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知感恩而天下安甯
衆生知自覺而天下太平
拿督斯裏卓順發太平紳士JP,BBM,PVPA,DIM, SPTM
祖籍中國福建
因家庭貧困經濟拮據,華僑中學中三辍學
幼年艱苦奮鬥賺錢補貼家用,後創辦羅敏娜控股有限公司,2000年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主要經營投資羅敏娜家具(NOVENA)與化妝美容(BEAUTE SPRING)品牌,任職行政執行總裁
2008年零薪酬任職于善濟醫社董事會執行主席至今
2009年脫售公司股權,成立羅敏娜基金會、擔任執行主席,力行慈善事業近二十多年來,先後榮獲新加坡人民協會頒發的長期服務10年、15年、20年、25年獎章
2004年榮膺新加坡總統頒賜公共服務獎章(PBM)
2009年榮膺新加坡總統頒賜公共服務星章(BBM)
2012年榮獲新加坡國家文物局頒發“文化遺産夥伴獎”
2015年榮獲新加坡總統志願服務及慈善事業獎(PVPA),這是表彰其爲新加坡慈善事業作出成就和貢獻的最崇高獎項。
2015年榮獲由中華驕傲 楷模人物年度盛典頒發的“2015年度公益人物獎”
2016年榮獲新加坡人民協會頒發人協25年社區服務獎
2016年榮獲新加坡國家福利理事會頒發的十年長期志願服務獎狀
2016年榮獲第二屆海歸中國夢暨中國品牌創業創新年度盛典頒發年度華人榜
2016年榮獲第六屆投資西部優秀企業家表彰大會頒發中國西部建設慈善人物、中外華人(裔)傑出貢獻人物獎
2016年榮獲第七屆和平的旗幟頒發和平大使殊榮
2017年榮獲新加坡教育部頒發教育服務獎
2017年榮獲新加坡國家福利理事會頒發的十五年長期志願服務獎狀
2017年榮獲中國國際公益慈善論壇組委會頒發2017年度中國公益慈善人物
2018年榮赝新加坡總統委任太平紳士JP
2018年榮獲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頒發“藝術夥伴獎”
出生在“武吉班讓”
1960年,我出生在“10英裏”一帶,那裏當時叫“椰山尾”,也就是現在的武吉班讓正華新鎮。
家裏12個兄弟姐妹中,我排行第七。爸爸駕德士,每月收入幾百新元,要養活十多口人非常不容易,媽媽是家庭主婦,爲補貼家用賣雜貨,也賣雞蛋。我們省吃儉用,全家人每天就靠幾塊腐乳和一罐梅林菜心罐頭勉強度日。
我看到媽媽很多時候只夾半塊腐乳配稀飯吃,盡管生活困苦,內心不苦,大家還是愉快的分享著媽媽偶爾煎的兩個雞蛋吃,這是一種帶著歡樂與溫馨的分享;稍微有錢時,我們才能夠吃到豬腳炒米粉。
直到今天,我還會常吃梅林午餐肉、肉醬和菜心罐頭;早餐有時僅以咖啡烏就著康元蘇打餅幹吃,回憶著童年時光。
小時候一直不明白,不理解,父母親爲什麽不管刮大風下大雨,即使生病,都可以那麽堅持的早起床,長大後經曆了這麽多,才明白,叫醒他們的不是鬧鍾,不是工作,而是生活,責任,親愛,奉獻,付出,傳承與偉大。
拾雞蛋給豬沖涼
中學學校假期時,十三歲的我已在二舅的農場拾雞蛋、半夜趕鴨子到籠子去巴刹賣。那時打工不算工錢,全靠二舅給紅包。在農場最喜歡的小動物是小鴨子,很怕一同成長的鴨子長大,因爲鴨子一長大就要送去屠宰,心情很是低落,還會傷心掉眼淚。
在農場撿雞蛋時,試嘗過母雞剛下的蛋,溫溫軟軟,熱騰騰的,很新鮮的香味。
豬餓了、髒了都會叫;我給它們沖完涼,它們會搖尾巴表示感謝!然後呼噜呼噜睡覺,所以到今天我都很喜歡豬,覺得他們很單純,很可愛。
我把在農場打工的錢,省下80元買了台腳車,這樣可以騎腳車去看外婆,順便給她10元紅包,外婆會很開心,和外婆聊天,一聊就是幾個小時。
中三辍學爲多賺2元冒險爬高
從正華小學考入華僑中學,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等爸爸領到車資才有機會繳學費和買課本,家境貧窮的讓我根本沒法專心的讀書。
1975年中三時,爲了減輕父母親的負擔,我辍學了!
可惜不到法定工作年齡,找份固定工都很艱難:去戲院掃地或做雜工,每月賺取幾十塊。
16歲時,當建築材料搬運工,原定每天早上8點半做到傍晚5點半,但我時常加班到晚上9點,只爲每月多領加班費賺過百元補貼家用。
工頭說,誰敢爬高,日薪可從8元調到10元。爲了多賺2元,我就答應去爬高。
當我扛著木頭爬到4層樓外牆時,由于沒有爬高的勇氣,雙腳嚇得直發抖。當下感悟到:錢得來不易,錢得用性命來換,從小就知道生命的可貴,生命得來不易。
我沒有後悔當初辍學的決定,因爲有了這種種的承受與磨練,造就我今天的耐力與承擔。
創辦羅敏娜家具
1984年,新加坡走上了經濟快速發展的軌道,很多居民從甘榜鄉村遷入政府組屋,帶動家具市場的需求。
抓住時機,開創了“榮春發”,就是之後的羅敏娜家具的前身。一時間,“榮春發”在組屋區名聲大噪。
1986年,“榮春發”在武吉巴督和義順開了兩家分店,企業初現規模,按照自己所制定的商業規劃選擇了熱鬧繁華的市區,並在湯申路Novena教堂對面開設旗艦店,起名“羅敏娜”。
隨著經驗增加與産品升級,羅敏娜家具很快打入中等市場,“羅敏娜家具公司”也隨之誕生。過後還創立了“卡迪朗優質”(Castilla Premium)高級家具、“現代雅居”(Modern Living)、“白色經典”(The White Collection)、“自然生活”(Natural Living)”,面向不同的消費群市場,而且保持了羅敏娜在本地家具業的領先地位,成爲高素質的優秀新加坡零售品牌。
伴隨著這些品牌在新加坡的名氣越來越響,開始進軍國際市場,先後在中國、馬來西亞、越南等開設分店。
與百年曆史善濟結緣
選擇善濟,因爲慈悲;選擇接受,因爲放下;選擇承擔,因爲因緣;選擇付出,因爲感恩;選擇大愛,因爲生命。
我加入善濟醫社董事局之前,當時這家有百多年曆史的慈善醫社,已到了瀕臨關閉的邊緣。好朋友張錦泉先生再三邀請我加入,三次我都拒絕了他。
最後一次他嚴肅的說:“如果你不接手善濟,善濟就要關閉了”。這句話觸動了我內心的決定。感恩生命的賜予、慈悲、大愛、同理心,讓我經過再三思慮,決定加入善濟,讓百年善濟可以繼續生存下去。
因爲善濟是可以讓很多人解除病痛,保健養生、增長壽命,給社會帶來和諧、給家庭帶來幸福的一個慈善中醫平台。
幼時,我因家境貧困,不得不早當家,到社會上謀生,以減輕父母的負擔,緩解家庭經濟的窘境,從那時起已經體會到人在困境是多麽需要他人的援助與幫忙,從小就很窮,知道窮的滋味。
老天會眷顧並善待有能力、真誠、肯堅持打拼的人,有機會可以慢慢地解決各種各樣的困境,慢慢地走出貧困。
可是,社會上還有很多是遭受突如其來的意外橫禍、或是身受惡疾糾結、喪失工作能力貧困的人,他們需要及時救急、救濟、救苦救難,不能等、不能慢慢地來。
慈善是不能等的,當下就必須發揮進行,就是從這裏感悟來的。
能及時解救他人的燃眉之急是第一步,之後還得跟進,還有許多後續工作要做,不能讓個案就到此爲止,要幫助他們徹底脫離困境,過著健全的生活。所以,我把慈善當做自己全部的責任與事業。
我組織志同道合的團隊,發下宏願,踏實地慈悲爲懷,大愛同理、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去實現,廣結光明的善緣。
早在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後,我和幾位好友在新加坡發起《讓愛川流不息》電視赈災籌款活動,籌得1000萬新元的善款支援災區過後。這筆善款幫助災區籌建七所“中新友誼小學”及一座橋,每年讓上萬名新生獲得求學、獲取知識的機會,也了解慈善與奉獻,感恩回饋,加強中新友誼的長存。
慈善是一種責任
慈善是一種責任,有能力的人應該幫助沒有能力的人,有錢的人應該幫助貧窮的人,每個人的命運本身就有著不同的變化與過程,它很坎坷。
我覺得,人必須要有智慧地生存下去,不應該用小聰明的方法去對待智慧、對待一切,對待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你再有錢,賺到了又很吝啬,不舍得用,又有什麽意思呢?而且你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就等于是“生活照舊,生命結束”。
過去心不可得,當下心不可得,當下是無常的,好好珍惜當下的存在與因緣。
我現在我已經五十多歲了,我明年做的事情,後年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即使能夠生存下來,生命也沒有什麽意義,只是在過活中,沒有發揮生命的意義與存在。
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那麽就決定它的寬度,讓它更有意義,更加精彩,在生活的過程中,每個瞬間,每個發生,每個經曆,每個瓶頸中改變、提升自己,讓生命從此與衆不同,爲世人造福。
我覺得應該時刻去提升自己、去改變,用你所擁有的關系,你所擁有的經驗與智慧,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的生活可以過得好,環境有所改善。
慈善是一種正道光明,也是專業行爲,它不只是簡單的捐款捐物,慈善需要慈悲、智慧、人才、管理、效率、堅持永續經營。
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在幫助了自己,增強了自己的人生理念與感恩心。這是我們平時所感覺不到的,只有真正的去用心參與了,當我們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看到他們臉上燦爛幸福笑容的時候,心底會自然而然的感覺到喜悅、光明與慈悲!施比受更有福就是這個道理。
捐錢與行善大多是個人行爲。慈善是團隊和社會行爲,讓社會大衆共同參與。慈善事業的目標在于文化和社會重建,在于建設文明,和諧社會。行善發自內心的善心不論事迹大小。慈善包含道德的成份,著重道德的體現和行事的成效,對他人、對環境、對社會、對未來的光明,有著正面、正能量的影響力。
慈善是一種回饋社會的義務和責任,慈善的精神是分享、感恩、承擔、共益、造福社會,分工合作,不分你我,創造和諧社會、幸福家庭,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人人有責。
企業要獲得社會尊重與認可,不僅是靠利潤,而是承擔社會的責任,維護商業、維持保護大自然、不破壞大自然的正常生態環境,推動社會進步和使命感。用大愛慈悲的情懷,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經商追求的是在允許的範圍內將利益擴大,慈善是將財富進行分配,通過分配方式實現社會同理公平和生活基本保障。
善濟做的就是與人爲善,把希望與光明帶給社會大衆。
“善濟醫社、社會企業、社會經營、服務社會”長期以來,善濟積極參加各社區、團體、聯絡所等的慈善活動,宣揚健康意識,鼓勵保健活動,聘請專業的理發師到每個分社,定期爲老人家剪頭發、分發多功能雨傘、日常用品、食品禮包、生活手提袋等等。爲回饋社會,善濟的平台也積極爲促進種族和諧,社會安定而努力。社會文明、社會進步、社會安定,人人應該珍惜,人人應該愛護,彼此關愛,友好相處,共同創造繁榮,大愛,同理的世界。慈善必須永續經營,爲了讓更多的國人了解善濟醫社,在年輕人心中種下慈善與光明的種子,同時也讓更多有需要幫助的國人能夠得到幫助,感受到社會的關愛。
“寬容、大愛、慈悲、感恩和祝福”傳遞著善濟人對“善”的堅守,配合國家建設、創造和諧社會,積極推動“有國才有家,家和萬事興”、“善與國同在,濟與民同心”的宏觀信念。
三次跌倒
我人生跌倒過三次。
第一次創業投資三萬元,三個月就虧完了。
第二次是我投資房地産,遇到金融風暴,虧了好多錢。
第三次失敗是受了一個合夥人的影響,做錯了決策,事業受傷害。
原本打算就此把公司賣了、另作打算,然後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改變自己,提升自己。但後來冷靜下來想想,三次跌倒並不是永遠的失敗,它是一個提升。
人生理念的經曆與過程
每個人都會在不同年齡階段負擔著各種責任,隨著我們“能力、心態、素養、思想、經曆、看法、過程與境界”的不斷提高與改變,所擔負的責任也不一樣。責任是一種人與生俱來的使命,它伴隨著每一個生命的始終。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無論好壞,承擔全部的結果與發生。
我有時候還蠻感激這些挫折與瓶頸,它們給我今天的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挫折與瓶頸改變了我,造就了今天的我,讓我謙卑、理智,沉澱,更加能夠理解生活的事實與真緣。
它們讓我想明白:用平常心面對生命,用寬容心面對埋怨,用慈悲心面對人生,用感恩心面對生活,用大愛心面對世界,用同理心面對未來。
看感情、友情和婚姻
獨樂樂不如衆樂樂,衆樂樂不如天下樂。
兄弟之情,永生難忘,友誼之心,天地之間。
我常常分享說:“二十個人一起爬山,需要登山,能有百分之十的跟隨到終點,已經很了不起了,總有一些人會在半途離開。其實,不用責怪他們,他們現在想離場,以後他們還是會有機會再次參加進場。他們現在想離場,可能是他們在能力、能量、理論、思想方面尚且不一致,可是我始終堅信,只要我做的事不是爲了自己,是對的無私的,光明的,最終總會有人支持與鼓勵。
真正的朋友是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不論身在何處,總是處處關心,時時慰問。
做人做事,哪有一帆風順的。人生沒有圓滿,圓滿不是人生。
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與困難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遇到困難是一種學習與提升,我當時會不耐煩和不能夠接受的心態,過後也終于接受了、承擔了、放下了,往往在第一時間比較不容易接受,過後,覺得“無緣不來”,也慢慢給時間沖淡了、磨平了,也沒有什麽好耿耿于懷,放不下的。
人的一生,無論成敗,都會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偉大父母親辛苦的養育之恩、老師循循善誘的教侮、溫柔娴熟,受委屈的太太默默的支持與關愛、家人的諒解與溫馨的陪伴、兄弟的相助,朋友的幫助、團隊們的齊心協力、貴人的扶持、社會大衆的認可與厚愛、大自然的恩賜、時代的賦予。包括那些給予我“機會”自我提升和成長的“善知識”們。因爲有了這些的發生與對待反而促使自己提升了光明、內涵和修養,令我茁壯的成長,更堅定明確的走向更光明寬闊的康莊大道。
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有貴人指點;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幫助。正因爲這樣,我們才度過一個個難關,一步步走向成功,創造並享受著光明的生活。感恩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以智慧來處理是非,恭敬來接待他人,道德來修養身心,慈悲來做人處事。”
談人生的感恩
我一直行走于慈悲與慈善之路,對身邊的每個人都心懷感恩:辛苦養育自己偉大的父母親,默默支持自己受委屈的太太及家人,以及身邊的好兄弟、朋友和團隊們以及社會大衆;甚至對于那些提升和令我成長的“善知識”,我也心懷感恩。
生命無限,本來無我,坦然承擔,無喜無憂。
生命得來不易,感恩生活,珍惜生命。
生活是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生命是大愛同理,發光發熱。
學會感恩,不只是心存感恩之情,還要在行動上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心懷感恩,幸福才會常在,感恩生命的禮遇,感恩與家人相伴的日子,感恩與朋友相聚的時刻。
我認爲分享是一種博愛的心境,思想的深度,生活的信念。因爲只有當你懂得了分享,你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與價值,才能明白生命存在的內涵。每一種人生的幸福與快樂都需要與他人分享才能讓它成爲有價值的光明。
我以感恩的心,承擔的責任,懷著分享的喜悅與大家分享我的經曆,經驗與感懷。希望當你面對選擇時,可從中得到啓發,面對困難挫折與考驗時,從中得到勇氣面對,堅持,克服。當你沮喪時,從中得到溫暖與安慰;與大家共勉之。
慈善事業受到總統、總理和部長的肯定
2015年1月25日,陳振聲部長在“關懷與分享日”稱贊善濟:“感謝善濟醫社的貢獻”。
2015年12月18日,許寶琨部長在《善濟的故事》一書中分享道:“《善濟的故事》在回顧自身百年發展曆史的同時,更記載了這114年漫漫曆史長河裏所湧現出無數善心人士“奉獻愛心,不求回報”的感人故事。善濟不僅僅是中醫診所,它更是一個培養愛心、凝聚愛心、傳播愛心、提升愛心的地方。作爲診所,它能解決的問題是有限的;但作爲愛心策源地,它所激發和凝聚的愛心又是無限的。在新加坡這樣一個日益現代化發展的國家裏,這間小小診所裏釋放出來的光亮,點燃了許多無助年老患者的希望。
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建國五十周年以來的物質財富積累、心靈財富增長及制度財富優化。願更多的人加入到快樂行善的隊伍,讓我們的社會洋溢著愛的氣息。
2016年12月17日《善愛善濟感恩晚宴》,黃志明部長在致辭中分享說:“善濟醫社百余年來不分種族、宗教、國籍,一視同仁,爲社會大衆提供免費的中醫診斷治療,造福了不少人民,估計已經達到百萬人次。太棒了!這些都是由卓順發博士領導的。從2008年開始,善濟大力發展向居民提供低價中醫服務。我們剛才看到的,善濟已經有了12間診所,即將擴展到15間,包括榜鵝北的一間。我聽說,目前善濟每天平均服務超過1000人次。真的是幫助到了許許多多人,帶來了重大的改變。看到這些,我十分感動。”
2017年5月14日,宏茂橋集選區國會議員兼基層組織顧問李顯龍總理擔任主賓,在後港8道大牌681(郵編530681)爲“善濟溫馨五月感恩母親節”主持了開展儀式。同時出席送花儀式的還有:貿工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盛港西單選區國會議員,交通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藍彬明醫生,宏茂橋集選區議員,殷丹博士、顔添寶先生、傑樂先生、洪鼎基先生及後港基層組織顧問李宏壯BBM和社區領袖等。出席的嘉賓有:梁苑集團主席梁佳吉先生、南安會館主席陳奕福先生、卓順發主席以及董事同仁。
李顯龍總理在面簿(Facebook)上發貼文,祝願天下母親和准媽媽“母親節快樂”。他寫道:“今天上午,我與宏茂橋市政理事會議員和義工們一起向盛港南社區的母親和居民分發一萬朵粉紅色康乃馨,很開心看到很多母親和他們的家人享受他們溫馨美好的星期天。感謝善濟醫社奉獻的愛心花朵。善濟醫社是一個社會公益慈善機構,一百多年來,不分種族、宗教、國籍,一視同仁爲社會大衆提供免費的中醫看診服務。我也感謝宏茂橋集選區和盛港西公民咨詢委員會支持這個偉大的母愛項目,你們今天給很多人帶來了歡笑”
善濟醫社贊助人、現任新加坡總統哈莉瑪博士在2017年7月8日出席《善濟愛心之夜》致辭時贊揚,善濟醫社116年來爲社區服務,不分階層、種族、宗教,一視同仁爲社會大衆提供中醫理療服務。
在《放下》電視專訪節目中,哈莉瑪總統表揚卓順發是個“傑出優秀的人”:“他充滿熱枕和活力,具有過人的精力和恻隱之心。”
哈莉瑪總統說:“我們剛剛談到要在馬西嶺區設立一個分社,他就在一年內把馬西嶺的分社設立起來,他是一個很有熱情,非常投入和具有奉獻精神的人,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具有這種素質的人了。”
她說:“我希望他能夠繼續爲善濟做出貢獻,爲這個社區做出最棒的工作。他不僅僅是籌募善款而已,他會親臨分社,確保裝修工程進行順利,卓順發絕對是一個盡職盡責,具有同情心和奉獻精神的領導者。”
2017年7月28日,《新加坡易缇秀愛心慈善晚宴》人力部長林瑞生先生致辭說:“對任何一個組織,如果在十年內,把這個受益的人數從每年幾千人,增加到每年幾十萬人,這個是不可能的。因爲在正常人的意識裏,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在新加坡有一個組織,它終于做到了,它就是善濟醫社。
爲什麽別人做不到,而善濟就做得到呢?我相信,這是因爲善濟的精神和理念:提倡健康生活,幸福生活的宗旨。提高與增進中醫藥的發展,參與新加坡慈善救濟工作的使命。寬容、大愛、慈悲、感恩、祝福的價值觀。善于國同在,濟與民同心的信念,以及推動慈善事業致力于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所以別人做不到的,善濟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好。”
2018年3月31日,王乙康部長特別郵寄一份感謝信予我,感謝我用心照顧社區居民以及爲社會的付出。感恩王部長對我工作的認可和鼓勵。
展望未來
做慈善需要理論基礎,系統管理,發展方略等專業知識。它是一項長久堅持的社會事業。尤其是慈善領袖,需要高度的智慧和高瞻遠矚的洞見。
我希望未來能設立慈善交流中心,開設慈善公益事業課程,與大家分享慈善公益事業的心得與經驗。 設立專門從事公益慈善研究,人才培養,公益慈善的管理體制和法制建設等。同時舉辦分享會,結交不同層面的善心人士、大家有穩定的經濟基礎、慈善的心態,讓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善知識分享與交流慈善事業、服務社會的機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社會上的年長者也曾經爲他們的家庭、爲社會努力過,付出過。我們不應該因爲他們年老了,放棄他們,我們應該負起責任,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尊重、關愛與認可。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通過慈善平台讓他們學會做人的道理、尊師重教、孝順、尊重、分享、承擔等,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這項偉大,光明的慈善事業中。
順慈悲願、發善濟心。希望讓更多衆生沐浴陽光般的溫暖,感受精神的滋養。
路,越走越好,“路的盡頭才是真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