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的道理很深,感應的事蹟很廣,古人對我們的勉勵很多,愛護備至。古書裡面教導我們,世出世間法,尤其是善法,信心是成就第一個因素。無論是希求在一生當中,得到幸福美滿的果報;或者是學佛,希望這一生當中能夠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也都在信心。尤其應當警覺到,佛在經上常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的壽命非常短促,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所以我們有一念信心就是一念善根,念念信心就是念念善根成長,應當及時努力,決定不能夠等待。如果你以為還有明天、還有明年,這個樣子悠悠忽忽,一生往往就空過,到臨命終時後悔莫及。所以要建立信心,要精勤努力。佛法無論是哪個宗派,顯教、密教,祖師大德都教導我們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
所以在世法裡頭管子說過,「喜氣迎人,親如兄弟」,這話說得有道理,「怒氣迎人,殘於兵戈」。所以佛家教導我們笑面迎人,你看看佛家的道場,第一個建築物是天王殿,天王殿當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造像是布袋和尚的造像。這就是教給我們要養心、要修心,心要大,要能夠包容,要能夠寬恕,要懂得以歡喜對待一切眾生、對待一切人,這在佛法教學裡是頭一條。一個人的成就是在德行,德行就是真實學問、真實智慧的落實。孔子是個平民,普通的平民,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他何以有這樣殊勝的成就?釋迦牟尼佛雖然出身於王族,可是他捨掉了,地位、財富全都捨盡,也過一個最普通平民的生活。他的成就是什麼?說實在話,就是一個清淨平等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
我們在這四十多年,將近五十年,修學的過程當中,總結佛菩薩的教誨,拈出一個綱領,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不違背這個綱領,依教奉行,自然就有成就。我一生的修學,沒有一絲毫的隱瞞,都奉獻給大家。修心,頭一個要修真誠心,不要害怕人家用虛偽對待我們,我們要以真誠心待人。要了解,他以虛假的心對待我是應當的,為什麼?他對於事實真相沒了解,他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同一個緣起,他不曉得虛空法界是一念自性所變現的。所以用不誠實的心待人接物,那是當然的!佛菩薩明白,我們接受佛法將近五十年的薰陶,我們也明白。明白之後,還要用虛偽的心對人那是罪過,不明白沒有關係,明白就不可以。養自己的真誠心、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捨棄一切執著,放下是非人我,這些東西不再放在心上,你的心就得清淨。養自己的平等心,離開一切妄想分別,離開一切是非高下,心就平等,清淨平等的心就是真誠心,就是覺悟的心。以這種心來看一切眾生、來看一切萬物,愛心自然就流露出來。所以《無量壽經》的經題,為我們舉出修行的綱領,五個字,「清淨平等覺」。淨宗的法門就在清淨平等上下功夫,清淨平等就覺,覺就是真誠,覺就是慈悲,這是養心。
時時刻刻念念關懷一切眾生,尤其是關懷苦難的眾生。苦難的範圍很深、很廣,今天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他也在苦難,這是世間一般人疏忽的。他苦難在哪裡?死了以後就墮三途,他怎麼不苦?他怎麼不遭難?這些人迷在五欲六塵之中不能自覺。他學佛,實在講他那種學佛是消遣佛法,玩弄佛法,對於佛法一無所知。聽經、研教他沒有緣分,他的緣分在世間歡樂場中,世間人看,這個人生活好幸福。多少人羨慕,全都錯了,他那種歡樂的日子能過幾天?過完之後,淪落到三途惡道。這樁事情佛菩薩看得清楚,這是苦難眾生。所以苦難眾生,不見得是我們現前衣食缺乏,那是苦難,那是很明顯你看到的;大富大貴不知道學佛,不懂得修心,轉眼之間墮三途,這種苦難你沒有見到,是我們大家所忽略掉的。往往現在貧窮下賤,他一天到晚知道念佛,我們眼光睜開來看看,他再過幾年,他就往生極樂世界作佛、作菩薩,他沒有苦難。可是世間人顛倒,他只看眼前,他沒有往深處看。我們要不學佛,沒有這些年的修養,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哪裡會想到這些事情?
所以世出世間聖賢、諸佛菩薩就是一顆慈悲心,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就是這個心,再以善巧方便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那就是教化眾生。落實在生活是自行,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是化他,自行化他就本著這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他成就聖賢的事業,超凡入聖。所以事親他能夠盡孝,接物他能夠存仁,仁民愛物。遇到善他生歡喜心,成人之美,遇到惡他能夠忍受。你仔細去觀察,那些人一念真誠,一團和氣,所以他的福德不可稱量。諸位從世尊、從孔子你就能夠看得出來,夫子一生處世待人溫良恭儉讓,我們讀書、修行,這兩位大德是我們的楷模。佛法不是宗教,佛法是師道;換句話說,孔子、釋迦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是我們最好的模範。這兩個人,用現代的話說,都是社會教育的工作者,這個世間人尊稱他們社會教育家。我們為聖賢的弟子,應當向他們學習,應當效法。印光大師特別介紹這本書,讓我們有一個下手之處,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善巧方便,最初方便。我們現在看本文第一句: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開頭有四句,接著說: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個四句是《感應篇》的總綱,全文實在上說就是這四句話的註解,這四句話詳細的說明。四句前面兩句是主,後面兩句是陪襯的,這兩句話諸位要參透,你就能夠趨吉避凶,你就能夠成聖成賢,你就能夠作佛作祖。禍福從哪裡來的?自作自受,自己造的,這是感應的根本原理。佛法所說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就是這兩句話嗎?迷悟是能召,苦樂是所召,智跟樂是福,迷、苦是禍。這是一篇主要的宗旨,總說聖賢人的存心。我們要想祈福避禍能做得到嗎?求佛菩薩、神明保佑,求佛菩薩、神明赦免我們的罪過,這都是迷信,這不合感應的原理。諸位如果把這兩句參透,你不會再去祈求神明保佑,知道什麼?那是迷信。『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自己造的,自己修善,自己回頭就得福;自己造惡,不能回頭那就得禍,與別人不相幹,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這是真理。
所以大乘經上佛常講「佛不度眾生」,佛說的老實話。眾生怎麼得度?眾生是自己覺悟自己得度的,你自悟、自修、自度,佛陀說的真話。自悟、自修、自度,豈不是「惟人自召」嗎?你墮落到三途,墮落到地獄,也不是別人幹涉你的,是你自己造作惡業招來的惡報,怎麼能怪人?所以佛菩薩對我們,佛菩薩雖然非常慈悲,不能給我們添一點福,也不能代我們受一些罪,免除我們一點罪,那是辦不到的。佛菩薩要這樣說法,我們就不相信他了。佛菩薩教導我們,你今天享福,福從哪裡來的;你今天受罪,罪從哪裡來的,他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白,道理給我們講清楚,讓我們覺悟,我們不再造惡業,禍就遠離了!我們努力行善,福就現前,這是佛菩薩真實教誨。我們聽了、我們看了,合情、合理、合法,欣然接受,自求多福。個人如此,家庭也如此,社會、國家、世界無不如是,希望我們大家自己珍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