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琪 報道
相較其他罪案,強奸案和非禮案等受害者的內心往往承受更多煎熬和不安,要如何避免調查過程對當事人造成二度傷害,是警方面對的挑戰之一。
警方兩年前開始招募有心理學背景的義工,給予強奸案受害者關懷和輔導,今年8月擴大服務對象,讓其他類型性侵案的受害者也能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支持。
潘嘉韻(26歲,碩士研究生)和張絮溫(25歲,兒童心理學家)是性侵受害者關懷服務計劃(Victim Care Cadre Programme)的首批義務關懷人員。
當初加入義工小組前,她們都經過嚴格篩選和培訓,確定達到當局要求後,才獲正式錄取。
張絮溫受訪時說,她原本抱著當英雄的心態,但關懷人員實際上是在扮演協調員的角色,協助受害者克服心理創傷,找回安全感和自信,以及幫助他們了解接下來的調查過程。
以強奸案爲例,這類案件通常沒有目擊者,須仰賴受害者親口說出受害過程。如果受害者的情緒過于激動,反倒不利于調查取證。
潘嘉韻說:“即使是同一類型的性侵案,不同受害者的反應都不一樣,我們不能單靠一套公式來面對他們。”
根據警方提供《聯合早報》的數據,官方接獲的強奸案在2014年和2015年維持在逾160起。相比之下,今年的強奸案有所減少,首九個月報案數字爲108起,比去年同期的133起少。
不過,當中涉及14歲以下未成年少女發生自願性行爲的法定強奸案(statutory rape)卻增多,今年至9月底有51起,逼近去年全年的53起。
此外,非禮案也稍有增加,從去年首九個月的978起,上升到今年同期的1008起。
每名關懷人員在執行任務時,都有警方心理服務部門的心理學家從旁監督,必要時可向他們請教。
案件完結後,就代表服務結束。如果受害者還需要幫助,警方會轉介他們到其他機構接受更全面的輔導。
性侵受害者中也有男性,而受害者多數傾向找同個性別的關懷人員。去年加入義工行列的陳俊吉(28歲),至今主要負責輔導男性受害者。
這名內政團隊行爲科學中心研究員發現,男性通常更擔心他人的看法,對于調查後續和未來也有著許多顧慮。
陳俊吉說:“男性比較不願意表達自己情緒,會擔心接下來的生活會怎樣,能否擺脫這段不好的經曆,繼續生活,又擔心會被人瞧不起。”
張絮溫也說,性侵造成的心理創傷一般比實際傷害來得嚴重。“受害者更需要親友不帶批判的傾聽和陪伴,這對受害者的複原過程是很有幫助的。”
受害者和親友之間的情誼,尤其讓潘嘉韻對自己負責的第一起個案留下深刻印象。她說,那名受害者和她的監護人都不是本地人,身處異鄉,各自要克服的問題已經不少,“可是監護人由始至終一直陪在受害者的身邊,她們互相扶持的精神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