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銳參考|2018年才剛過了兩個月,西方就給中國扣上了四頂「高帽」——
看起來,過去的這個月里,當大家忙著歡度春節時,有些西方國家並沒有停止「惦記」中國。
就在一周前,美國財政部副部長抨擊了中國經濟政策是「非市場行為」。
過年期間,德國副總理則拋出長篇大論,形容中國是西方自由制度大廈的「打樁者」。
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
這也是繼美國國務卿蒂勒森不久前拋出的「新帝國主義列強」之後,西方國家再度給中國扣上的「高帽」。
外媒報道截圖
而說起這個話題,又怎能不提去年年底被西方賣力炒作的「銳實力」?
寫到這裡,小銳忍不住想問:如此殫精竭慮各種「造詞」,難道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關(jiao)注(lv)已經誇張到這種地步了嗎?
「炒冷飯+雙標」炮製出的「銳實力」……
西方對中國的這波「造詞運動」,以「銳實力」的提出為顯著標誌。
而從這個熱詞的「走紅時間線」來看,西方對於「銳實力」概念的炒作有著清晰的層次和路徑。
去年11月,美國《外交》雙月刊發表文章首次提到「銳實力」一詞,被視為這輪炒作的「熱身」。
去年12月5日,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發表名為《銳實力:日益增長的威權影響力》的報告,率先將輿論矛頭直指中俄。
去年12月16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跟進炒作,將「銳實力」一詞放進封面。
今年1月,哈佛大學教授、「軟實力」之父約瑟夫·奈更是接力在《外交》雜誌上專門發表文章,再給中俄貼上「銳實力」標籤。
……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在報告中這樣定義「銳實力」:中國和俄羅斯花費數十億美元,運用各種手段,諸如人文交流、各類文化活動、教育項目以及傳媒和信息項目,在世界各地營造公共輿論和觀念。這種做法,既不像硬實力那樣具有強制性,也不是「軟實力」那樣的「魅力攻勢」,因此稱之為「銳實力」。
而《經濟學人》則這樣強調中國「銳實力」的「能量」:一把「能穿透文化壁壘,改變西方價值觀的利刃」。
但,接下來的事態發展卻並沒能讓西方如願。
首先是最先炮製「銳實力」概念的「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被媒體扒皮:這個位於華盛頓的非政府組織和智庫不僅有美國政府背景,更長期接受來自美國國會的巨額資金支持。
美國民主基金會發布的「銳實力」報告
而面對部分西方媒體對「銳實力」不加甄辨地吹捧,更有媒體保持了可貴的理性和清醒。
《金融時報》中文網就如此質疑道: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冷戰」期間操控國際媒體,長久以來好萊塢藉由戰爭片的製作和審控裁剪,為美國國防部和中央情報局服務。「那麼,美國是否對於自己『銳實力』的運作,採取了雙重標準?」
《金融時報》中文網報道截圖
中國是「新帝國主義列強」?拉美國家心中有桿秤!
比起西方精心炮製的「銳實力」,另一頂來自美國的「大帽子」多了些讓人哭笑不得的意味:
誰能想到,曾經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掠奪中頑強生存下來的中國,如今卻反被扣上了「新帝國主義列強」的帽子。
一切要從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展開的拉美之行說起。
據路透社報道,本月初啟程對一系列拉美國家展開訪問前,蒂勒森發表演講警告拉美國家不要過度依賴與中國的經貿聯繫,並稱中國很可能成為該地區的「新帝國主義列強」。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
劍指中國的同時,蒂勒森調轉話鋒兜售美國價值:「我們不尋求短期的交易,不平衡的回報……美國是你們多維度的夥伴」。
「遺憾」的是,蒂勒森這番表態並沒有得到拉美國家的支持。
秘魯外貿和旅遊部長就在蒂勒森演講後直言「中國是一個很好的貿易夥伴」,還有當地學者表示:拉美國家需要的是(中國這樣)平等相待的朋友,而非咄咄逼人的「主人」。
資料圖片:2015年,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市,中拉企業家高峰會探討推動中拉經貿合作轉型升級。(新華社)
與此同時,拉美媒體也不客氣地反駁了蒂勒森。
墨西哥《每日報》發表了題為「蒂勒森在墨西哥:初級的殖民主義」的評論文章稱,美國指責別國「插手」拉美事務,殊不知,對某些拉美國家施以經濟制裁或軍事壓力的正是美國,幾個世紀以來,聯合寡頭政府打壓拉美社會的劊子手也是美國,而非別的國家。
《每日報》網站報道截圖
針對蒂勒森的「新帝國主義列強」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月2日的回應直指真相:拉美國家心裡是有桿秤的。
「希望有關國家摒棄零和博弈的過時觀念,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正確看待中拉合作和中拉關係發展。」華春瑩表示。
德副總理指責中國「打樁」,外媒補刀:這是他最後一次演講
在美國忙著為中國「量身打造」各種新詞時,「歐洲小分隊」也沒有閒著。
2月17日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時,德國副總理兼外長加布里爾製造了「打樁者」這一新詞。
慕尼黑安全會議現場
據德媒報道,加布里爾在長達10頁的演講中表示,西方世界的秩序猶如一座大廈,但美國的變化動搖了大廈的根基,這個時候,「別人」就開始在這座大廈的地基上打樁了。
沒錯,他口中的「別人」,正是指中國。
這番話顯然也「感染」了在場的奧地利總理庫爾茨,他在演講中也稱,中國正在填補美國留下的「權力真空」,如果說以前擔心的是大魚吃小魚,那現在危險的是「快魚」吃「慢魚」。
但有趣的是,加布里爾針對中國的部分卻並未掀起太大波瀾,原因就在於他的演講實在是「槽點多多」。
加布里爾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言。
在演講中,加布里爾否認自己是在指責中國,並且「慷慨」表揚中國現在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全球化意識的國家,反而西方應該為無法達成「新的全球平衡」而受到指責。
此外,加布里爾更在談論中國前首先批評美國這段時間的表現「已經讓人有些認不出來」。
而在相關報道中,《雪梨先驅晨報》則毫不留情地「補刀」稱:這是加布里爾作為德國外長的最後一次重要演講,他即將在新組建的聯合政府中失去這一職位。
「非市場行為」……你確信說的不是特朗普?
如果說「銳實力」凸顯西方在意識形態上對中國的戒備,「新帝國主義列強」和「打樁者」是西方忌憚中國對外影響力的反映,那麼美國最新拋出的一個概念則顯現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對中國的直接焦慮。
據外媒報道,2月21日,在華盛頓外交關係協會舉辦的一場論壇上,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馬爾帕斯表示,全球不應再「祝賀」中國的進步和政策,因為中國有「明顯的非市場化行為」。
路透社報道截圖
他進而指責中國一方面在達沃斯上高調錶態,一方面堅持對自己有利的體系,從而造成全球其他多數地區的就業減少。
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大衛·馬爾帕斯
但是等等,馬爾帕斯的這番言論,難道不是在指責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政府?
要知道,僅僅一個月前,特朗普還在達沃斯上不顧市場規律堅持「美國優先」、明確反對全球化……
而同樣是在達沃斯,中國官員劉鶴圍繞「改革」「開放」的36分鐘演講則贏得世界喝彩。
銳參考報道截圖
對比之下,路透社的分析一語道破了馬爾帕斯此番言論的真實目的:「如果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將會削弱美國和歐盟的貿易防禦。」
「這場造詞運動,體現的恰是西方理論的貧瘠」
一個接一個的「新詞」,一波又一波的炒作,面對近期西方針對中國的種種造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指出,這一現象背後,其實是西方面對中國崛起進入「新時代」的深層次焦慮和恐慌。
「一方面是過去四十年中國沒有走西方道路而實現崛起,一方面是面對這種崛起西方理論的貧瘠,」王文指出,當對中國的嫉妒和憤怒轉變成對中國的防範,繼而會生成某種話語權,只不過,這種話語權凸顯的依然是西方審視中國舊思維,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升級和翻版。
王文同時指出,在中國崛起造成了過去「五百年來未有的大變局」下,(中國)受到西方的質疑或懷疑,也屬於「正常現象」。
因此,他表示,中國在「做好自己的事兒」的同時,應對中國崛起的「溢出效應」有充分認識、充分研究,主動化解,防範這股焦慮和恐慌轉化為中西方交惡甚至是「修昔底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