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
3月18日淩晨,港鐵測試新信號系統期間發生兩列列車相撞事故,導致兩名車長送醫,港鐵荃灣線金鍾至中環站截至目前仍暫停服務。
此次涉事新信號系統由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及法國泰雷茲(Thales)的加拿大分公司組成的聯營公司 Alstom-Thales DUAT JV提供。
港鐵表示,供應商泰雷茲已確認是新信號系統軟件有問題,稍後會派專家來港參與調查,預計需時最少2至3個月。在未了解成因前,港鐵將全面暫停信號測試。
泰雷茲代表19日出席亞太鐵路大會時,否認新信號系統設計有誤,只是表示對事件感到遺憾。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致38傷的新加坡地鐵相撞事件,信號供應商也是泰雷茲。
相撞港鐵內部受損嚴重 圖自《大公報》
綜合港媒報道,港鐵公司常務總監金澤培18日表示,測試的新系統一共有三個區間信號計算機,分別爲主系統、副系統和備用系統,事發時正仿真主、副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並轉用後備系統的情景,最終卻發生事故。供應商在事發後于加拿大多倫多的實驗室仿真系統運作,在重組事件經過後,確認涉事軟件出現問題。
他表示,供應商將派4至5位專家來港協助調查事件,並會調取事故過程記錄,研究事故成因。但牽涉軟件開發程序及系統保障程序,故需時約2至3個月。此外,在目前階段,停止所有新信號系統的列車測試。
金澤培確認,事發時涉事車長有煞停列車,但列車需要一段距離才能停車,故未能阻止兩列列車相撞。
港鐵公司常務總監金澤培 圖自港媒
供應商系統曾導致新加坡列車相撞
香港《巴士的報》援引業內人士的話說,由于港鐵舊系統是由阿爾斯通提供,爲方便操作,泰雷茲于是拉上阿爾斯通合組公司競投,主要是由泰雷茲在阿爾斯通的舊系統基礎上,負責發展新系統,結果中標。中標的Thales Canada是法國防衛業巨擘泰雷茲(Thales)的加國附屬公司,列車訊號系統在加拿大生産。
3月18日,泰雷茲通過推特(Twitter)發表聲明,回應事故,就列車相撞致司機受傷感抱歉,又稱得悉事件現正展開調查,將會全力配合港鐵及政府機構,並在適時提供協助及信息。
泰雷茲加拿大分部首席設計代表Mihai Lungu 19日出席亞太鐵路大會時表示,對港鐵發生兩列車相撞事件感到遺憾,並透露團隊專家已抵港協助調查,表明會配合港鐵調查並尋明真相。
當被問到發生兩車相撞事件是否因爲系統設計失敗,Mihai Lungu僅說道“I don’t think so”(我不認同),又指對事件不太清楚,不能評論公司是否應對事件負全責。
據港媒介紹,港鐵正爲7條路線更換新信號系統,工程合約于2015年簽訂,並批予Alstom-Thales DUAT JV,合約款項總值33億港元。
根據合約,合營公司采取“基于通信的列車控制技術”(Communications Based Train Control Technology,CBTC)的設計,分階段提升荃灣線、港島線、將軍澳線、觀塘線、迪斯尼線、東湧線及機場快線的信號系統。
荃灣線系統更新工程于2016年4月展開,目前已完成安裝車站及路軌主要的信號設備,原預計今年下半年逐步投入服務。
2018年,新信號系統測試就曾導致港鐵四線癱瘓。10月16日,港鐵曾因荃灣線系統測試後無法重新啓動原有系統,導致荃灣線、觀塘線、港島線、將軍澳線四線延誤故障近6小時。2017年8月,觀塘線也曾發生信號故障,造成超過10小時服務延誤。
由泰雷茲提供的信號系統過去也曾發生過列車相撞意外,包括2017年新加坡地鐵東西線裕群站的信號系統出現問題,導致列車追尾,造成36名乘客及兩名地鐵職員受傷。
事故經調查後發現當時正更換信號系統,其中新系統出現問題,以致防護系統被解除,錯判兩列列車之間的距離,最終導致意外發生。
2017年11月,新加坡兩輛地鐵列車發生追尾事故 圖自推特
特首:新信號系統未測試穩妥前不應投入服務
來往中環站與金鍾站的列車服務目前仍然暫停,港鐵車務總監劉天成19日表示,受現場環境限制,難以用大型機器加快清理,要以人手逐寸將列車殘骸扶正移走,故未能確定何時恢複通車。
由于此次列車相撞事故是港鐵1979年開通來的首次,引發香港社會高度關注。
香港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恒镔形容,這是港鐵40年來最嚴重事故。他質疑列車的自動保護裝備爲何沒及時啓動,導致兩車相撞,希望港鐵盡快調查,並清楚交代讓公衆了解。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成員田北辰19日呼籲,港鐵應重新慮是否要將幾條新開路線的信號系統,繼續批給涉事的同一信號系統承辦商。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出,港鐵每日服務近500萬人次,是公共交通非常重要一環,無論在工程或是營運方面出現問題,特區政府都高度關注。她強調,鐵路運營要以安全爲首要考慮,港鐵新信號系統未測試穩妥前不應投入服務。
林鄭月娥還稱,此次列車相撞事故,港鐵公司應成立專家小組進行調查並需將調查報告呈交給特區政府,特區政府機電工程署作爲監管者也會展開獨立深入調查。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