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基金會論壇
參與論壇的多個慈善機構創辦人和主管認爲,教育能讓人們在社會階層中晉升,而女子接受教育將有助于改善家庭的財務狀況,並給整個家庭帶來福利。
當今的一些亞洲國家,讓家中女孩子接受教育仍然面對重重障礙。然而,根據調查和實際情況,女子接受教育將有助于改善家庭的財務狀況。
這是參與瑞士信貸本月17日舉行的常年慈善基金會論壇的多個慈善機構的創辦人和主管,所表達的看法。
討論的主題是“教育捐贈——給予而非施予”。瑞士信貸是第六年舉辦這項論壇。
參與討論的是印度尼西亞YCAB Foundation創辦人兼總裁維羅妮卡·科隆達姆(Veronica Colondam)、印度Azim Premji Foundation總裁拉克西米納拉雅納(K R Laxminarayana)和深圳一丹獎基金會行政總裁李家倫,而主持談論會的是《經濟學人》EIU亞太區總編輯高達德。一丹獎是由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所創立。
科隆達姆指出,當一個家庭讓女孩子接受教育,賦予她自力更生的能力,事實上將會給整個家庭帶來福利。
她說:“她們將成爲家中的‘財務總監’,只要讓女子接受教育,肯定可以確保將爲家庭帶來福利。”
拉克西米納拉雅納也同意她的說法。他表示,有調查顯示,女性每接受一年的教育,都能對她理財的能力有所提升,而“女性比男性更會理財”。
教育使人們在社會中晉升
教育也能讓人們在社會階層中晉升,因此讓女子接受教育的理由是很充分的。
李家倫補充,超過90%的女子被賦予自力更生的能力後,會把賺來的錢重新投資到教育上。
科隆達姆于1999年成立基金會YCAB。YCAB是“愛護國家兒童基金會”的印尼語簡寫。
該基金會的“財務包容性”(financial inclusion)做法,通過讓母親獲得小額貸款經營小生意,而條件是她們必須讓孩子繼續求學。
她表示,雖然在印尼接受教育是免費的,但孩子要到學校上課卻不是免費的。此外,若讓原本可以工作補貼家用的孩子去上課,也剝奪了家庭收入,因此基金會才想到給予母親貸款代替失去收入的兩全其美之策。
她說:“教育是脫貧的方法,因此我們正在嘗試複制這個模式。“
她希望到了某個階段,其做法會啓發政府接手這項任務。
談到教育效應的測量,參與討論的慈善機構創辦人和主管都發表各自的看法,從受聘能力到人格與價值觀的培養與建立。
應教導年輕人“情緒技能”和培養自我價值
科隆達姆表示,在給予受益者幫助以後,最終希望看到的是他們具備受聘能力。此外,對于那些自雇者,基金會也會提供“種子基金”給他們創業。
李家倫認爲,很多人認爲價值觀是無法測量的,但他卻認爲可以。
在社會層面,能夠貢獻的,除了經濟效應,也應該包括社會效應。
價值觀可包括同理心、同情心和對生命的滿足感。他有感于去年全球有100萬人自殺,而認爲應該教導年輕人“情緒技能”和培養自我價值。
另一方面,受邀到場演講的香港陳一心家族基金會聯合主席陳禹嘉,談到他排除衆論,發起稱爲“Clearly”(clearly.world
)運動,目的是確保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都可以得到視力矯正。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2.5億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沒有清晰的視力,其中80%的人只需要簡單的一副眼鏡便能矯正視力。
陳禹嘉說:“如果你能夠解決人們視力的問題,全球的國內生産總值將能夠提高3萬億美元。”
該基金會是以香港爲總部的慈善基金會,重點資助幼兒閱讀、圖書館發展及教育改善等項目,基金會因而擁有相關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