最豐盛的一頓晚飯了
今天我們一家人落座而食
久久,沒有人說話
吃完了飯老人家開始忙活
這樣意料之中卻又突如其來的離別
打亂了我們原本的計劃
婆婆念叨著得趕快去濕巴刹買肉
回頭包一冰箱的餃子馄饨
平時我們工作忙
回家煮了就能吃
……
我坐在沙發上面
看著婆婆忙碌的身影
感慨著中國第一代獨生女子女長大了
出國的出國,二胎的二胎
我們曾經是“小皇帝”
在寵愛和包容還有獨占的愛中長大
然後父母老了孩子還小
我們的處境變得有點尴尬
不管了,繼續申請!
如果孝順是種奢侈品
那麽我們願意傾盡所有爲之奮鬥
我的小島生存鏈
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家人團聚”
坡島十年,這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❷
“沒有家,我們始終是個外人”
看到椰子那篇出租房文章
我也陷入了深深的回憶之中
一位網友的評論讓我更是思緒連篇
他竟然說這些租客是自找的
大致上就是說他們不守規矩
沒文化還給中國人丟臉
……
對于這種杠精
我真是想說一句
老紙是亞洲第一學府的學子
夠有文化了吧?
但也幹過這樣的事兒!
我讀的是亞洲第一學府NUS
住的是千篇一律的組屋
去文禮那邊看房
一進門聊兩句就是NTU校友
去金文泰紅山那邊看房
也很容易碰見NUS同窗
大家在新加坡讀書
很多人都是從出租房開始的
班上同學早就三五成群找室友
大家一起簽下一套HDB
等我和我女友想要搬出來
已經沒有合租的人了
去外面看了太多房子
也看到了在新生活的人生百態
天南海北哪人都有
混居在千篇一律的組屋裏
三六九等除以人數
小島租客不問出處
無論是你是誰,住在普通房裏
都要和別人共享衛生間
無論你是誰,都可能面臨
被勒令馬上離開的窘境
我面對過和這13個同胞一樣的境況
當時我們從二房東手中租房
房子裏還有另外一對情侶
和一對陪讀母女
沒有合同只有一張手寫收條
我們按月打錢
直到有一天房子斷電了
一對本地夫妻找過來說是房東
說我們欠了水電費
就把我們都給攆出去了
當時他用了一個大鎖頭
把房門鎖起來不讓我們進去
直到中介過來
中介也表示不認識我們
當時二房東的手機已打不通
素未謀面的本地房東
口中念念有詞說房子被弄得亂七八糟
現在就連水電都斷掉了
另外一對情侶還沒下課
陪讀媽媽也還沒下班
我帶著女朋友和同住的小孩
站在組屋走廊上滿臉的窘迫
聽他們說著這些……
但是現在想想
我們按月交租又有什麽錯呢?
要說錯就錯在背井離鄉
哪都不是家吧
家這個字上面寶字蓋
寶字蓋古字爲“穴”
古人那四面透風的洞穴也是家
有門有窗有屋頂的出租房
卻不是我們的家
沒有家,我們始終都是外人
這個國家取得了很多成就
那些排行榜都是證明
我是亞洲第一學府學子
不也是托了各種大學排行榜的福麽
但是這也正體現了彈丸小島的焦躁
只能在排名上面找找存在感
走心了你就輸了
然而那些被趕出來的租客
那些和諧城市迷夢中的瘡疤
不是遮住了就會慢慢愈合
穿上了華服看誰都像虱子?
我想對那個趾高氣昂的網友說
你有了身份懂了規矩
不需要再面臨窘境
但是你,永遠都是外地來客
❸
1998,Made in China
椰子也在知乎上
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
這個叫Renee的妹紙的回答
戳中了很多人
獲得了1900多個贊
▼
我在新加坡
之前坐公交車的時候
司機是個中國人
然後有人上來問站
司機就告訴他了(有鄉音那種)
然後一個坐在車裏的本地老太太
就開始無緣由的大罵司機:
“我最討厭的就是中國人
每次一聽到電視裏關于中國的事
我就立刻轉台 ”
那個司機怕丟了工作
所以就這樣忍著被莫名其妙罵了一路
諸如此類的事太多了
那我自己舉例子來說吧
我12歲來到新加坡
一直被說中國人gun回去
聽了快要5年
後來因爲媽媽工作的原因
和學費的原因決定入新加坡國籍
然後有一次老師說
外國人舉下手哦,我沒舉
同學就說你爲什麽不舉
我說我已經變公民了
並且拿出了我本地的身份證
然後他們卻說
你就算入了新加坡的國籍
你也還是個外國人
你的出生地依然是中國
這件事情是我16歲時候發生的
我現在20了,依然記得清楚
然後這邊法定紋身年齡是18
我一滿18就立刻去紋了這個
我不怕告訴所有人
我是中國人
我中國人很驕傲的好嗎
不過以上只是部分本地人
我最好的朋友也有新加坡人哈
其實我剛來的時候
那時候還是青春期很敏感
我經常想的最多的一個問題
就是我是哪裏人
到底哪裏才能算做我的家鄉
其實紋這個紋身還有一部分
心裏就是給自己一個身份認同吧
畢竟人活著
還是想要一種歸屬感不是嗎
▼
你的父母還在家,你就是個“外人”
有媽的地方才是家
人在海外孝順不是一種負擔
而是一種奢侈
父母來團聚何嘗容易?
先不說能不能適應炎熱的氣候
很多人的父母根本就不願意來
在家裏可以和父母住的很近
保留一點隱私保持一點距離
但是把老人接過來
勢必一家幾口擠進一個房子
再完美的關系
也會被生活的雞毛蒜皮擊碎
和父母的距離沒了,美也沒了
比漂洋過海的距離還遠的
不是從你家鄉到新加坡的航程
而是名爲父母離家的不適
名爲准證的生殺大權
有媽的地方才是家
在這裏孤苦伶仃的我們
永遠像個“外人”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說的不是國家發展之下
一代人年齡的斷層和代溝
說的正是我們
在海外打拼的一群人
父母那一代
一望可相見,一步如重城
隔著山盼著子女歸來
望著海想著過來團聚
才發現兒女在海外
山海亦難平
我們這一代人
在拿到了公民權時充滿喜悅
下一秒看到紅色護照上
自己用了幾十年的漢字
變成了一串陌生的英文字符
心裏還是會微微一震
我們的下一代
穿著短袖拖鞋說著新加坡英語
此時此刻可以恭喜他們
終于不再是外人
在這裏,是欲蓋彌彰的自卑感
回去了,是莫名其妙的優越感
然而夾縫當中的我們
是難以擁有的歸屬感
▼
無端的歧視所帶來的酸楚
很難用言語說明
大家何嘗得知
其實我們願意接受孤獨
更能消化無助
別說人在異國了
就算只是離開了故鄉
也會擁有的心酸和無奈
這時候不如看看那些相遇過
絕大多數善良的人
占有大半部分的溫情時光
想到這裏,依然會心存感激
是的,我們是新移民第一代
我們的父母還在家鄉
我們在這裏永遠都是外來人
但時沒關系
我們也是適者生存下的勇者
看夠了嗎?點擊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