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城市裏忙碌的人群各式各樣,擁堵的車流千篇一律。據數據顯示,中國私家車保有量達到1.7億,數量相當龐大,由此也帶來了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爲了疏導交通,相關部門出台了不少措施。其中,限行、限號和限購三部曲已經在不少城市推行,但是大都收效甚微。交通擁堵是城市發展的老大難問題,但是並非無藥可治,看看人家日本、新加坡的做法,說不定是個很好的啓發。
治標不行還得治本,整修道路很重要
擁堵問題,說到底跟城市道路規劃有最直接的關系,如果城市路網設計合理、空間大小恰當,對于疏通車流將有極大的作用。在這方面,日本的做法就相當值得借鑒:用迷宮般的小馬路有效分流主幹道擁堵的車流,是東京緩解交通壓力的一大法寶。
東京有330多條經過改造的支線,這些龐大的支線網絡極大限度上疏導了主幹道上的車流。根據當地治安部門的介紹,東京的直線道路網絡與交通系統中的主動脈、主靜脈結合在一起,構成發達的“毛細血管”,爲這座大都市交通的暢通提供保障。不過在東京修路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修路之前政府需要對地下埋設工程進行多方協調,大量收集道路整修基礎數據供參考使用。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城市規劃就顯得更有前瞻性。早在上世紀新加坡就從規劃、投資、建設、政策、管理、服務各個方面對交通系統進行整體策劃,並通過建設衛星城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來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新加坡的公交系統十分發達,在交通繁忙路段更實施公交專用道全天專用,主要交叉口設置公交專用信號,保證公交車輛優先通過。
熟悉的配方,交通管制一點都不比中國少
對待交通擁堵現狀,東京政府的基本原則是既不限購也不限行,但會通過相關政策讓小汽車持有者盡量不用或少用私家車。這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出台種類繁多的“汽車稅”。在日本養車需要交納的稅目包括消費稅、汽車取得稅、汽車重量稅、輕型汽車稅、燃油稅、柴油交易稅和石油天然氣稅等9個稅目,其中的大部分費用需要由消費者自己承擔。
面對如此龐大的稅費開銷,大量車主選擇“持而不用”,這是東京不堵車的奧秘之一。新加坡雖然也有通過重稅限制用車的政策,但這不是唯一的政策。新加坡的做法就更加全面,通過控制車輛擁有量和使用量雙管齊下的方式,讓城市車流始終保持合理規模。
一方面,新加坡制定紅牌車計劃,規定紅色牌照的汽車只能在非繁忙時段使用。作爲補償,政府會對該類汽車車主返還17000新幣(約合81500元人民幣)的擁車稅和每年800元的路稅。另一方面,在新加坡購車必須要先有“擁車證”。該證根據車輛年增長率和過去半年報廢車輛數量來計算未來半年的配額,數量非常有限。“擁車證”的推行很好地限制了新加坡私家車的擁有量,對預防道路擁堵作用顯著。
日本和新加坡相對良好的交通狀況,表明了這些整治措施確實有一定的作用。中國的交通整治措施也不少,但是過于簡單粗暴的限行和並不完善的基礎設施,導致交通擁堵難以緩解的困局。想要真正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有關部門還是應該多多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從基礎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