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機構的妥當經營,成爲與會者熱烈討論的主題之一。出席論壇的慈善機構經營者認爲,在捐款者越來越重視實際成效的今天,沒有妥當經營的慈善機構將無法立足。
隨著捐款者越來越重視善款産生的實際效益和財務回報,慈善機構在自動自發,保持透明度的同時,仍然強調善款和善舉會産生的社會效益,而非一味向錢看。
這是參與瑞士信貸本月17日舉行的常年慈善基金會論壇的多個慈善機構的創辦人,所表達的看法。
討論的主題是“今日與明日的慈善——捐贈的做法”。瑞士信貸是第六年舉辦這項論壇。
參與討論的是斯裏蘭卡Foundation of Goodness創辦人與首席信托人庫什爾塞克拉(Kushil Gunasekera)、活躍于柬埔寨和尼泊爾的本地基金會Operation Hope Foundation(簡稱OHF)創辦人兼主席紀振瑞、香港兒童慈善基金心靈雞湯兒童基金(Chicken-Soup Foundation)創辦人愛德華·文(Edward Man)。
慈善機構的妥當經營,成爲他們熱烈討論的主題之一。紀振瑞認爲,許多慈善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在談到善款的用途時,往往語焉不詳。
他所經營的機構致力于避免舞弊事件的發生,清楚說明慈善用途和開銷款項,並制定妥善的程序和制度。OHF的慈善工作包括爲村民建造房子和掘井等,也提供電腦等技能培訓。
他說:“如果你看我的網站,我很透明,這是造房子的價錢,這是掘井的費用,其他網站卻是使用含糊其辭的字眼,例如‘建立能力’和‘社區發展’等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字眼,而不是實際、可讓人明白的字眼。”
慈善機構經營者認爲,在捐款者越來越重視實際成效的今天,沒有妥當經營的慈善機構將無法立足。
塞克拉說:“經營慈善機構,必須采用經商的方法。除非你管理慈善機構的方式是負責任的、透明的,做得比人們預期的更好,否則我不認爲你可以長遠地走下去。你可以敷衍一兩次,但不可能長久敷衍下去。”
成功管理慈善事業 須以商業方式經營
塞克拉表示,如今,捐款者都很重視“效應投資”(impact investment),注重實際的成果,因此要成功管理慈善事業,就必須以商業爲導向的方式來經營。除非捐款者看到捐款有效地得到善用,慈善機構無法在缺乏良好監管的情況下運作下去。
效應投資爲目前興起的新型慈善方式,主要將金融投資與公益慈善緊密結合起來,在獲得實際盈利回報之際,同時也對社會和環境産生影響。
當然,效益必須有爲慈善服務的熱誠來平衡。他說:“你必須像總裁經營企業那樣來經營慈善機構,但也要有做慈善事業的那份心。”
不過,慈善機構經營者不認爲錢財回報應該是唯一的回報。
愛德華·文表示,爲了讓捐款者有參與感,基金會會邀請捐款者參與所有活動。捐款者可以在一旁觀察活動的進行;若受益者是幼齡兒童,捐款者也可以坐在他們身旁,讓他們親身感受這項“社交體驗”,以作爲他們捐款的“回報”。
他說:“我告訴我的捐款者,我把善款的100%都用在我的團隊上,我的團隊的任務是出去找更多的錢和資源,並制定能帶來回報的計劃,但這些回報並不是財務上的,而是以相等于‘善款的倍數’,給受益者帶來‘社會回報’(social returns)。”。
參與討論的慈善機構主管都從慈善和社會公益受惠。塞克拉表示,他來自農村,因爲得到幫助,才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愛德華·文也表示自己出身貧寒,因爲得到社會的幫助而有機會到美國接受教育,並在華爾街工作了17年。雖然賺取高薪,但他後來卻發現自己並不快樂,最終決定設立慈善機構,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