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5854,閱讀約需18分鍾)
早在成都提出建設“公園城市”之前,新加坡就以“花園城市”之稱享譽世界幾十年。一字之差,模式不同,卻暗含著兩座城市在發展理念和城市規劃上的相似性。新加坡2019總體規劃用以指導新加坡的未來10-15年的發展。以此爲鏡,看到成都未來發展的脈絡和步伐。
萬科中西部産城産城研究院,攜國內外數家專業機構進行“理想城市發展計劃”專題研究,對新加坡模式有深入研究。
日前,産城研究院院長胡濤接受紅星新聞-成都商報記者的專訪,爲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建言獻策。
以下內容于2019年8月11日發布于紅星新聞-城市觀察欄目。該專欄曾采訪過曾參與雄安新區規劃編制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李舫、天府文創城管委會委員劉洋等各領域專家。
今年3月27日,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發布了新加坡總體規劃草案(2019),目前正在收集公衆對草案的反饋和意見。
這是一項新加坡的國家土地利用規劃,也是其繼2013年概念規劃之後的一次統一修編,用以指導新加坡的未來10-15年的發展。
▲ 新加坡
從區域功能分工落實到地塊邊界、用途甚至容積率,新的規劃將新加坡的城市願景設定爲:成爲更具包容性的宜居城市,打造綠色便利的居住社區,發展經濟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具體而言,對于傳統CBD(中央商務區),強調居住人群的導入,將CBD的資源城市化、社區化,突出宜居包容、綠色便利、集約開發地下空間;對于CBD以外的商業節點和工業區,則強調産業功能,支持振興現有産業和發展新的增長區域,強調職住平衡。
▲ 新加坡CBD範圍
這樣的規劃理念,成都並不陌生——就在上月,《錦江公園總體規劃》《成都市東部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2017-2035年)》相繼出爐,道路的慢行化改造,文商街區多元場景營造、TOD開發、産業功能區布局,都有著相似的內核。
可以說,在新加坡新一輪的規劃中,看得見成都的脈絡與步伐。
▲ 未來錦江公園效果示意圖
日前,紅星新聞記者專訪萬科中西部城鎮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萬科中西部産城)副總經理、産城研究院院長胡濤,爲新加坡2019總規進行了解讀。
胡濤曾擔任新加坡裕廊國際的首席規劃師,現在萬科中西部産城攜國內外等數十家專業機構開展 “理想城市發展計劃”專題研究。
導入居住人群
將 CBD的資源城市化、社區化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在闡釋2019年總規草案時這樣說,“(目前)中央商業區的建築主要爲辦公用途,政府因此希望讓這個地區發揮更廣泛用途,不僅是工作的地方,也是充滿活力的生活和娛樂場所。”
讓中央商務區更包容,這一訴求建立在已經問題重重的發展現狀上。盡管爲新加坡鞏固了亞洲重要的旅遊和金融服務中心的地位,位于新加坡河南岸的傳統CBD在當下的語境下仍然顯得不那麽友好。
過于單一的商務商業功能,使該區在夜晚和周末缺乏活力,顯得過于冷清;CBD區域內的零售設施非常有限,僅僅是作爲辦公設施的補充,客流量在周末難以支撐,多數零售商業在周末不營業;CBD內居住功能仍然不足,縱然濱海灣令遊客趨之若鹜,該區卻缺乏本地社群的支撐。對于CBD區域內的從業者而言,這裏只有工作,對于更多的本地人而言,這裏只有遊客。
爲此,本輪規劃的重點即爲居住人群的導入,將CBD的資源城市化、社區化,在商務環境中營造社區氛圍,讓CBD的優質資源公平共享。
規劃草案中提出在傳統CBD建造更多的住宅,以便更多的人住可以居住在離工作場所更近的地方,這些住宅大部分會是複合功能,底層一般爲商場,高層爲住宅,還會提供大量室外活動空間。
▲ CBD住宅規劃
除了新增住房,政府也鼓勵現有老舊寫字樓轉變爲商住混合、酒店或其他創新功能。爲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出台兩套新的激勵方案,對于符合條件的更新項目予以容積率獎勵。
“這項舉措將有利于淘汰CBD內滯後、老舊的商務辦公,降低寫字樓的空置率,優化資産配置。”胡濤認爲,強調了生活質量和宜居品質,強調了“家”和“社區”及完善的配套,不再局限住房本身。
居住功能的導入將爲 CBD 帶來更多常住人口,保持 CBD 的活力,同時也將爲現有的零售/餐飲業態帶來更多的消費人群。可以預見,未來的CBD將更加複合多元,真正實現工作、生活、娛樂的一體化。
▲ CBD內現有商務功能將在未來大幅置換爲混合功能
改進公共空間來豐富文化
解決“空心化”
新加坡是一座多民族多宗教和諧共生的城市,不同的文化的融合反而令城市更爲包容。
此輪總規草案提出,新加坡將繼續通過場所營造、改進公共空間來豐富藝術、文化和遺迹資産,以鞏固中心區作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目的地。
新加坡市建局也和相關的機構和群體合作,通過場所營造、社區故事板和遺産步道等公衆參與的手段來傳承地區的曆史和記憶。政府也會在碧灣區 (Bayshore)、達哥打彎(Dakota Crescent)、花拉公園和鐵道走廊沿途地區興建住宅和設施,同時保留這些地區富有文化曆史意義的重要建築,例如前武吉知馬消防局和花拉公園遊泳池。
▲ 庭院和口袋公園將作爲戶外的“會客廳”,爲社區交流聚會提供場所。
文化傳承記憶,也讓居民在參與中強化認同。在這一點上,胡濤認爲文化是解決“空心化”、聚集人氣的一個核心因素。
胡濤解釋說,從機制上看,新加坡有25000名基層領袖、3000個各類基層組織,類聚了不同興趣愛好和心理需求的人,形成了組織、參與和資助各種社區活動項目的群衆基礎及物力和財力。同時,新加坡有5個社區發展理事會負責全國的社區事務,對居民從小就培育“社區即家,家爲社區,愛家,愛社區”的意識,使社區居民積極投身參與社區活動和社區管理。
胡濤認爲,文化是“可形成”的,尤其是社區居民對于社區的情感聯系,只有在參與中才會深化。他以浙江良渚文化村舉例,村民自發討論制定的村民公約,打造出一份自治樣本。又如在成都猛追灣更新的項目中,萬科把居民對社區的記憶和祝福澆築在牆面上,嘗試激發社區活力。
▲ 利用寫字樓下的灰空間置入小酒吧
綠色便利居住社區
突出公共交通、公共服務、生態文化導向
“每10個家庭中就有8個住在軌道站點步行10分鍾之內。”新加坡2019總規對居民的出行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環境。總規指出,新加坡的軌道網絡已連接並加強了整個新加坡的城市發展,並將繼續成爲公共交通的支柱。
地鐵方面,市中心的地鐵線路和站點將更密集,市中心的所有開發項目將實現10分鍾內步行到達地鐵站。
備受期待的新加坡環線六期將在2025年通車,環線六期主要分布在中央區域,屆時環島線將形成一個完整的環形,市民可通過環線迅速從中央區域抵達全島各地。
公共汽車連接也將因更多的綜合交通樞紐和新的公共汽車服務而得到提升。總規透露,政府亦正研究按需巴士,以提供更直接的定制巴士路線,減少換乘。
▲ 公交優先走廊
公共交通網絡的擴容,是爲推行綠色便利的出行方式,規劃指出,住區鼓勵步行和騎自行車,盡可能地優先考慮人的流動,而不是汽車的移動。
鼓勵活躍的慢行系統,在現有22公裏的自行車道基礎上,至2021年,中心區將進一步擴大5公裏的自行車道網絡。此外,還計劃提供連接中心區多個地鐵站的自行車道。
汽車在爲行人騰挪空間。例如馬來村甘榜格南的哈芝巷,將定期或永久封路來打造更安全、更有吸引力的環境;唐人街牛車水,通過封鎖車行道路的“無車星期日”活動爲市民提供文化活動空間,迎接農曆新年第一天。
▲ 夜間實行交通管制,限制車行,將街道變爲步行夜市。
提升公共交通水准
建立便捷高效交通體系
規劃草案中發布的地下3D規劃圖紙也透露出新加坡深化地下空間開發的另一個趨勢,將公共設施、交通運輸、倉儲和工業設施遷入地下,釋放更多空間給市民。
在地下可以購物、吃飯,更誇張的是在地下靠步行就可以自由穿梭于金融區的各大寫字樓之間,甚至可以直接走去聖淘沙!
▲ 地下開發空間示意圖
在交通出行的“最後一公裏”,新加坡還將采取更多措施來增強和連接城市的綠色資源,以便更多大衆可以輕松到訪和享受公園和開放空間,通過居民主動步行讓城市的毛細血管流動起來。
黃循財表示,目前新加坡全島各類的綠色空間占了約7800公頃,未來10年至15年會增添約1000公頃的綠色空間,包括長達400公裏的公園連道,讓大多數國人只須步行10分鍾,就能抵達公園,沉浸在綠意盎然的環境裏。
同時改善主要街道的街景,創造更有吸引力、出行友善和更生態的街道, 通過沿街道布置商店、餐館和公共服務設施,方便行人在下班回家途中享受快捷的購物及咖啡體驗。
▲ 商店、餐館、配套服務沿主要街道布置,爲上下班的通勤人群提供便利。
胡濤認爲,總規裏在推進綠色便利社區建設的措施上,最大的亮點是進一步優化了交通的連接性和可達性,讓居民“無負擔”出行,這把新加坡規劃的“尺度感”發揮到的極致。
胡濤表示,新加坡的城市規劃一直強調土地集約、功能複合、有疏有密的發展。作爲一個資源極度稀缺的小島國,新加坡國土總面積僅有719.9平方公裏,相當于北京的1/23。因此,集約式發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使新加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其生態用地,防止城市的無序蔓延。
TOD和EOD的概念都是圍繞著人的生産、生活的需求而提出來的,“從新加坡、 東京、香港等亞洲城市看到,圍繞著TOD站點相對高密和功能複合的開發模式以及聚焦更小空間的精細規劃的確是在重點區域進行有效且高質的開發措施之一。”
▲ 親切的小巷和城市拱廊——連接不同建築的捷徑,充滿便利的設施。
構建四個主要門戶
東部門戶加強空港與世界的聯通
總規提出,新加坡要打造更強大的經濟,就需要做好規劃和撥出合適的土地以支持振興現有産業和發展新的增長區域。按功能分區建設,成爲新加坡的選擇。
在規劃中新加坡提出構建四個主要門戶的概念,包括北部門戶、東部門戶、西部門戶和中央地區。
北部門戶是進入新的創新單元(例如農業技術和食品、數字技術和網絡安全)機會的入口,未來將強化位于兀蘭的區域中心,將之打造成爲北部區域的經濟中心。
東部門戶利用樟宜航空樞紐擴建的機會,加強空港地區與世界的聯通,發展與航空有關的業務,構建創新品質生活商業集群,包括新加坡科技大學、樟宜商業園及未來的樟宜東城區。
西部門戶是CBD以外最大的商業節點,也是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制造中心,由裕廊創新區(JID)及其周邊的裕廊和大士工業區組成。將利用改善的運輸聯系和 TUAS 碼頭的全球海上連通性,促進貨物、服務和人員的無縫流動。世界一流大學也使西部門戶成爲企業、學術界和人才會面、交流和合作的理想場所。
中央地區是傳統新加坡CBD,充滿活力的市中心-是全球商業和金融中心的所在地,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24/7生活方式目的地。
除了門戶之外,新加坡還將開發CBD以外的商業節點和工業區,以支持經濟增長。盡管各個門戶功能區隔明顯,規劃卻在盡力避免“職住不平衡”的問題。
一方面,規劃特別強調並在靠近生活區的地方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例如:榜鵝數字區,將爲數字經濟的關鍵增長産業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更接近于榜鵝新鎮的居民。
另一方面,將在各個門戶區域修建不同類型的住房,規劃強調爲所有年齡段的人提供更愉快、更高質量的生活環境,構建兒童友好和老年人友好的社區。
“不斷強化每一個區域的發展潛能和特點。”胡濤認爲,城市是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新加坡的發展,最開始也是從單中心發展,隨著經濟發展,提出建設多個區域中心,形成“多中心”布局。
2000年以後,順應國際發展的局勢,又重新集中發展金融中心。這個過程中,城市各個區域的産業布局更清晰,濱海灣CBD區域以總部經濟、金融業等高端生産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爲主,而其他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或者科技密集型的産業則在城市的其他區域聚集。
這次的總體規劃是將原來的東部、西部和北部三個區域中心提升爲經濟門戶,結合濱海灣整體考慮,能保證區域之間協同發展的同時,每個區域的功能定位明確、産業特色鮮明。
▲濱海灣試驗場示意圖。濱海灣擁有大片可用土地,可爲創新概念,短時商業提供試驗場地,從而活化閑置空間,創造經濟價值。
城市轉型:兩份規劃,一種路徑
從上世紀末開始,CBD成爲我國各級政府接受度最高的概念,在我國各大城市得到了廣泛的實踐,深刻地改變了國內多數城市的空間形態。
胡濤認爲,這些短時間內破土而出的CBD,既是經濟發展的樂觀心態體現,也是空間與政治雜糅而成的産物。然而榮光背後,經濟的趨利性和對人性化需求的忽視也使今天的CBD暴露出諸多問題,如空間尺度過大、公共空間不足、功能過于單一、缺乏多元配套、職住不平衡、高峰時期交通陷于癱瘓等,結果往往導致CBD“效率有余,活力不足”,在夜晚和節假日淪爲“死城”。
這些問題與新加坡CBD所面臨的問題有共性也有差別。在新的以人爲中心的高質量發展要求下,中國城市CBD也面臨著轉型的挑戰。而新加坡的CBD進化之路無疑提供了一條參考路徑。
去年,成都在錦江區的現場辦公會上,直指錦江區因消費趨勢變化帶來消費中心地位下降、城市功能格局變化帶來城區空心化等挑戰。
一個數字看出成都人口流向的趨勢:2010年到2017年,錦江區新增戶籍人口14.6萬人,高新區新增戶籍人口24.4萬人,中心城區的空心化已不可避免。
今年7月公布的《錦江公園總體規劃》將對錦江公園中的兩江環抱區域及望江公園段(即錦江中央公園)進行了提升規劃。“車退人進”,對道路進行慢行化改造,打造文商街區形成多元場景,TOD開發等種種措施,都能看到新加坡的影子。
“CBD 的概念正在逐漸被重構,它變得去中心化、多元化、親民化、生態化,總部金融、現代商業、社區生活、公共空間、 文化活動共生于此,真正實現人城一體、以人爲本。”胡濤表示,此輪新加坡總規以CBD複興爲代表的計劃,闡釋了新加坡規劃的基石,即真正將“以人爲本”落實在精細的規劃中,維持城市規劃的“尺度感”。
《成都市東部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2017-2035年)》上月通過,高質量規劃建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代化東部新城。兩年前,成都提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其中,東進承擔起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生産性服務業,開辟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的使命。
▲天府國際機場效果圖
在産業功能區建設上,胡濤認爲成都依然借鑒了新加坡的經驗並將繼續從中獲益。胡濤表示,成都制造業東移可與新加坡裕廊工業區爲代表的以現代工業爲基礎的産城融合的新鎮類比;以樟宜機場及周邊區域爲代表的自貿港及臨空經濟圈,很多年做到世界第一,在自貿、通關效率、物流、電信等領域頗具經驗,爲空港新城提供範本;天府新區重點發展的新經濟領域同樣可以學習新加坡以緯壹科技城爲代表的知識密集型科技園等。
這或許是新加坡規劃對中國城市的參考價值。
紅星新聞記者 鍾茜妮 攝影記者 劉海韻
2019年8月12日,成都商報頭版頭條刊發專訪內容,兩條稿件角度略有不同:
(點擊閱讀全文,即可查看文章)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