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財經社 王燦
編 | 張碩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馬斯克的“太空夢”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時,吉利汽車的衛星項目也已揭開面紗。
3月3日,吉利衛星項目在浙江省台州市開工。作爲吉利科技集團在台州打造的國內首個脈動式模塊化衛星智能AIT(總裝集成測試)中心,規劃建設衛星研發中心、部組件智造中心、測控中心、雲計算大數據平台等設施,以滿足不同型號規格的衛星總裝與測試。這也是全國首個民企衛星智能AIT中心。
作爲自主研發低軌衛星的汽車企業,吉利此舉頗受輿論關注。吉利也成爲繼特斯拉之後,第二家既造車又造衛星的車企。霎時間,對比吉利和特斯拉及SpaceX的聲音不絕于耳,汽車企業的競爭正從陸地“燒”到外太空,太空市場何以成爲車企的新賽道?
在此基礎上,低軌衛星理論上可爲吉利降低整個前端成本,以及一些傳感器的成本;在前端低軌衛星較爲成熟的前提下,可減輕選擇自動駕駛前端傳感器的壓力。此外,布局低軌衛星還將幫助吉利進一步建立自動駕駛相關標准。
除此之外,低軌衛星的應用或將提高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如果用戶C端(如手機端)能夠支持低軌衛星應用,“讓行人知道前方路上的車在什麽位置”將成爲可能。
仍有不小挑戰
雖有前景,但布局低軌衛星和應用落地之間還有一定距離。
首先,若想滿足對于衛星密度的要求,並完成後續的聯網、信息處理以及空中的相關優化,該工程仍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和技術能力。此外,由于衛星的帶寬一般來說較小,空中的資源十分珍貴,組網等亦需要不小的成本。
從安全性上看,這也對低軌衛星提出了新的要求:若想滿足具有一定速度要求的自動駕駛應用,除了需要達到高集中度以外,延時不能“做得太大”,這一點也成爲低軌衛星應用落地的難點。
還值得注意的是,在實現無人駕駛落地之前,監管政策及相關法規同樣是吉利必須考量的一點。一位業內人士向AI財經社表示,覆蓋單個城市級別的低軌衛星或是可以實現的,但若想擴展至更大範圍,需考慮政策法規的限制。
吉利布局低軌衛星的消息始出,有觀點將其同SpaceX的Starlink衛星計劃對比。根據Starlink計劃,該計劃旨在打造人造衛星星座,擬初步發射12000顆衛星,發射總量爲42000顆衛星,以構建全球互聯網絡。