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res_iframe js_editor_audio audio_iframe” frameborder=”0″ high_size=”900.35″ isaac2=”1″ low_size=”227.31″ name=”英文版新加坡公司注冊小知識” play_length=”115000″ source_size=”227.3″ src=”https://mp.weixin.qq.com/cgi-bin/readtemplate?t=tmpl/audio_tmpl&name=%E8%8B%B1%E6%96%87%E7%89%88%E6%96%B0%E5%8A%A0%E5%9D%A1%E5%85%AC%E5%8F%B8%E6%B3%A8%E5%86%8C%E5%B0%8F%E7%9F%A5%E8%AF%86&play_length=01:55″ style=”width: 558px;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voice_encode_fileid=”MjM5MDA4MzEyNl8yNjU2OTYwMTUy”>
根據新加坡8頻道新聞,聯合早報,只有美白牙膏中的研磨顆粒千分之一的納米塑料,被一些甲殼類生物吃下後,一部分可能會一直殘留體內,進而在海洋食物鏈中“層層上升”,若被人吃下,甚至有可能間接影響健康。
新加坡國立大學一組研究員于2016年11月耗時一年針對甲殼類生物藤壺(barnacle)展開的一項研究顯示,無論藤壺是被放在含有高濃度的納米塑料水質中數小時,還是放在一般濃度的納米塑料水質中數天,藤壺幼蟲都會吃下這些連肉眼都看不到的微小納米塑料。這些幼蟲一般會在七日後逐漸長成“青年”藤壺,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些納米塑料會被排出體外,但研究顯示,還是有不少塑料顆粒繼續囤積在藤壺體內各處。
海洋中大量的塑料是在經過陽光、海水等長時間的摧殘後,最終可能變成微米、納米般大小的顆粒。
納米塑料比微米塑料危害大
參與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之一新加坡國大理學院化學系蘇雷什副教授(Suresh Valiyaveettil)日前在記者會上指出:“納米塑料所帶來的危害有可能比微米顆粒塑料的還要大,因爲它們體積更小,很容易滲透生物體內的細胞、血管等。“有報告就指出,一旦過多塑料囤積在生物體內,將幹擾身體運作機能,繼而影響健康。”
另一名首席研究員新加坡國大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張麗明博士也指出:“研究顯示這種甲殼類生物無法有效將塑料排出體外,令人堪憂。
“再加上塑料有可能會吸收水中的汙染物質與化學物質,隨著這些遭汙染的納米塑料被各種海洋生物吞食後,毒素也會被生物吸收。塑料顆粒越細小,遭吸收的顆粒與毒素就越多,這或將影響整個海洋食物鏈,甚至還存在間接影響人體健康的可能性。”
張麗明坦言,有鑒于塑料普遍存在,或許能通過更有效的垃圾管理方案來減少塑料排入大海的可能性。研究小組接下來希望能展開更深入的研究,了解納米塑料是如何在各種海洋生物體內移動,以及如何在海洋食物鏈中“層層上升”。這項研究獲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贊助,成果已發表于3月的《ACS可持續化與化工》期刊內。
新加坡福智霖集團短片介紹
本文內容由新加坡福智霖集團發布
未經許可不得抄襲,翻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