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
與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與美國「阿雷西博」300米望遠鏡相比,綜合性能提高約10倍。「中國天眼」憑藉500米的口徑和眾多獨門絕技,不僅在尺寸規模上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而且在靈敏度和綜合性能上,也登上世界巔峰。今天,「新時代·新本領」欄目,帶您到貴州——
看「中國天眼」,聽宇宙「心跳」
古有十年磨一劍,今有廿年造「天眼」。20多年的不懈奮鬥,國之重器「中國天眼」,傲然屹立於貴州的崇山峻岭。
「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這裡是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就在這綿延起伏的大山深處,屹立著一座舉世矚目的大國重器。它就是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FAST)。
「天眼」有多大?為什麼選址在群山深處?
「中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是直接觀測遙遠星系行星、尋找類似太陽系或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潛在智慧生命的重要科技設施。
俯瞰「中國天眼」
從空中俯瞰,它呈現球形網狀結構,反射面總面積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足球場大小,周長約1.6公里,繞著圈樑走一圈足足需要40分鐘。FAST工程調試組組長姜鵬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中國天眼』看成一口鍋的話,它盛滿水,全世界每個人可以分到4瓶礦泉水。所以它的體積是非常巨大的。」
2006年7月,「天眼」選址落戶貴州省平塘縣大窩凼
這樣一個大國重器,為什麼選址在群山深處呢?
姜鵬介紹,主要原因有三個。首先,這裡地處比較偏遠的山區,人跡活動稀少,受其他無線電信號的干擾很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優良的台址環境;其次,它有天然的這樣一個窪坑,可以為我們節約很多建設成本;再次,這裡屬於喀斯特地貌,地下暗河比較多,落下的雨水順著暗河流走了,所以排水壓力可以得到有效緩解。
「天眼」由哪幾部分組成,裡面有什麼高科技?
作為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科學裝置,「中國天眼」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其成功建設和落成啟用是項偉大工程。
2013年12月「天眼」圈樑合龍
主動反射面,可以比喻成「天眼」的「視網膜」。它是一個500米口徑的鋼樑,架在了50根巨大的鋼柱上,6670根鋼索編織的索網環繞其間,上面則鋪著4450塊反射面單元,下面是2225根下拉索,固定在地面的觸動器上。就像水手扯動纜繩控制風帆一樣,通過這些觸動器拽這些下拉索,就可以控制索網的形狀,一會兒是球面,一會兒是拋面,進行天文信號的收集和觀測。
2014年7月「天眼」索網安裝
2015年8月「天眼」反射面安裝
2016年9月,「天眼」主體工程正式完工
國家天文台FAST工程總工藝師王啟明說,FAST工程的索網結構可以隨著天體的移動變化,帶動索網上的反射單元,在射電源方向形成300米口徑瞬時拋物面,從而極大地提升了觀測效率。
「天眼」饋源艙,被稱為「天眼」的「瞳孔」
饋源艙,是「天眼」的核心部件,被稱為「天眼」的「瞳孔」。饋源,也叫做超寬頻接收機,是FAST接收和回傳信號的最核心部件,整個射電望遠鏡的反射面所接收到的全部宇宙信號,都靠它來收集。
工作人員在「天眼」饋源艙內工作
「它起到聚焦的作用,把反射面反射的外太空射電信號聚焦到饋源艙裡面,讓我們能看得更清楚。」專家介紹, FAST採用了光機電一體化的饋源平台,加之饋源艙內的並聯機器人二次調整,它在饋源與反射面之間無剛性連接的情況下,可實現毫米級指向跟蹤,確保精確地聚集和監聽宇宙中微弱的射電信號。
工作人員在「天眼」總控室內工作
FAST還配有一個「超級大腦」。在總控室里,高性能計算系統的計算能力可以達到每秒200萬億次以上,存儲容量達到10PB以上。目前系統還在繼續建設之中,以滿足FAST對計算性能和存儲容量爆炸式增長的需求。
工作人員在「天眼」總控室內工作
「天眼」厲害在哪?有什麼獨門絕技?能發現什麼?
「可接收到137億光年以外的電磁信號」「天空覆蓋範圍為天頂角40度」「跟蹤精度8角秒」「觀測換源時間小於10分鐘」……一組數字反映了「天眼」的高超技能。
「天眼」的四大絕技
正因為一項項的技術攻關,讓「中國天眼」具備了超高的靈敏度和大覆蓋天區,使中國製造的望遠鏡在靈敏度這個技術指標上,站在了世界的制高點。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FAST的靈敏度提高約10倍;與排在「阿波羅」登月之前、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阿雷西博」300米望遠鏡相比,其綜合性能提高約10倍。
「中國天眼」的成功建設和落成啟用,使我國形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天文觀測與研究平台。藉助這隻「天眼」,科學家將可以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觀測脈衝星、研究極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與物理規律、獲得天體超精細結構、探測星際分子、搜索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宇宙深處微弱的「心跳」,正被我們一個又一個捕捉到。這些發現,很可能會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目前望遠鏡處於調試階段,但已經探測到52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有12顆已經通過國際認證。它非常能說明這台望遠鏡的靈敏度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姜鵬在採訪中介紹說。
FAST發現脈衝星藝術效果圖
「天眼」探測脈衝星等,到底有什麼用呢?專家介紹,脈衝星,由恆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發而產生,具有地面實驗室無法實現的極端物理性質,是理想的天體物理實驗室,對其進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許多重大物理學問題的答案,並有很多應用,譬如,脈衝星的自轉周期極其穩定,就像是宇宙中的精確時鐘,可以提供精確的時鐘信號,為引力波探測、太空飛行器導航等重大科學及技術應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南仁東被譽為「『天眼』之父」,他有什麼動人故事?
「春雨催醒了期待的嫩綠,
夏露折射萬物的歡歌,
秋風編織七色錦緞,
冬日下生命樂章延續著它的優雅,
大窩凼時刻讓我們發現,給我們驚奇。」
——「『天眼』之父」南仁東
「中國天眼」的順利建成,不得不提到一個人——FAST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被譽為「『天眼』之父」的南仁東。
FAST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
從1994年開始預研,到2011年開工,再到2016年9月25日竣工、落成啟用,20餘年時間裡,南仁東帶領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像的困難。
為尋找合適台址,南仁東花費十二年光陰,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扎進中國西南部一座又一座大山,足跡遍布荊棘叢生的無人荒野。
2003年10月,南仁東教授與國際專家在平塘大窩凼窪地考察
2003年10月,南仁東帶領外國專家和工作人員考察大窩凼,並和當地村民合影留念
關鍵技術無先例可循、關鍵材料急需攻關、核心技術遭遇封鎖……一個難題一個難題攻克,一步一個腳印摸索前進。南仁東以嚴謹的科學精神參與到 FAST 設計的每一個環節當中,不錯過每一次會議。他還自稱「戰術型老工人」,直接參與一線建設,長期在施工現場與工人一起下工地、爬高塔、睡工棚。
2015年11月,南仁東(左二)在大窩凼施工現場指導反射面單元拼裝工作
「FAST就像是他親手拉扯大的孩子一樣,他看著它一步一步從設想到概念,從概念到方案,到藍圖,再到活生生的現實。」FAST工程饋源支撐系統副總工李輝回憶,2014年,饋源支撐塔剛開始安裝,南仁東就立志要第一個爬上所有塔的塔頂。最終建成後,他的確一座一座親自爬了上去,「他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擁抱望遠鏡!」
「天眼」是一個龐大系統工程,每個領域,專家都會提各種意見,南仁東需要做出決策,對每一個細節進行把關。同事們都非常佩服他的韌勁、他的知識面,說他既懂技術又懂科學。但南仁東說:「其實我並不是天生什麼都懂、特別聰明,只不過我花得時間更多。」
經過日復一日的不懈努力,南仁東和他的同事們不斷開啟新的征程,實現了由跟蹤模仿到集成創新的跨越。
從壯年走到暮年,南仁東傾其一生心血築「天眼」,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天文觀測項目。然而,為世人所不知的是,南仁東早已罹患肺癌,並在手術中傷及聲帶。患病後他依然帶病堅持工作,一次次往返於北京和貴州之間,親眼見證自己耗費22年心血的大科學工程落成。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因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逝世。
南仁東在2016年科技盛典頒獎現場(2017年1月攝)
但是他的故事並沒有結束。在他身後,FAST這個國之重器崛地而起。這項凝聚了千萬人心血的雄偉工程正在此處凝望太空,默默堅守,等待著星外文明的第一聲迴響……
他的精神更感染著無數後來之人。2017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南仁東的先進事跡,追授他為「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我覺得南老師最酷的就是他影響了一大批人,他好像還沒有離開我們一樣。」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射電天文研究部副主任、FAST工程副經理張蜀新感慨,我覺得這就是他的精神對我們團隊的一種影響。你可能不自覺地就會把他的一些要求變成對自己的要求,然後再一代一代的薪火相傳。
精神的力量,可以穿越時空。南仁東當年寫下的小詩,至今讀來仍讓人心潮澎湃:
「人類之所以脫穎而出,
從低等的生命演化成現在這樣,
出現了文明,
就是(因為)他有一種對未知探索的精神。
美麗的宇宙太空,
以它的神秘和絢麗,
召喚我們踏過平庸,
進入到無垠的廣袤。」
——南仁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