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9日,當天的《聯合早報》刊登了筆者的文章“憂患意識:新加坡的國魂”。小編對新加坡的成功之道提出了自己的歸納和總結:“新加坡這個小國能夠在強手如林、競爭如此激烈的國際舞台上立于不敗之地,可能有一千條、一萬條的寶貴經驗,但其中的核心和關鍵還是新加坡政府和領袖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和生存意識。准確地說,憂患意識是新加坡的立國之魂、強國之魂。”
10年過後,有人從一個新移民過度成了一個半老移民。18年置身于這個國家之中,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通過對其近距離和零距離的觀察、感受與體會,對于這個彈丸小國的成功之道一再思考和探究,有了更完整、更深刻的認識和感悟。
新加坡的成功舉世聞名、有目共睹,但其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一氣呵成,而是克服了種種困難才走到今天。爲什麽這個不具備任何禀賦要素的島國能夠在赤道一帶30多個國家中脫穎而出,被國際社會贊譽爲“赤道特例”的富國和強國?根據小編的分析和研究,以下十個方面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解答和啓示:
1、 李光耀自己的總結
新加坡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爲具有:正直和有誠信的領導人和政府;任人唯賢的政策;全民有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選擇了世界最通用的英文作爲人們的共同語言。
2、 政治制度
新加坡采用了英國的“議會內閣制”作爲自己的政治制度,即內閣成員首先需要獲選爲國會議員,才有資格被總理挑選、任命和組閣。在這種政治制度下,主觀上,新加坡政府致力于用好政府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客觀上,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和由其掌權的政府必須接受選民的監督,接受反對黨的監督。
3、 決策的思想基礎
新加坡的發展戰略始終以經濟發展爲優先考量。哈佛大學著名的國家發展戰略學者麥可.波特教授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在討論政府的有效性時,新加坡提供了一個考察這些問題的絕妙案例。就政府而言,新加坡似乎經常打破常規。她擁有效率極高的政府制度。在新加坡,決策的作出通常是基于權衡事情的利弊,而不是基于腐敗、意識形態或自我膨脹。政府部門具有強烈的自我批判意識。新加坡在諸如是否合法化賭博等很多棘手的問題上改變著思想。”
4、 “契約文化”爲核心的社會文化
“新加坡華人表面是華人,骨子裏是英國人”。這是我于2002年5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指出,由于英國殖民者140多年的管理和培育,使新加坡比其他亞洲國家更早、更密切地接觸到歐美國家的商業文明和契約精神、法制精神,使新加坡這個華族人口占76%的社會更習慣、更推崇的是契約文化、合同文化和法制文化,而不是傳統亞洲社會或華族社會所特有的關系文化、人情文化、面子文化。以契約文化爲特征的社會文化給新加坡社會帶來了兩高一低:社會互信度高,人民與人民、人民與政府之間因爲遵守契約而彼此相信;社會公平度高,社會成員都認同契約,依契約行事,沒有厚此薄彼,沒有走捷徑,相對公平;社會成本低,大家只靠契約而不需要想其他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簡單,社會成本會大幅度降低。
5、 市場經濟的成熟度高
新加坡高度奉行市場經濟,其市場經濟的成熟度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如:不實行金融管制;不設國家外彙管理局,不實行外彙管制;不設物價局,不實行物價管制;不實行發票管制;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由港,不實行關稅管制;不實行員工最低工資管制;公司所得稅幾乎爲全世界最低。
6、 積極面對經濟全球化
新加坡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更早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是最先主動面對和歡迎經濟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的亞洲國家之一。善于在大國間搞平衡的小國新加坡,天生觸角靈敏。新加坡的政府和領袖能夠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做出非同尋常的大判斷、大決策,使其立于不敗之地。
以外向型經濟爲主導的新加坡,跨國公司在她的經濟活動和經濟成分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建國一開始,新加坡就清醒的意識到並積極發揮了自己處于太平洋與印度洋交會處的地緣優勢,積極面對經濟全球化,積極引進跨國公司前來新加坡投資,包括設立工廠進行生産經營、設置研發中心進行産品創新。爲了大力吸引外資,新加坡政府非常務實地對跨國公司實行了“超國民待遇”的優惠政策,使得新加坡成爲1965-1993年期間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現在,新加坡擁有大小工業區38個,來自歐、美、日等地的7,000多家跨國企業和科技夥伴在新加坡落戶,其中4,000家爲區域總部。新加坡的GDP中,有42%是由跨國公司創造的。
7、 始終堅持對外開放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夠成爲世界奇迹,得益于毫不動搖、一而貫之的對外開放。
新加坡政府清醒地認識到:新加坡經濟是國際經濟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新加坡是一個小經濟,其實也是大經濟,只要有效地跟世界大經濟接軌,新加坡的經濟便可以跟得上世界經濟的浮沉;新加坡的經濟必須跟世界的經濟接軌,才能發展自己,在世界上立穩腳跟。
新加坡政府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條件跟中國不一樣:新加坡沒有市場,沒有跨國公司是爲了新加坡的市場而來;新加坡沒有天然資源,也沒有跨國公司是爲了新加坡的天然資源而來。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新加坡要想盡其他各種方法,給跨國公司提供特別的條件,跨國公司爲了這個特別條件才會過來。跨國公司所需要的條件,各個企業都不一樣,有些需要技術,有些需要市場,有些需要合作夥伴,有些只是需要非常安定、優越的環境;跨國公司離不開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更離不開跨國公司。吸引跨國公司前來投資,改善、發展和提供優越的投資環境,這本身就是一門大知識、大學問,政府要了解跨國公司本身的需求是什麽。
除了7000家跨國公司帶來的龐大的實物資本之外,新加坡從跨國公司那裏學到的先進技術、現代企業管理、以合同文化和契約文化爲標志的遊戲規則,更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資本和無形財富。
8、 面向全世界吸引人才
新加坡知道自己的人口總量少,優秀人才和頂尖人才的數量自然有限。要使新加坡這個小國能夠在強手如林、競爭如此激烈的國際舞台上立于不敗之地,新加坡從建國之初就把吸引外來人才當作基本國策。
一方面,政府爲各種專業、各種類型的外來人才打造卓越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讓他們賓至如歸、落地生根,更好地融入新加坡;另一方面,政府也清清楚楚傳達給本國人民一個信息:未來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新加坡要憑最強實力與人競爭,一定要千方百計從全世界吸引人才。因此,新加坡要歡迎外來人才、重視外來人才、善待外來人才。
9、 廉潔、務實、高效、關注民生
新加坡政府的廉潔、務實、高效和關注民生在全世界有口皆碑,每年在全球競爭力、廉潔度、政府效率等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政府機構部門少、層次少(著名的一級政府)、效率高。人民行動黨和政府都信奉以事實說話,以誠信立名。他們務實、低調、不喊口號,不靠意識形態挂帥和口號宣傳治國。政府從多個方面高度關注和認真解決老百姓的基本民生問題:住房、醫療、教育、就業、貧富差距、公共運輸、環境保護、人口老化、食品衛生、社會治安、社會保障、社區建設(包括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和諧共處),並確保公共資源是用于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新加坡政府清楚地知道,只有讓人民安居樂業,才能在重大課題上凝聚國民共識,才能集中力量去實現國家目標。
10、 政治領袖的憂患意識
的確,新加坡是一個小國。國小,智慧和策略未必小。新加坡是亞洲和世界上的“小國寡民”,卻有著很大的國際影響力,靠的就是諸如李光耀這樣的世界級智者。李光耀經常告誡這個小國的人民:“新加坡從挖坑入廁到住進冷氣房的時間還太短,基礎還不夠牢固,我們的國民不要視新加坡的成功爲理所當然、一成不變和一勞永逸。稍有疏忽、失誤和差池,三十多年的成果和心血便會毀于一旦,新加坡便會在一夜之間被打回原形。
新加坡是獨特的。我們在甲組競爭,但我們國小民寡,缺乏天然資源,其實只夠資格在丙組角逐。要繼續留在第一強國的行列,我們要清楚知道哪些原則和做法令我們得以從第三世界升級。我們要精明、實際、實事求是和靈巧,以彌補我們欠缺的規模和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