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學者許雲樵的數千冊藏書已保存在國家圖書館。當中最珍貴的包括清版《武備志》中的一本鄭和航海圖,以及許雲樵實地考察姑蘇後所出版的《姑胥》。
謝燕燕 報道
已故學者許雲樵的百余箱藏書,1987年因收藏者許木榮面對業務困境不得不另覓安身處時,這批藏書一度在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和國家圖書館之間“徘徊”。許氏家族最後選擇當時剛成立的宗鄉總會。沒想到27年後,藏書中最重要和珍貴部分,還是以國家圖書館爲最終歸宿。
宗鄉總會是在2014年9月30日與國家圖書館簽署一項諒解備忘錄,把源自許雲樵藏書中的5000多本書冊、日記、手稿等捐給國家圖書館保存。另外還有1300多本由宗鄉總會出版或收藏的會館期刊、書籍、校刊、課本、雜志等也一並交給圖書館收藏。移交工作在2015年完成。
一生鑽研東南亞史的許雲樵(1905-1981年),耗盡畢生心血蒐集3萬冊藏書,晚年卻因家境不佳和疾病纏身被迫出讓藏書。木材商許木榮知道此事後,于1981年3月出手頂下藏書並承諾日後要建私人圖書館。可惜事與願違,他在幾年後因生意出狀況被迫爲藏書另覓歸宿。
成立于1986年1月27日的宗鄉總會,當時正在籌備成立“文史資料中心”,于是在早期立法議員林子勤,儒商張良材等人的協助下,讓這批藏書成爲文史資料中心的鎮館之寶。
不過根據《聯合早報》1998年中的一篇報道,藏書到了文史資料中心後,雖對外開放卻少有人問津,本地訪客更少之又少,倒是有不少外地訪問團慕名而至。
宗鄉總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柯木林說,把許雲樵藏書轉贈給國家圖書館,是要更好的保護這批藏書中的珍貴善本,手稿和絕版書等。
他指出,只有圖書館有專人和設備來保存這些因年代久遠而變得脆弱的書本,必要時圖書館還能進行修複。
藏書將逐步數碼化
未來可網上查閱
宗鄉總會的執行總秘書馬進強說,國家圖書館會逐步把整批捐贈數碼化,大家日後要翻閱這些書籍只須上網,根本不需要動到原件,因此也能起到保護藏書的作用。
繞了一大圈最後到了國家圖書館的這批藏書,這回得到藏書中的“最高禮遇”。當中最珍貴的部分,包括善本、手稿、日記等,目前已入住李光前參考圖書館(Lee Kong Chian Reference Library)的善本書庫,受到特別保護。
剩余書冊成爲閉架收藏,公衆要借閱需向參考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提出申請。
國家圖書館高級圖書館員蕭碧瑩向《聯合早報》介紹許雲樵藏書時說,當中最珍貴的包括許雲樵生前所珍藏的清版《武備志》中的一本鄭和航海圖(《武備志》第238冊至240冊)。
《武備志》是明代軍事家茅元儀(1594-1640)所編纂的軍事百科全書,第240冊中的鄭和航海圖還標出與新加坡有關系的“龍牙門”和“淡馬錫”。
蕭碧瑩說,許雲樵24歲時所出版的《姑胥》也是很珍貴的絕版書,這本1929年由蘇州文怡書局發行的書籍,是許雲樵南來前,實地考察姑蘇的曆史、地理、民俗風情和傳說後撰寫的最早書籍之一。
另外有五本用鋼筆書寫的日記,記述著他南來後的點點滴滴,包括他在泰南北大年工作和生活的記錄,他做研究時的發現與感想,甚至他的生活瑣事,日常開銷等。五本日記橫跨年代從民國十九年(1930)至二十七年(1938)。
《南洋文獻敘錄》是許雲樵親筆編寫有關東南亞史的資料目錄,他所收錄的每一本書目,都加上提要和點評。
另一本張禮千所著的《馬來亞曆史概要》則經由他校訂。許雲樵代表作《北大年史》的手稿也在捐贈之中。
據了解,捐給國家圖書館的包括3000多冊藏書,1800多冊期刊、134套手稿、五本日記、16份地圖、五本特別珍藏書籍、540多張照片、80多張明信片、五袋書信,另外有手抄本、油印本、拍印書鈔與文件、幻燈片、研究資料和排版文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