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財經社 姜弋
編 | 華記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號碼本無價,購買者自衡”,這或許是靓號生意的最真實寫照。超過19萬元的買號費用、動辄數百元的保底消費,便發生在圍繞手機靓號而生的生意場內。
本周,一則19萬買回自己靓號的消息引起了外界關注,多家媒體報道稱,陝西寶雞一男子手機靓號欠費被銷號,當地中國聯通營業廳告知要消費19.2萬元才能重新找回。
萬元買靓號
用戶從三大運營商買到足夠“靓”的靓號並不容易。
日前,AI財經社查詢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官網看到,網絡營業廳幾乎不提供靓號資源。
其中,聯通、電信的選號界面均無法查詢到靓號;而移動的選號界面僅有“168”作爲號碼中間段,其溢價同市面上最受歡迎的AAAA尾號相差甚遠。
對于靓號的價值,業內人士認爲,手機號碼上存在號碼的物權和需要運營商提供服務的債權,運營商用保底消費提高債權成本,這並不能體現靓號自身的物權價值。
但有價有市正是高價靓號遊走在法律法規灰色地帶的重要原因。
誰在爲靓號定價
爲靓號定價是一門學問。正如某靓號銷售商的宣傳詞,“需求者,千金不貴。”
以某法院發布的手機號碼價格評估結論書爲例,出具結論書的公司方是位于當地的一家價格評估有限公司,受法院委托對被拍賣靓號進行評估。
根據結論書,針對被拍賣靓號的行業特點,上述評估公司采取了市場法進行評估,即參考市場上類似標的的近期交易價格。
但機構給出的評估價和靓號的實際市場行情並不一定吻合。在靓號交易中間人看來,有些號碼顯然還“不夠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