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小圈
QQ: 2077525879
微信: xinjiapoquan001
最近,一篇——“揭開西方教育騙局,終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殘酷差別!”的文章,在網絡上廣爲流傳,瞬間東西方教育又碰撞出火花,讓很多國內的家長懵懂了!
小圈兒大概講述一下:
一位自稱李女士的移民人士,講述了孩子在英國的教育經曆!
李女士在一線城市打拼,過了30歲才結婚,35歲時收入地位穩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國大多數家長一樣,她很心疼孩子,每當看到孩子寫作業到很晚,總在同學QQ群鄙視國內教育“毫無人性”,把分數看得很重;羨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興趣培養,課業負擔少,輕松快樂。
于是,爲了孩子將來,孩子上四年級時,她真的移民到英國了。
初到英國,李女士總愛曬孩子上學的情況,甚至包括課表:
課程科目多種多樣,除了英語、數學、科學等“主課”外,還有戲劇、音樂、交際技巧課程,此外還有閱讀、故事時間等活動。
上午9點上課,下午4點半就放學。
如果家長沒時間接孩子,可以留在學校參加各種興趣班,體育、手工、園藝、跳舞,烹饪、魔術等等。
當然要收費,10鎊(100人民幣)左右。回家以後,作業負擔很小,幾乎全是閱讀。
更讓李女士高興的是,學校對學生管理寬松,以鼓勵爲主,所以,孩子輕松了,笑容也多了。
但是,李女士後來漸漸不再曬“幸福”了……
原因呢?
李女士這樣講述:
剛到英國時,她覺得孩子沒有學習負擔了,輕松快樂,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覺得不對頭了。
首先,孩子的數學計算能力下降,這點她倒能幫孩子補一下。
可是孩子的學習越來越憑興趣出發了,習慣了鼓勵表揚,對自己學習上的弱點、缺點也不太重視了,也不如在國內勤奮了。
照常理說,這樣應該很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這不正是我們教育欠缺的地方?
李女士有自己的一套說詞——
那就是將來孩子要上私立中學。
私立中學考試題的難度和學習強度可不比國內差。
這樣輕松下去,最終,孩子會難以通過國外名牌大學選拔。
李女士感慨說,我畢竟是幹金融財會的,數學計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學不訓練思維和計算速度,我現在還能把工作拿下來麽?
可是英國的公立學校,在培養孩子數學方面太不重視了。
這樣怎麽能成?我得把孩子轉到私立小學去,再不能這樣耽誤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國,真就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每年學費至少2萬英鎊(18萬人民幣),這還不算寄宿費。
李女士的寶貝兒子上了英國私立小學,她也再也聽不到老師的表揚了,而是直接說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國同樣的壓力。
唯一慶幸的是,孩子的數學成績一直不錯,可是別的成績卻有點慘不忍睹了。
原來,英國的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截然不同,有些課程設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業量很大,要求嚴,很多家長也很在乎小孩成績。
而且課外活動也不比公立學校少,要對學生進行各項個人能力訓練和培養,這也讓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時間更不夠用。
要強的李女士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而且全是科學、地理和法語的全面補習。
開銷增加了一大筆。
現在,李女士兒子如願上了私立中學,學校規定GCSE考試中拿到6個A才能進入下階段學習,否則就要轉學。
她再也不吐槽中國教育了,偶爾私下發出一聲感慨,中國目前的教育還是公平的。
這時候也許已經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象:英國教育實現了階級的固化以及分層。
英國中學教育系統有兩類學校,一類是政府撥款的公立學校,一類是私立學校。
公立學校免學費;私立學校一年學費相當于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難負擔得起。
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在教學質量上天壤之別,與公立學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學校管理嚴格、學業壓力巨大,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
當然最後學生的人生命運和前途也不一樣。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于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數。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衆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而公立學校則是爲了窮人和移民孩子准備的教育機構。
在這裏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識,不要求學生有多麽嚴謹,而是提倡快樂學習。
公立學校的孩子的確能有一個開心、幸福的童年,教師只要把學生哄得快快樂樂、輕輕松松畢業,就算是完成任務。
但當學生走向社會的時候,不懂得高等數學,也不懂愛因斯坦,更不懂哲學,他們大多只能從事底層工作,端個盤子,幹點體力活。
所以,英國快樂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西方精英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手段。
在英國,更少的學習時間、更寬松的學習環境,也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更多金錢投入,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松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平民的孩子永遠是平民。
公立學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階層,只能靠天賦了,成爲體育或者娛樂明星,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國前首相梅傑曾指出,很多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家庭環境決定了未來,教育機會的缺失讓他們幾乎無法做出改變。
有影響力的機構中很難見到工薪階層背景人士,社會流動性幾乎停滯。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我們中國還是以公立學校爲主,即便是重點小學、中學更多的是看分數,也不存在高昂的學費。
現在有很多人指出我們當今的高考弊端衆多,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在分數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對于中國而言,美國的大學入學則是以推薦爲主。
在美國電影《蜘蛛俠3英雄歸來》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鋼鐵俠建議蜘蛛俠將來去上大學。
作爲史塔克公司的董事長,托尼的推薦當然讓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這樣的重點大學。
但如果沒有這一層關系,作爲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還有這樣的機會呢?
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會上有實力的人士的推薦呢?
在美國,你想讀名校,要麽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麽就去上私立中學。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學,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而且這些精英的孩子,壓力也不比中國壓力小,該校流傳著一個數字——4。
即“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獲得滿分爲4分的成績,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實質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
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只要有個好分數,就可以上名校,改變命運。
-
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大衆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爲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最後,小圈兒想簡單談一下新加坡的教育!
新加坡的教育很多童鞋都清楚,小圈兒理解新加坡的教育和新加坡的文化幾乎一樣,多元化結合的産物,符合新加坡實際的一種教育方式。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在繼承了英國的教育體系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自身獨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僅普及普通的國民教育,同時注重精英教育;
不僅在教學質量上精益求精,更在學生品格和價值觀上著力培養。
可以說,新加坡教育的成功是跟這個國家合理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的。
-
新加坡教育部對于教育有明確的發展理念,教育服務的使命是要創造國家的未來,這將是通過培養新加坡的人民以他們去開創國家的未來。
-
教育服務會提供給所有孩子一個平衡和圓滿完整的教育,以發展每名孩子的潛力,和培養他們成爲好公民,孩子將意識到他們對家庭、社會和國家所持有的責任。
在過去的40年新加坡也在不斷調整教育政策,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觀念,到20世紀90年代初,效率導向的教育系統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但是,由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明顯出現全球性的知識型經濟轉向。
國家競爭力的框架被重新定義,民族進步將越來越多地由發現和應用型的市場化理念來確定。
全球知識經濟的發展需要新加坡的教育系統進行一個革新、創造和研究的範式轉變。
新加坡的理念是教育面向每一個兒童,旨在幫助學生發現他們自己的特長,實現他們所有的潛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熱情。
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自主采取新的思維方式,爲未來准備好解決問題和創造新機遇的能力。同樣重要的是,教育要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價值觀、拓展他們性格優勢,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國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強健的體魄,發展學生對家庭、社區和國家深厚的歸屬感和使命感。
教育理念發展曆程:
1997年 新加坡教育部提出 “思考學校、學習國家(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 ,簡寫爲TSLN)” 的理念——當中描述了思考型國家和負責任公民,使教育系統有能力應對21世紀的挑戰;
2003年 教育部對的學生和教師提出培養 “革新和創業(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簡稱I&E)的理念;
2004年 李顯龍總理在他就職演講中,提出“教的少、學的多(Teach Less, Learn More ,簡稱TLLM),希望教師能更好的教學,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改進教育質量,用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來裝備學生,爲未來生活做好准備,教師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理解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學生問題意識及解決問題能力。
新加坡的教育強調:因材施教,發揮所長,注重培養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勇于開拓,勇于嘗試,不怕失敗,培養創新、創業精神,樹立世界觀,面向世界,開拓視野。
只說教育理念大家可能會覺得太泛,沒有真實的體驗,下邊通過新加坡的一所普通的鄰裏小學給大家舉幾個例子,相信你會感受到新加坡的教育理念!
學校教育理念特色之學校課室配備:學校每個課室都配備有電腦、白板、投影儀、麥克風和音箱,徹底告別那種粉筆寫完一擦粉塵滿天飛,不利老師和學生健康的情形。
課室的地板幹淨得像酒店一樣,可見學生們環保衛生意識之強烈。
教育理念特色之人文社會曆史角:你是不是記得以前讀書,班裏面大部分的同學無論男女都不喜歡曆史、地理和政治課。
爲何?
死板、說教、無趣是主要的三大原因。
而新加坡的一所普通的鄰裏小學,卻能騰出一篇大的空間舉辦人文社會曆史角,收集各類有曆史意義的物件,以模型、圖片、文字、實物相結合的方式,還原曆史人文社會場景,讓孩子們能接觸曆史、穿梭于時空。如此有趣、生動的教學方式,實非那種聽課、念書、背年代人物地名理論的枯燥方式可比。
下面一起來看看這個人文社會曆史角是什麽樣子呢?
在這張照片裏,模型和照片展現了早期新加坡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的生活場景。
在這張照片裏,有很多過去和現在的日常生活物件,學生通過對這些物件的對比,穿梭時空,深刻了解新加坡以前和現在的變化。
現在的孩子都很幸福,打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
但實際的情況是新加坡的水也多數是進口的,這個場景可以讓孩子們知道什麽是”井“,也可以讓他們了解到老一輩新加坡人艱苦的生活。
走在這個角落,時光仿佛一下子倒流回到了20、30年代的新加坡。
那時候生活艱辛、困苦、動蕩。這些生動的曆史模型、圖片時刻在提醒著孩子們現在和平平穩的生活來之不易。
這個角落,展示的是二次大戰日本侵略時期那段黑暗的往事。城市殘痕斷壁、生命慘遭蹂躏,戰爭的殘酷曆曆在目。
新加坡曆史開始于1819年史丹佛.萊佛士的到來,經曆了英治時期、日治時期、新馬合並時期和獨立年代,如此圖文並茂,孩子一下子就理解和記住了。
這裏介紹的是新加坡的貨幣、國花、國徽和國旗,怎麽來的?代表了什麽?有何意義?
學校在這個知識閱讀角提供了iPad給孩子們查閱有興趣的資料。
學校教育理念特色之家長會:
不知道在你的印象中爸爸媽媽參加你的家長會是什麽樣子的?
來看看一位參加新加坡家長會的爸爸是怎麽來說的,他說:
“這次家長會卻讓我對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深有感觸。
在印象中,我那年代的家長會,老師基本上就是派成績,然後就是向家長數落孩子的不好的地方。
反正我當年是沒少挨爸爸揍的,因爲我本身就不是一個願意任人擺布的乖乖主。
枯燥沒有互動的學習方式讓我實在沒什麽“學習熱情”,因而成績也不好,更不是老師眼中的紅人。
呵呵呵!因此我也對這第一次的新加坡家長會充滿了好奇,會是什麽樣呢?
答案很快揭曉了,小家夥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在這次的家長會上主要談及的是作爲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她們將會在學校學到一些什麽、學校和老師會怎麽教導指引她們,另外學校還介紹了一些對孩子學習有幫助作用的手機(iPad)軟件,並介紹了家長需要配合學校和老師做的事情。
45分鍾的一個PPT,其內容之詳細,實在讓我難忘。
學校教育理念特色之教室座位安排:參加過這裏的學生會的家長們會發現學生們的座位安排是非常合理的。
課室內的座位安排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照片,從中可以看出老師授課基本上是站在整個教室的中心位置,而所有的孩子都圍坐在周圍。同時,爲了讓孩子們都能看見每個同學的臉,每組的座位都采取了我從沒見過的坐向布置。
對比中國國內那種從前到後一排排一列列的死板布置,這樣的布置不單讓孩子們能清楚看見老師的授課,也能增強同學之間的互動,而且以小組形式就坐,能從小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另外座位也不是固定座位,小組間的座位每星期輪換,以示公平。
從這樣的細節可以看出,新加坡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從小培養孩子們:1)公平意識;2)互助意識;3)團隊精神;4)濃厚的學習興趣。
中國國內也許是在天天叫口號,但落到實處的細節確實和新加坡差了很遠很遠。
除了上邊說的這些特色之外,學校還有幹淨整潔的學生餐廳、彰顯雙語教育特色的活動布告欄、各種運動場地、有著各種植物的小花園、培育室等等都爲孩子的學習成長提供了生動真實的素材和空間。
而上邊提到這這些僅僅是新加坡一所普通的鄰裏小學。
最後,小圈兒想說,教育好在哪裏,關鍵還是適宜,西方所謂的先進教育,不一定適應東方孩子的成長,東方的教育,西方不一樣不認同,何必過分糾結,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教育好不好,前提是先教會孩子做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